查看原文
其他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4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1.混合运算……………………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第2题哪错了?

3. 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第二课时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6÷3×2=

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

     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7+12÷3        

=7+4

=11

问题:1. 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 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

     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问题:

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第三课时: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0-5+3=            7+(7-6)=

10-(5+3)=        7+7-6=

                        

问题:

1. 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

     里面的。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77-42)÷7

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34-(28-13)            6×(7+2)        (88-56)÷8         

76-(12+25)          (12-5)×3           48÷(8-2)

 

问题:

1. 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 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2   2    2   2     =    2

问题:

1. 你看见什么了?

2. 你能在前三个“2”之间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这个

  算式的运算结果等于第四个“2”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1页练习十一,第7题。

     第52页练习十一,第11题。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72÷(18-9)=

65-8×5 =         20+7×5 =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
=18÷9
=2(排)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 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 解答正确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

     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72-5×8=

30÷6+29=     7×(36-30)=

48-18+32=   (14+21)÷7=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 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2. 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18+27÷9                      4×8-3

(18+27)÷9               4×(8-3)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会解答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5. 解答正确吗?

4. 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3. 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小男孩:
  3×4+5
=12+5
=17(元)

 

小女孩:
  10-(3+5)
=10-8
=2(元)

  10-3-5
=7-5
=2(元)

26个

19个

 

2.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要求“还剩多少瓶”,你们会解决吗?能列综合算式

 表示你的思路吗?

3. 说一说你的想法。

4. 这道题需要加小括号吗?

5. 解答正确吗?

 

三、课堂作业

作业:第58页练习十三,第1~3题。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9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4.小小设计师………………………………1课时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问题:

1.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 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

3. 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

4. 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问题:

1.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 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课时:竖式与试商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建立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表征形式与其他表征形式的联系。

2.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运用旧知解决问题

(一)呈现题目,明确题意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尝试:摆、圈、列除法算式的办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

     知道吗,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想一想摆、圈、写算式

 

问题:你是怎样写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

预设: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62页“做一做”,第1题。

     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第64页练习十四,第3题。

     第65页练习十四,第4题、第5题。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例5)

 

教学目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要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答案。

教学重点:用不同表征方式理解“进一”的道理。

教学难点:用进一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1. 你都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

“至少”是什么意思?

2.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二、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

     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三)讨论辨析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

1.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 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2. 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三、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梳理: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在研究3位同学的想法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

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 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监控:为什么要“加1”。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3.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3题。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例6)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规律,引出新问题

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探究: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

 

问题: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

     想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三)数据变化,体会方法

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到了几种好办法?

     谁再简单说一说?

检验:这个问题解答正确吗?我们一起来答题吧。

变化:1. 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试一试。

2. 第25面呢?第29面呢?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四)变化练习,完善认识

问题:

1. 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 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自己试一试。

3. 有的同学发现27÷3=9没有余数,该怎样判断呢?

小结: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

     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最后一个。

按照例6的规律接着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

是什么颜色?

 

三、巩固练习,积累经验

完成建议 :

第一问独立完成。

第二问指导找关键信息:30天、7天,体会商和余数

与这个问题的关系。

 

1.小小设计师

教学目标:

1.能辨认出生活中的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贴或设计图形,并将所设计的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能将同样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图形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图案找基本图形。

教学过程:

综合与实践

一、欣赏,揭题

我们经常在桌布、墙纸等生活物品上见到下面这类图案。它们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得到的。我们一起看看吧!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更大的计数单位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而二年级学生的经验有限,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学时,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教学难点: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课时安排:14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6课时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3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  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拐弯数。

一、复习导入

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认识计数单位“千”。

一个一个地数,10 个一是(     )。

一十一十地数,10 个十是(     )。

一百一百地数,10 个一百是(     )。

认识计数单位“千”。

一百一百地数,10 个一百是(     )。

数数。

在三百五十六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三百五十七、三百五十八、三百五十九、三百六十、三百六十一。

三、探究新知

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10个一百是一千。

数数。

九百六十、九百七十、九百八十、九百九十、一千。

四、知识应用

(一)数一数,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1. 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一百、一百零一、一百零二、一百零三、一百零四、一百零五、一百零六、一百零七、一百零八、一百零九、一百一十、一百一十一、一百一十二、一百一十三、

