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语下课文8 静夜思 课堂实录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12-24

8 静夜思 课堂实录

(1).《静夜思》教学实录 


  一、复习旧课

  出示学习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品诗句、悟诗情。

  4、诵感情、赏诗文。

  二、学习课文

  师:(放录像李白呤诵《静夜思》)请大家看录像听老师读这首诗。

  (生认真听,一部分学生模仿)

  师: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

  生1:我认为“疑是地上霜”写得好。

  生2:我认为“举头望明月”这句写得好。

  生3:“低头思故乡”这句写得好。

  ……

  过渡:是的,这首诗写得很美,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

  1、学习第一行诗。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行诗。

  生:(大声朗读)

  师:你认为这句诗哪个词写得好?

  生:“明月光”写得好。晚上看到明亮的月光,很容易思念家乡。

  (字理识字:电脑课件出示--明,两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表示日,表示月,太阳与月亮同时出现表示非常亮。)

  (师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2、学习第二行诗。

  师:哪位同学喜欢第二行诗,请站起来读,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疑”是怀疑的意思,所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生2:“疑”要重读。

  (生朗读第二行诗)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1:李白为什么把月光当作白霜?

  生2:因为“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3:因为作者很晚不能入睡,产生错觉,所以把月光看成了白霜。

  (指导读第二行诗,重读“霜”,体会诗意,然后齐读1、2行诗)

  3、学习第三、四行诗。

  师:刚才我们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学习第一、二行诗?

  生: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大家采用以上的学习方法自学三、四行诗。

  (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学习。)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生1:这首诗为什么说“望明月”而不是“看明月”?

  生2:月亮离我们太远了,所以要“望”。

  (师点拨,分析“望”的字理。)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望”读下面“王”的音。

  生2:它也读左上角“亡”的音。

  生3:那右上角“月”是它的形旁,它与月亮有什么关系?

  师:(引导)月亮离我们较远、较高,所以“望”有看的意思,它指向高处、远处看。

  生1:老师,这句诗中“望”可以换成“看”吗?

  师:你们说呢?

  生1:我认为不可以,但我不知道为什么?

  师:你用“看”造一个句子行吗?

  生1:我正在灯下看书。

  生2:我知道了,“望”指向高处、远处看。“看”指看矮的、近处的东西,所以不能换。

  师:非常正确。李白抬头望着圆圆的月亮,他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1:他一定觉得自己很孤独。

  生2:他肯定想念好的妈妈。

  生3:他想快点回家。

  ……

  师:你会读这句吗!

  生:这一句语调要有一种孤独感,语调要低沉。

  师:你们还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最后一句写什么?意思是(略)

  生2:看到圆圆的月亮李白想到了故乡。思念起故乡的亲人。

  师:这时李白想对亲人说些什么?

  生1:李白说“亲人们,我一个人在异乡很孤独,很想你们。”

  生2:他会说“八月十五真想和你们一起唱歌饮酒。”

  生3:他说:“要是有一只鸽子,能把我的思念带给你们就好了。”

  ……

  师:八月十五你们是怎么过?

  生1:我们拿着月饼,点着灯笼全家人到楼顶赏月。

  生2:我们家看电视来欢度八月十五。

  生:……

  师:你们知道边防战士是怎么过的吗?(进行思想教育)

  生1:他们仍守卫着祖国,他们精神令人敬佩。

  生2:他们太伟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师指导读:用低沉语调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全诗)

  三、给诗谱曲

  师:我国诗人很了不起,他们写诗非常注重押韵,每一首好诗,都可以谱成一首歌。现在请大家听老师唱给大家听。

  (师自己谱曲演唱)

  师:好听吗?(好听)你们可以用你喜欢的歌曲的旋律给这首歌谱上曲,然后把它唱出来。

  (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1:我们用《黄鹂鸟》给它谱曲(生唱)

  生2:我们用《刘三姐》旋律给诗编歌。

  生3:我们用《中国功夫》来唱这首诗特别好听。

  生4:我们可以用《让我们荡起双桨》来演唱这首诗(生唱)

  生5:我们用《采草莓》这首歌来演唱这首诗(生唱)

