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单元学生写作指导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04-30

语文

作文

数学

英语

法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

音乐

育儿

网校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教科书图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6单元学生写作指导

 

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

一、写人物注意写出其精神人物的精神包括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写人物如果只有外貌、语言等外在表现,而没有思想、气质等内在精神,就如同画龙而没有点睛一样,笔下的人物就会泛化,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精心选择能够反映人物精神的内容

写人物,自然要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但是,这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如果不能反映人物的内在精神,无论自己多么喜欢,都要忍痛割爱。因此,写人物一定要精心选择素材,要保证所写内容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精神。甚至可以这样说,写人物的外在表现,是为写人物的内在精神服务的。萧红写《回忆鲁迅先生》,捕捉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事与事之间也不太讲究逻辑联系,但是,作者所选择的点点滴滴却充分表现出鲁迅先生的精神气质。写鲁迅先生笑声明朗,实则是写其性格开朗;写走路轻捷,实则是写做事干练;写其对刚刚来过的“我”说“好久不见”,实则是写鲁迅先生风趣幽默;写其嘱咐许先生一定让“我”坐小汽车回去,实则是表现其关爱朋友心细如发;写其亲自品尝海婴碟里的丸子,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严谨的作风。

三、写人物的精神要来自于作者的切身感受

学生所写的人物,大多是自己身边的人物,学生对人物的印象,主要来自于自己的观察感受。因此要表现的人物精神,应该是学生切身感受到的,而非生搬硬造来的,如此写作,才能让人物真实可信,使文章充满真情实感。切忌生硬模仿课文,课文写人物的什么精神,自己也写人物的什么精神。同样是写鲁迅,萧红因为时常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对鲁迅先生的言谈举止比较了解,所以就写由此感受到的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亲和细腻,而阿累因为只见过鲁迅先生一面,对鲁迅先生的外貌印象深刻,所以重点刻画外貌以表现鲁迅先生作为战士的精神气质。两人感受鲁迅的角度不一样,所体现的人物精神也有所差异,但是文章都来自于作者的切身感受,所以读来人物形象都立体饱满,鲜明可信。可见,忠于自己的切身感受,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写作是何等重要。写作忌讳无感而作,忌讳无病呻吟,忌讳为文造情。

四、人物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呈现方式

写人物的理想境界是将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合二为一。在行文中,可以先概括出人物精神特点,再具体描写外在表现加以印证。如《邓稼先》就是先说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然后用邓稼先竟然有能力成功说服对吵对打的两派群众组织,“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加以印证。

写出人物的精神,也可以先写具体表现,再以点睛式的议论、抒情句子概括精神特点。《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对闻一多先生做出了高度评价。这些议论句在前文具体材料的基础上,提炼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对文章的主题起到升华作用。

写出人物的精神,还可以在具体的描写中以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阿累在《一面》中,这样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这里说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以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

写人物精神,还常用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强调人物精神。《邓稼先》中通过奥本海默与邓稼先的对比,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从不骄人”“忠厚平实”的性格。

  

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写作指导

一、真挚的情感能打动读者

“恰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真挚的情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虚情假意是无法真正打动读者的。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抒写从心灵深处涌动出来的真挚情感。

想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需要倡导学生在作文中抒发具有独特性的情感。因为文章所传达的情感越独特,读者从中获到的感受就越真切,他就会越发积极主动地融入这种情感之中。情感的独特性常常源自于它的真挚———情感越真挚,也就越独特。《土地的誓言》中,作者所抒发的“挚痛的热爱”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其中既有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还包含因家园破碎而激起的哀伤和悲愤,情感本身还体现出一种粗犷强悍的特质。这些复杂的情感,是东北流亡作家在故土沦陷的时代背景下特有的心理体验,它是从一位具有独特气质并正在经历着特殊命运的作家心灵深处喷薄而出的情感,是真挚的,更是独特的,正是这种真挚而独特的情感使文章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

二、对情感的深刻体验和细致揣摩是恰当抒发情感的关键

所谓“恰当抒发”,一是指要把握好抒情的度,二是指要选择好抒情的方法。关于抒情的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抒写到某地步,自己觉得所有的情感倾吐出来了,这就是最适当的限度。”(《作文论》)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很难做到的。对学生而言,只要做到不过分地矫饰情感,不使抒情流于泛滥和空洞即可。抒情的方法,主要分为强烈直白和含蓄委婉两类。一般而言,强烈的、紧张的情感适合选择前一类方法,而轻淡的、弛缓的情感则适合选择后者。

恰当地抒发情感,前提是对情感要有深刻的体验和细致的揣摩。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只需引导学生学会回味情感和反思情感即可。对情感的回味,可以促发与原初情感相似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反复体验,能将情感本身的意味感受得更深、体会得更准。同时,通过回忆和沉思对情感进行的再度体验,因为远离了当时触发情感的实境,所以不容易陷入情感难以自拔。这种状态下既能入乎其中去感受,又能超脱其外去揣摩。感受深了、体会准了、揣摩透了,对情感的抒发才有可能是恰当的。