一百一十四、一百一十五、一百一十六、一百一十七、一百一十八、一百一十九、

一百二十。

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百零三。

一百九十八、一百九十九、二百、二百零一、二百零二、二百零三。

3. 从二百二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三百一十。

二百二十、二百三十、二百四十、二百五十、二百六十、二百七十、

二百八十、二百九十、三百、三百一十。

4. 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        )和(       )。

(二)填一填

1. 10个一是(   ),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

2. 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4. 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相差(   )。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7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第二课时   三位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的:

1.通过数圆点、小棒、方木块等数数活动,使学生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

2.使学生初步体会读数、写数的一般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到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体会读写数的方法或本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填一填

10个一是(        ),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

(二)数一数

1. 在二百八十六的后面连续数出6个数。

二百八十七、二百八十八、二百八十九、二百九十、二百九十一、二百九十二。

2. 下面这些小正方体共有(           )个。

生1:2个一百是二百,与三十五合起来是二百三十五。

生2:每列有10个,10列,10个。

生3:还剩下三十五个圆点。

10就是100,比100多。

师: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数数的时候可以先数出整百数,再与剩下的部分合起来。

图中有二百三十五个圆点。

二百三十五是由2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数的读写。

计数器上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写数时从高位写起,2个百就在百位上写2,3个十就在十位上写3,5个一就在个位上写5。

读数、写数都从高位起。

加深对1000的认识。

一千里有10个一百,每个一百里有10个十,10个10是100,所以一千里有100个十。

三、知识应用

(一)填一填

第三课时   认识算盘

教学目的: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记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了解算盘的历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算盘的热爱。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

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下面每幅图代表的数分别是多少?填一填,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一根横梁分上下;

梁的上面是上珠,梁的下面是下珠;

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

二、探究新知

用算盘数数、记数。

二、探究新知

你知道吗?

数学的逐渐发展标志着人类的不断进步。

 

三、知识应用

1. 读出下面各数,并在算盘上表示出来。

17,254,180,609,800,1000

2. 说一说在算盘上拨数和在计数器上拨数有什么不同。

3. 写数,并读一读。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81页练习十六,第10题、第11题。

 

第四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000以内的物体个数,建立10000以内数的概念。

2.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认识计数单位“万“。

3.会读写100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数顺序表,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

4.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100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组成和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读数导入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二、探究新知

(一)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万”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一万。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二)整理数位顺序表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87页练习十七,第2~4题。

 

第五课时 读数和写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读写四位数(中间、末尾没有“0”)的基础上,会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四位数,理解和掌握读写的方法。

2. 通过学习中间、末尾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加深学生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100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间、末尾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4. 连一连。

六千零三   六千零三十   六千三百   六千三百零三   六千零三十三

6300        6003         6033          6303          6030

5. 用下面的四张卡片,摆一摆。

(1)十位上是0的数(        )。

(2)中间和末尾都有零(      )。

(3)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      )。

(4)摆出一个零也不读的四位数(       )。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86页“做一做”,第2题。

     第88页练习十七,第5题、第7题、

     第9题。

 

第六课时: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填一填。

(1)4398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4”在(  )  位上,表示(   )个(   );“9”在(   )位上,表示(   )个(   )。

(2)一千七百六十九写作(      ),它的百位上是(   )。

(3)9999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   ) 个一组成的,再添1是(      )。

 

2. 比一比。

你能把这四种电视机的价钱,按从小到大排一排吗?

试着总结一下,你是怎么比的。

位数不同,位数多,数大。

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

最高位相同,比下一位,直到比出

三、知识运用

1. 比一比,填一填。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92页练习十八,第1题。

     第94页练习十八,第10题、第11题。

第七课时   准确数  近似数

教学目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记忆大比拼。

1658    2984     7012       2098    9805

2500    3000     10000     4000    7400

2. 数一数。

(1)2998    2999  (       )    (       )    (       )

(2)6097    6098  (       )    (       )    (       )

(3)(       )   9000   9001    (       )    (       )

二、探究新知

下面那些是近似数?那些是准确数?