  ……

  四、背诵课文

  1、齐背、分组背、指名背。

  2、课后找李白诗。

  五、总结(略) 


  【评议】:

  1、字理教学不光运用在识字教学,也能运用在阅读教学,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课文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字理分析,突出了字理教学。

  2、突出了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素质教育最主要是面向全体,突出学生的文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实现。如学习课文时注重运用存疑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在自学三、四行诗时,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为他们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

  3、有创新、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6417vpouh&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49f1eutn&width=500&height=375&auto=0

(2).与诗人“心灵”的相会——《静夜思》教学案例(湘潭市雨湖区广场学校 刘欣欣)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短短的“二十字”将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怀,夜深之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灼热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构成了极其浓郁的思乡意境。可是,时代变迁形成了古代汉语与现代语言的差异,拉远了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也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困难。本诗虽只短短20字,如果只按传统教法,读读、写写、背背,不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诗意境界和审美心理状态,就不能促成学生与诗人“心灵”的相会,更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古诗教学。在借鉴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促成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相会。


  诗境之一:走入静夜置身诗人环境

  “你头脑中的夜晚是怎样的?安静的夜里,大伙在做些什么呢?古代大诗人李白在这样安静的夜晚在想些什么呢?”伴随着《思乡曲》,教师轻声地与孩子们交流着,并结合学生的感受板书课题“静夜思”,一切都是那么轻轻悄悄,努力结合诗营造一种静谧的意境。学生也受了音乐的感染,读课题时全然进入了角色,读得格外的静,话音显得格外的深幽。孩子们伴着那略带忧伤的思乡曲,脸上写满了沉静,他们不自主地低吟着。那纯真的表情,那动人的声调,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评析:

  按常规,这个片段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受。若只是一般化地读,那种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触及到文字层面的感受。而一旦创造出与课文诗意境界相和谐的课堂教学意境,就一下子触及到文字的内在意蕴——诗人、古诗及诗意的“心灵”。这里,教师运用诗意的教学语言、诗意的媒体音乐,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相会。有了这心灵意会,教学就有了真趣和诗意。

  如果教学只局限于古诗,不超越古诗,不站在更高更广阔的境界对古诗意境进行创造性地开掘、拓展和建构,那教学只能是狭小和低层次的,同时也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古诗的内涵,感受古诗心灵的。


  诗境之二:走进诗中获取诗人感受

  教学了生字、生词,教师又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有的学生已经能背诵全诗。

  清幽的音乐再次在教室里流淌,画面上的月光洒落在诗人的床前,教师的话语很抒情:“明亮的月光洒落在你的床前,好像是;好像;好像是。”不再把孩子置身于诗外,而是让他们忘却自己的身份,融入到诗中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获取直接的感受,从而与诗人心灵相同,引起共鸣。

  孩子们的想象力马上被激发起来了,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铺了一地的珍珠粉。”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给我的房间罩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纱。”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是一阵烟。”

  ……

  评析:

  有了这个环节,教学的境界和内涵就显得开阔和丰富了。教师也完全不必再画蛇添足地设计“为什么诗人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色的霜”这样的问题了,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包含在上面的教学环节里了。在小学生的心灵中,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如“疑是地上霜”),哪里有这个环节这么真切、生动和富有情趣啊!

  孩子们的心灵是蕴藏丰富的矿藏,但他们自己很难凭空发现、发掘和发展,必须在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诗意情境,才能实现自我的发现和发展。如果说,上个教学环节已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灵有所拓展和丰富,但是还不够,还要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大的空间再加拓展和丰富。


  诗境之三:凝望月儿读懂诗人心情

  “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这样的美景让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孩子又起劲了,不约而同地抬头向教室窗外凝望。“看到月亮,你想到了。”学生们个个凝神静思,浮想联翩,灵感大发,纷纷要求发言。

  老师让他们考虑成熟,同时再次打开思乡曲,清幽的音乐又回响在教室里: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家里的妈妈。”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和哥哥一起玩游戏的时候。”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李尧。”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很想他们。”

  ……

  “小朋友们浮想联翩,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在已与诗人产生共鸣的前提下,孩子们按捺不住表达的欲望:

  “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到了故乡的苹果。”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孩子的头脑中蹦出来,他们把这篇脍炙人口的诗作变得更为丰满。