除了启发学生通过回忆再度体验和揣摩情感之外,还需要指导学生反思一下情感的触发点是什么。把触发情感的东西写出来,会提高读者认同度,也就更容易打动他们。关于这一点,海明威在《同“音乐家”的一席独白》中有一段话可以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你如果在鱼跳的时候兴奋起来,你就回想一下,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具体动作是什么:是钓丝从水面上升起来?是它像琴弦似的绷紧,水开始滴下来?还是鱼跳的时候猛撞溅水的动作?回忆一下声响以及说了些什么话。找到产生感情的东西,找到使你激动的行动。然后写下来,要写清楚,叫读者也看得见,能产生与你同样的感觉。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是指作者或人物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接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它的好处是情感炽烈、直接坦露、有强烈的感染力。如光未然的《黄河颂》,全诗大量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鲜明而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令人读来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同样,在《土地的誓言》中作者也多次运用呼告、排比等手法,直接抒发心中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使文章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

不仅诗歌和抒情散文可以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在叙事性的文章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抒情方式。比如在《最后一课》中就有这样的例子。第一人称叙事者小弗郎士就多次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些抒情的文字不仅为文章增添了感人的力量,还起到了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应在真正需要和水到渠成时方可真情流露。比如《最后一课》中,文章充分讲述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特殊经历,并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展现了这节课的悲壮情调之后,才让小弗郎士用一句话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就显得自然而然,真切动人。

所谓间接抒情,简单说就是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将情感融入叙事、描写和议论当中。例如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这段文字凝练地概述了闻一多先生的治学生涯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作者通过对人物治学状态概括性的描述和对事件的紧致罗列来凸显人物潜心治学的性格特征,从而传达出赞扬和崇敬之情。

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情于景”。教材中所提供的例子,能帮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一个重要原则:要选择与情感内涵具有一致性的事物来展开描写。课本上那段话中所提到的事物,无论是白桦林还是黑土地,无论是红布似的高粱还是金黄的豆粒,全都是带有关东地区显著地域特征的东西。作者想起家乡的时候,自然会想起这些最具家乡特色的事物。只需将这些事物一件件铺陈开来,对于故乡的炽热爱恋就随之倾泻而出了。

为了使抒情效果更显著,不但要依循情感特征来选择描写的对象,有时抒情者还要用情感去改造事物的特征,使之与情感的特征变得更为接近。比如《土地的誓言》中有一句话:“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土壤怎么可能是香的?显然是作者心中强烈的情感令他的感觉发生变异———因为作者对故土怀有炽烈的爱恋,在他的感受中故乡的土壤都散发着清香的气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互配合往往能令文章产生更为强大的感染力。在这方面,《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都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写作指导

一、细节描写及作用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描写都叫细节描写,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之为细节描写。在文学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都离不开细节描写。

二、细节描写分类

根据表现内容,细节可以大致分为肖像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景物细节等。

1.肖像细节

肖像细节是指对人物身材、容貌、服饰以及表情等典型特征的细微刻画。例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皱边的领结”“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些“只有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特殊服饰是表现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课珍视之情的重要手段。

专门对人物脸部细微表情的描写又称神态细节描写。神态细节对于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卖油翁》一文,“睨之”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不以为意,而“微颔之”与“自矜”相对,则表现了卖油翁虽自负却又沉着内敛的性格。

2.动作细节

动作细节可以是一连串个性化的动作,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雪地捕鸟的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里“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系列动词,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的兴奋与快乐。动作细节也可以是某一个典型化的动作,如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阿长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细节;还可以是一组对比性的描写,如小说《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和中举后“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的两处细节。

3.语言细节

语言细节主要指那些既能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同时又能触动作者或读者心灵的特殊话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误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这一细节,既说明了阿长没有文化,连书名都不知道,又表现了阿长对“我”的关爱以及“我”那一刻内心的巨大触动:唯独这样一个卑微的、被“我”轻视的保姆惦念着“我”的心事,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心爱宝书。

4.景物细节

这里说的景物细节描写不是指以景物作为文章表现主体的描写,而是指特定时空下,对那些能够对人物形象或作品主题有特殊表现意义的景物进行的细微描写。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紫色的阴影”,从写实的角度来看是指哲尔赛岛,但从人物心理来看,则是一家人内心阴影和愁绪的投射。

三、怎样捕捉细节

要学会调动各种感官观察世界。真实的细节来源于对生活的认真观察。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发现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之处的能力。还要学会用心灵捕捉、记录外物带给我们的感悟,养成反思、省悟的良好习惯。这种渗透个人独特体验的细节最鲜活、动人。

四、怎样表述细节

我们可以遵循“聚焦、分解、还原、放大”的原则,把脑海中留存的印象、记录的素材加工创造为具体可感的画面。用语尽量准确、简洁,避免华丽空洞的语言。表述细节还有赖于良好的语感。在阅读中,我们要多精读、细读,学会咬文嚼字,培养自己对文字的敏感,为准确生动地表述细节培养语感。

 

 

 