三年级有417人,共有597台电脑,大约1000盆花

综合类图书2912本,学生大约1600人

近似数:

准确数:

三、知识运用

1. 在下面是近似数的数据后面画“√”。

(1)从家到餐厅约有100米远。( )

(2)学校最新购买了482把椅子。( )

(3)学校每个月的水费大约是5300元。( )

(4)3月份交纳的水费是5300元。( )         

2. 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

6830,5021,3900,8104,4005,2897,7053,9008.

5. 选一选。

(1)红星电影院有1948个座位,约是(  )个。

          A. 1000       B. 1500            C.2000

(2)图书馆里新购买了一些故事类的图书,花了(   )元,

    大约是3000元。

          A. 1985             B. 3025            C.3998

6. 连一连。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91页“做一做”。

     第93页练习十八,第7题。

第八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教学目的: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口算。

40+50=                  90-60=                   90+10=

   80-50=                  60+30=                   100-70=

   20+70=                  10+90=                     60-20=

2. 填一填。

(1)80里面有(    )个十;150里面有(     )个十。

(2)500里面有(    )个百;1300里面有(     )个百。

(3)4000里面有(    )个千;10000里面有(     )个千。

(4)2000里面有(    )个千,2000里面有(     )个百。

二、探究新知

用加法计算:

1000+2000=3000 (元)

方法一:

1000   +   2000 =

1个千  +  2个千=3个千

方法二:

1000+2000=3000

1+2=3

1000+2000=3000

方法三:

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就是3000。

二、探究新知

方法一:

2000-1000=1000

2-1=1

方法二:

2个千减1个千是1个千,就是1000。

方法三:

想加法:1000+(      )=2000

2000-1000=1000

二、探究新知

80+50=130

方法一: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方法二:

想加法:50+(   )=130

130-50=

130-50=80

方法:13个十减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

三、知识运用

1. 计算。

200+400=              3000+6000=

600-400=              9000-3000=

70+50 =          800+900=

120-50 =         1700-900=

  2. 捉鼠竞赛。

3. 算一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1)迎宾山庄和假日宾馆一共住了多少人?

900+600=1500(人)

(2)民俗度假村比假日宾馆多住了多少人?

2000-600=1400(人)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97页练习十九,第3题。

      第98页练习十九,第4题。

 

第九课时  利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找一个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口算。

300+200=               700-300=              900+1000=

800-500=               600+300=              1500-700=

100+900=               700+900=              6600-600=

 

2. 填一填。

(1)妈妈买了一台电脑花了4995元,约是(        )元。

(2)欣欣小学有608人,约是(        )人。

(3)果园里有1298棵果树,约是(        )棵。

二、探究新知

师:怎样解决?

生:可以这样想:电话机不到400元,电吹风不到300元。400+300=700,带700元肯定够。

三、知识运用

1. 城关镇礼堂有3000个座位,城关镇的三所小学各有八百多名学生。如果这三所小学的学生同时来参加活动,能坐下吗?

师:怎样解决?

生:可以这样想:城关镇的三所小学各有八百多名学生,也就是都不到900人,

如果900+900+900=2700 ,3000个座位都够坐,那么这三所学校实际人数也够坐。

2. 连一连。

(1)现在《科学世界》打折,现价是212元。打折后《科学世界》大约便宜了(       )元钱。

(2)如果按原价买这三套书,带600元够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98页练习十九,第5题。

第99页练习十九,第7题、第8题。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克和千克………1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练习二十……………1课时

 

第一课时:千克、克的认识。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3、介绍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了解读数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找一些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秤称一称。

3.判断对错

(1)一个鸡蛋约重50克。                 (    )

(2)小明今年7岁,约重2000克。          (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

(4)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你们认识了什么质量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怎样解答呢?

苹果有大有小,要根据大小来估计。

我们刚刚称过,一般大的41千克,中等个儿的51千克。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       )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       )千克。

三、知识运用

1. 做一做。

如果5个梨重1千克,这些梨大约重(       )千克。

2. 填一填。


九 数学广角——推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推理和数独。简单推理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简单的事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能按一定方式整理信息,进行推理;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通过游戏,让学生用推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感受推理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观察、猜测、解决问题等获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阐述自己推理过程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推理……………1课时

2.数独……………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推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简单的事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能按一定方式整理信息,进行推理;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通过观察、猜测、解决问题等获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阐述自己推理过程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老师今天带来了《经典故事书》和《科学世界》中的一本书,你能一下就猜准是哪本书吗?