  诗境之四:和乐吟诵表达自我感受

  当我再一次播放思乡曲时,学生竟不由自主地和着音乐低声吟诵,其中一些同学甚至站了起来,配上动作,边表演边吟诵。那般神情非一个“传神”能够概括。


  自我评析: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和诗人,儿童是喜欢幻想,喜欢诗和诗意的。浓郁的诗意境界,为孩子们营造了尽情想像的空间。他们的这些想像多么丰富美丽,多么超凡聪慧!一个个简直就像小诗人!在这种创造性想像中,学生们更真切地领会了诗的灵魂,并与诗人在富有创造性的诗意情境中相会、相融了,他们的心灵也和诗人的心灵变得一样诗意。他们在这在浓浓的诗意中感悟、体验着、想像着、创造着、发展着。这才是真正直达学生心灵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这节课,我努力达成了这一目标,而且还让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想像、创造性的表达,使课堂真正成为了结合生活性、发展性和审美性的人文课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14tokhgx&width=500&height=375&auto=0

(3).《静夜思》片断赏析之一  

  师:(指实物投影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图上有一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才会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元宵节的时候。

  生:中秋节的时候月儿最圆。

  师:是呀,中秋节、元宵节的月儿最圆了,那样的晚上我们都与家人在一起过节呢。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度过的?

  生: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在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月饼,很开心啊!

  生:元宵节的晚上我会与爸爸妈妈一起到街上去逛街,看兔子灯,到商店里去猜谜语,好热闹!

  生:中秋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回到乡下,与爷爷奶奶一起吃晚饭,看月亮吃月饼,一家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不知有多高兴呢。

  师:月圆之时是我们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假如此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

  生:我会非常想念家里的爸爸妈妈,想他们在干什么。

  生:我会很难过的,别人都与亲人在一起,而我只有孤单一人。

  生:我会怀念以前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说不定我会忍不住哭的。

  师:是呀,别人团聚,自己却孤单一人,心中肯定很难受。(指图)想一想,说一说,此时的诗人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生讨论交流) 


(4).我的发现——《静夜思》教学案例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4.理解第三行诗句:

     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板书:举头望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   )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

     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名说说重点字、词的意思。

        疑 举头 思故乡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里我是选用一个环节来进行说明,这个月来,我的点点感悟。说句实话,对我个人而言,是不太喜欢古诗教学的。因为古诗文的教学,一般来说都偏于单调。老师讲得乏味,学生也听得疲倦。更何况是低年级的学生,好动永远是他们的天性,怎么保持好课堂纪律已经成为我的难点,更不必说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苦恼、我思索、我痛定思痛,一阵苦思冥想后,我决定放长线掉大鱼。

  在这我很抱歉地说声:上面的教学经过不是经过本人之手,由于时间欠缺,我不得不抄袭他人之作,原谅我的无知与天真吧!在上课起初,我是这样问学生的:你们看过夜空吗?通过这样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着手,渐渐把他们带入到学习中去。

  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两大主脉入手。一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由小组长带头,组内的各个成员分工合作,每位学生对此都是乐于接受的。(这个手法,我是主要在朗读初期和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时,采用的)。我的另一特色是,抱着指导学生背诵的愿望,而进行的对诗逐句逐句的翻译。用上了师生合作的方式,我翻译一句诗意,学生来说诗文。后来直接让学生站起来说说诗意,让我来对诗。在平常的教学中,都是由老师向学生提问,今个儿换成学生来向他们老师挑战,胆子大一点的学生,对这种兑换角色的教学,是乐此不疲的。

  教学后,我是这样问我们学生的:从今天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是学生回答不上来那样也不要紧,我可以变换我的提问内容,选择更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特色语言:在课文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答案虽说是相差无几,可我认为,这节课,我的谜底是达到了,我已很满足。

  写相类似的文章,本是应付检查。起初还算,有点激情,到了后来写得全是为了凑足数字的废话,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永远理我们的目的地那样遥远。有时候你不期待的偏偏就这样来到你身边,你所希冀的往往你是碰不着边的。很喜欢有个人的有句话,世界上的两大悲剧是;一,得到你不想得到的。二,得不到你想得到的。这是我想要表达的,但我不想把它白日化。 


(5).《静夜思》教学实录之二  


  一、复习旧课

  出示学习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品诗句、悟诗情。

  4、诵感情、赏诗文。

  二、学习课文

  师:(放录像李白呤诵《静夜思》)请大家看录像听老师读这首诗。

  (生认真听,一部分学生模仿)

  师: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

  生1:我认为“疑是地上霜”写得好。

  生2:我认为“举头望明月”这句写得好。

  生3:“低头思故乡”这句写得好。

  ……

  过渡:是的,这首诗写得很美,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

  1、学习第一行诗。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行诗。

  生:(大声朗读)

  师:你认为这句诗哪个词写得好?

  生:“明月光”写得好。晚上看到明亮的月光,很容易思念家乡。

  (字理识字:电脑课件出示--明,两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表示日,表示月,太阳与月亮同时出现表示非常亮。)

  (师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2、学习第二行诗。

  师:哪位同学喜欢第二行诗,请站起来读,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疑”是怀疑的意思,所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生2:“疑”要重读。

  (生朗读第二行诗)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1:李白为什么把月光当作白霜?

  生2:因为“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3:因为作者很晚不能入睡,产生错觉,所以把月光看成了白霜。

  (指导读第二行诗,重读“霜”,体会诗意,然后齐读1、2行诗)

  3、学习第三、四行诗。

  师:刚才我们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学习第一、二行诗?

  生: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大家采用以上的学习方法自学三、四行诗。

  (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学习。)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生1:这首诗为什么说“望明月”而不是“看明月”?

  生2:月亮离我们太远了,所以要“望”。

  (师点拨,分析“望”的字理。)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望”读下面“王”的音。

  生2:它也读左上角“亡”的音。

  生3:那右上角“月”是它的形旁,它与月亮有什么关系?

  师:(引导)月亮离我们较远、较高,所以“望”有看的意思,它指向高处、远处看。

  生1:老师,这句诗中“望”可以换成“看”吗?

  师:你们说呢?

  生1:我认为不可以,但我不知道为什么?

  师:你用“看”造一个句子行吗?

  生1:我正在灯下看书。

  生2:我知道了,“望”指向高处、远处看。“看”指看矮的、近处的东西,所以不能换。

  师:非常正确。李白抬头望着圆圆的月亮,他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1:他一定觉得自己很孤独。

  生2:他肯定想念好的妈妈。

  生3:他想快点回家。

  ……

  师:你会读这句吗!

  生:这一句语调要有一种孤独感,语调要低沉。

  师:你们还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最后一句写什么?意思是(略)

  生2:看到圆圆的月亮李白想到了故乡。思念起故乡的亲人。

  师:这时李白想对亲人说些什么?

  生1:李白说“亲人们,我一个人在异乡很孤独,很想你们。”

  生2:他会说“八月十五真想和你们一起唱歌饮酒。”

  生3:他说:“要是有一只鸽子,能把我的思念带给你们就好了。”

  ……

  师:八月十五你们是怎么过?

  生1:我们拿着月饼,点着灯笼全家人到楼顶赏月。

  生2:我们家看电视来欢度八月十五。

  生:……

  师:你们知道边防战士是怎么过的吗?(进行思想教育)

  生1:他们仍守卫着祖国,他们精神令人敬佩。

  生2:他们太伟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师指导读:用低沉语调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全诗)

  三、给诗谱曲

  师:我国诗人很了不起,他们写诗非常注重押韵,每一首好诗,都可以谱成一首歌。现在请大家听老师唱给大家听。

  (师自己谱曲演唱)

  师:好听吗?(好听)你们可以用你喜欢的歌曲的旋律给这首歌谱上曲,然后把它唱出来。

  (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1:我们用《黄鹂鸟》给它谱曲(生唱)

  生2:我们用《刘三姐》旋律给诗编歌。

  生3:我们用《中国功夫》来唱这首诗特别好听。

  生4:我们可以用《让我们荡起双桨》来演唱这首诗(生唱)

  生5:我们用《采草莓》这首歌来演唱这首诗(生唱)