二、学习新知

(一)初步理解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呢?

仔细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尝试解答

1.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连线。

小红     小丽    小刚

语文     数学  品德与生活

2.还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已经知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又知道小丽没拿数学书,肯定拿了品德与生活书。那么,小刚拿的一定是数学书。

三、巩固练习

1. 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是最轻的。你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吗?

笑笑最轻,所以重5千克。

乐乐比欢欢重,所以乐乐重9千克,欢欢重7千克。

2..游戏——猜图形。

信封里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露出一部分,你能猜猜它们是谁吗?红色是(      ),绿色是(      ),黄色是(       )。

3.连一连。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11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

      第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独

教学目标:通过数独游戏,让学生用推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感受推理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游戏规则:把1、2、3、4这4个数填在每行或者每列中。你会填吗?

(二)尝试解答

1.应该从哪里入手解决这个问题呢?

2.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3.你能填出其他方格里的数吗?

三、巩固练习

1.在下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呢?

十 总复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本学期所学的“数学广角——推理”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学习,只是在练习中出现。编排时,应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计算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应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认识万以内的数并进行比较和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克与千克,能掌握统计方法,通过分析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比较被动,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复习阶段要进行系统性的复习,积极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及时反馈,使复习体现实效性,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争取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数学思考: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和设计综合性的复习题,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问题解决: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组复习内容,设计多种形式进行复习。

情感态度:复习时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复习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课时安排:4课时

1.复习表内除法及混合运算…………………1课时

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1课时

3.复习克和千克………………1课时

4.复习图形的运动………………………1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除法及混合运算

复习要求:

1.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熟练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复习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1.把15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   )个。

2.20个玉米,每袋装4个,可以装(  )袋。

二、复习除法含义

1.这里有20个气球,看图你能列出算式吗?

20个气球平均分成4份,每份5个。

20个气球,每份5个,可以分成4份。

20÷4=5          20÷5=4

根据算式,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计算的方法。

三、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11朵花,每人分5朵,可以分给( )人,还剩(  )朵。

11÷5=2(人)……1(朵)

说一说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余数的含义。

四、复习计算

1.计算除法题。选一题说一说它表示的含义,再说说你是怎样想出商的。

24÷4=    24÷6=  

2.混合运算

68-19+25              42÷6×8 

=49+25                =7×8

=74                    =56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64-56÷7                53+3×9            

=64-8                 =53+27

=56                    =80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81-(40-24)       (18+36)÷9

 =81-16           =54÷9

=65                 =6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五、复习解决问题

1.比较练习

(1)24个娃娃,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   )个。

24÷4=6(个)

(2)24个娃娃,装在5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   )个,还剩(   )个。

24÷5=4(个)……4(个)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

复习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复习过程:

一、数一数

1.估一估,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找一个标准,再看有几个这样的标准。

二、数的读写及组成

1.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下面的数吗?

二千七百     九千九百九十九

四百六十     三千零八十九

六千零五     二千八百零六

2.你能写出并读出这些数吗?

五、比一比

1.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4564003     20561803

20562065     999910000

2.480本故事书,646本科技书,520本连环画

六、计算

1.计算下面各题,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再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6000+2000=     6000+200=

5900-5000=     5900-500=

2.写数的组成

3.连线

4.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克和千克

复习要求: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

复习准备:

天平、电子秤、磅秤、案秤、弹簧秤

一、复习

1.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

出示天平、体重秤等

2.1克有多重?

12分硬币约重1克。用手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大约重1克的物品还有:1枚校徽,1粒钮扣,2粒黄豆……

3.1千克有多重?

1袋砂糖重500克,2袋砂糖正好是1千克。

1千克=1000克

二、巩固练习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

复习要求:

1.认识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回到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复习过程:

一、复习轴对称图形

1. 判断。是轴对称图形的画“√”,不是轴对称图形的画“×”。

3. 找出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

0123456789

4.找出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

A  C   D F  G  M  Q  T

5.找汉字中的轴对称图形

工由口甲中喜日……

二、复习平移、旋转

1. 你能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吗?

2. 涂出三角板平移后的图形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第9题。

      第119页练习二十二,第15题。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