  ……

  四、背诵课文

  1、齐背、分组背、指名背。

  2、课后找李白诗。

  五、总结(略) 


  【评议】:

  1、字理教学不光运用在识字教学,也能运用在阅读教学,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课文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字理分析,突出了字理教学。

  2、突出了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素质教育最主要是面向全体,突出学生的文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实现。如学习课文时注重运用存疑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在自学三、四行诗时,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为他们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

  3、有创新、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静夜思》教学实录之一 


  一、教学目标

    会读本课10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读生字,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大家也感受一下美妙的夜空。

  生:漂亮

  生:星星多,有月亮

  师:引入新课:古代有一个诗人叫李白,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在想什么?静夜思(板书)

  师:范读。

  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师: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后鼻音的字,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

  师: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生:认读生字:

  师:出示an、ang,指学生认读,注意后鼻韵母的读音。

  生:认读生字,开火车读。

  师:“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生:明亮的月光

  生:十五的月光

  师:第一行诗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生:读整行诗。

  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

  生:怀疑

  生:好像

  师:“霜”(霜在秋冬季节很冷的早晨形成在地面物体上的白色的冰晶: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师: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师: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师:学习第三行

  生:读整行诗。

  生:做动作理解“举头”。

  师: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

  师: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生: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师:朗读、引导。

  师: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生: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

  生: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师:读整行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师: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师: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师: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师生共同朗读:

  教师引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补充,齐背诵。

  师;过渡: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现在谁想办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做动作。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评议。

  师: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字:

  ⑴观察“目、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宽度。

  ⑵指学生说一说再书空。

  ⑷学生书写后展示、评议。

  2、学生观察“头、来”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⑴教师范写,注意最后两笔,写时要注意。

  ⑵书空、书写、展示、学生评议。

  师: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把《静夜思》被送给爸爸、妈妈听,并且将以将诗句的意思。


  四:教学反思: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我特意让全托生懂宇航先说,她说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7).与诗人“心灵”的相会《静夜思》教学案例

与诗人“心灵”的相会《静夜思》教学案例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短短的“二十字”将李白独在异乡为异 客的孤独情怀,夜深之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灼热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构成了极其浓郁的思乡意境。可是,时代变迁形成了古代汉语与现代语言的差异,拉远了 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也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困难。本诗虽只短短20字,如果只按传统教法,读读、写写、背背,不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诗意境界和审 美心理状态,就不能促成学生与诗人“心灵”的相会,更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古诗教学。在借鉴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促成学生与诗人的“ 心灵”相会。

  诗境之一:走入静夜置身诗人环境

  “你头脑中的夜晚是怎样的?安静的夜里,大伙在做些什么呢?古代大诗人李白在这样安 静的夜晚在想些什么呢?” 伴随着《思乡曲》,教师轻声地与孩子们交流着,并结合学生的感受板书课题“静夜思”,一切都是那么轻轻悄悄,努力结合诗营造一种静谧的意境。学生也受了音 乐的感染,读课题时全然进入了角色,读得格外的静,话音显得格外的深幽。孩子们伴着那略带忧伤的思乡曲,脸上写满了沉静,他们不自主地低吟着。那纯真的表 情,那动人的声调,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评析:

  按常规,这个片段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受。若只是一般化地读,那种感受只 能是生硬的、只触及到文字层面的感受。而一旦创造出与课文诗意境界相和谐的课堂教学意境,就一下子触及到文字的内在意蕴——诗人、古诗及诗意的“心灵”。 这里,教师运用诗意的教学语言、诗意的媒体音乐,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相会。有了这心灵意会,教学就有了真趣和诗意。

  如果教学只局限于古诗,不超越古诗,不站在更高更广阔的境界对古诗意境进行创造性地开掘、拓展和建构,那教学只能是狭小和低层次的,同时也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古诗的内涵,感受古诗心灵的。

  诗境之二:走进诗中获取诗人感受

  教学了生字、生词,教师又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有的学生已经能背诵全诗。

  清幽的音乐再次在教室里流淌,画面上的月光洒落在诗人的床前,教师的话语很抒情:“明亮的月光洒落在你的床前,好像是;好像;好像是。”不再把孩子置身于诗外,而是让他们忘却自己的身份,融入到诗中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获取直接的感受,从而与诗人心灵相同,引起共鸣。

  孩子们的想象力马上被激发起来了,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铺了一地的珍珠粉。”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给我的房间罩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纱。”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是一阵烟。”

  ……

  评析:

   有了这个环节,教学的境界和内涵就显得开阔和丰富了。教师也完全不必再画蛇添足地设计“为什么诗人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色的霜”这样的问题了,因为这个问 题的答案就包含在上面的教学环节里了。在小学生的心灵中,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如“疑是地上霜”),哪里有这个环节这么真切、生动和富有情趣啊!

   孩子们的心灵是蕴藏丰富的矿藏,但他们自己很难凭空发现、发掘和发展,必须在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诗意情境,才能实现自我的发现和发展。如 果说,上个教学环节已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灵有所拓展和丰富,但是还不够,还要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大的空间再加拓展和丰富。

  诗境之三:凝望月儿读懂诗人心情

  “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这样的美景让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孩子又起劲了,不约而同地抬头向教室窗外凝望。“看到月亮,你想到了。”学生们个个凝神静思,浮想联翩,灵感大发,纷纷要求发言。

  老师让他们考虑成熟,同时再次打开思乡曲,清幽的音乐又回响在教室里: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家里的妈妈。”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和哥哥一起玩游戏的时候。”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李尧。”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很想他们。”

  ……

  “小朋友们浮想联翩,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在已与诗人产生共鸣的前提下,孩子们按捺不住表达的欲望:

  “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到了故乡的苹果。”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孩子的头脑中蹦出来,他们把这篇脍炙人口的诗作变得更为丰满。

  诗境之四:和乐吟诵表达自我感受

  当我再一次播放思乡曲时,学生竟不由自主地和着音乐低声吟诵,其中一些同学甚至站了起来,配上动作,边表演边吟诵。那般神情非一个“传神”能够概括。

  自我评析: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和诗人,儿童是喜欢幻想,喜欢诗和诗意 的。浓郁的诗意境界,为孩子们营造了尽情想像的空间。他们的这些想像多么丰富美丽,多么超凡聪慧!一个个简直就像小诗人!在这种创造性想像中,学生们更真 切地领会了诗的灵魂,并与诗人在富有创造性的诗意情境中相会、相融了,他们的心灵也和诗人的心灵变得一样诗意。他们在这在浓浓的诗意中感悟、体验着、想像 着、创造着、发展着。这才是真正直达学生心灵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这节课,我努力达成了这一目标,而且还让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想像、创造性的表达,使 课堂真正成为了结合生活性、发展性和审美性的人文课堂。 


(8).《静夜思》教学案例 


      我执教《静夜思》一诗时,刚出示课题就听见学生不约而同地背了出来,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有的还大声说:“我早就会背了。”“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熟知本课内容,看来按旧教案教学已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了。于是我就果断地将予设方案进行了调整。当时我心里还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这首诗发生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这个夜晚是怎样的?“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在阅读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字:“疑”,我是是这样教学的。


师:“既然会背了,那我来考考大家。‘疑’是什么意思?”话音刚落,学生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到“疑”字上。


生:“疑”就是怀疑的意思。


生:“疑”就是好像的意思


……


(把学生说的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师:“疑”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想象一下诗人李白当时看见的是怎样的月光。


生:(齐)明亮的。


师:明亮的月光洒在屋顶上、树上、地上,天地间怎样?


生:白蒙蒙的。


生:好像下了霜一样。


生:如同铺了厚厚的一层霜。


师:看来,诗人是用霜来描写月光的明亮色彩,而不是怀疑地上有没有下霜。那么“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只有理解成什么才更合乎情理呢?


生:(异口同声地)好像。


师:李白还有一首诗——《望庐山瀑布》。(生齐背,略)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又该如何理解呢?


生:也应该理解为“好像”,就是“好像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一样”,如果理解为“怀疑”的话,也同样让人感到非常别扭。


师:(总结)对。看来,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可以很好的体会和把握词语在具体诗句中的意思,不仅《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如此,其他诗歌中的词语也是如此。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读。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这节课我的收益颇大,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体验和尝试。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下载配套的PPT课件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