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写作指导

一、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于写作时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例如《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写自己双腿瘫痪后种种暴怒无常的行为,写母亲的体谅、宽容、默默忍受乃至发病离世,都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这种经历与体验刻骨铭心,所以写得格外真切,读来催人泪下。

间接材料,来自他人叙述、书报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等。这类材料广而杂,有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写于贝多芬逝世一百多年后,作者在充分阅读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构思并呈现了客人对贝多芬的一次访问,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所选皆为间接材料,但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都是写作所需要的。

二、从生活中取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中取材,首先要善于观察。法国作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一次想把听来的几个故事写成小说,就去请教老师福楼拜。福楼拜听后,劝他不要写听来的故事,出去转转,把所见所闻记下来。莫泊桑按老师所言,花了很多时间外出观察,终于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善于观察,就要有观察的习惯,并做到细致、深入。

其次,要用心感悟。莫怀戚与家人散步,体会到肩头的责任和使命感;冰心凝视雨中荷叶护莲,感悟到母爱的无私伟大;泰戈尔由金色花,联想到母爱的圣洁与人类天性的美好。用心感悟,就是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发掘人、事、景、物蕴含的深意,获得启迪。

再次,要学会筛选。身边的人谁更有特点,哪件事最使你难忘,生活的地方哪处风景最独特,生活中入眼入耳入心的东西很多,要在脑海中过滤,从中选取印象清晰、感受深刻、触动心灵的片段写进文章,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三、围绕中心进行选择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需要通过材料支撑与表现。围绕中心选材,就要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典型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例如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前半部分选取修改文章、送客、复信等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美德;后半部分则从作文与做人两方面取材表现其严于律己的品质;选材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文章的中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也决定着详略的安排。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应略写。如魏巍《我的老师》,文章共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从“面”上略写;后两件事,给“我”印象最深,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与依恋,从“点”上详写;点面结合,有详有略,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结构疏密有间。

此外,围绕中心选材,还要注意材料使用的切入角度。明代画家董其昌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取材入画如此,选材成文亦然。

四、注意材料的真实与新颖

中学生写作,取材强调亲历,以突出真实性。马克·吐温说真实的事情不必考虑其可能性,因而有时候比虚构的故事更稀奇;冈察洛夫主张,写作要“写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契诃夫认为,扯谎在写作里比在谈话里还要乏味得多。这些都强调真实对材料的重要性。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多催生虚情假意,并让写作变成一种粗制滥造。

取材新颖,要做到选别人未选,写别人未写,或者就平常素材翻出新意,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自己小时候一次冒险爬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脱险的经历,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所写事小,也并非新奇,但以小见大,感悟深刻,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第五单元《写作:怎样选材》写作指导

一、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于写作时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例如《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写自己双腿瘫痪后种种暴怒无常的行为,写母亲的体谅、宽容、默默忍受乃至发病离世,都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这种经历与体验刻骨铭心,所以写得格外真切,读来催人泪下。

间接材料,来自他人叙述、书报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等。这类材料广而杂,有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写于贝多芬逝世一百多年后,作者在充分阅读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构思并呈现了客人对贝多芬的一次访问,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所选皆为间接材料,但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都是写作所需要的。

二、从生活中取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中取材,首先要善于观察。法国作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一次想把听来的几个故事写成小说,就去请教老师福楼拜。福楼拜听后,劝他不要写听来的故事,出去转转,把所见所闻记下来。莫泊桑按老师所言,花了很多时间外出观察,终于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善于观察,就要有观察的习惯,并做到细致、深入。

其次,要用心感悟。莫怀戚与家人散步,体会到肩头的责任和使命感;冰心凝视雨中荷叶护莲,感悟到母爱的无私伟大;泰戈尔由金色花,联想到母爱的圣洁与人类天性的美好。用心感悟,就是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发掘人、事、景、物蕴含的深意,获得启迪。

再次,要学会筛选。身边的人谁更有特点,哪件事最使你难忘,生活的地方哪处风景最独特,生活中入眼入耳入心的东西很多,要在脑海中过滤,从中选取印象清晰、感受深刻、触动心灵的片段写进文章,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三、围绕中心进行选择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需要通过材料支撑与表现。围绕中心选材,就要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典型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例如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前半部分选取修改文章、送客、复信等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美德;后半部分则从作文与做人两方面取材表现其严于律己的品质;选材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文章的中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也决定着详略的安排。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应略写。如魏巍《我的老师》,文章共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从“面”上略写;后两件事,给“我”印象最深,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与依恋,从“点”上详写;点面结合,有详有略,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结构疏密有间。

此外,围绕中心选材,还要注意材料使用的切入角度。明代画家董其昌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取材入画如此,选材成文亦然。

四、注意材料的真实与新颖

中学生写作,取材强调亲历,以突出真实性。马克·吐温说真实的事情不必考虑其可能性,因而有时候比虚构的故事更稀奇;冈察洛夫主张,写作要“写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契诃夫认为,扯谎在写作里比在谈话里还要乏味得多。这些都强调真实对材料的重要性。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多催生虚情假意,并让写作变成一种粗制滥造。

取材新颖,要做到选别人未选,写别人未写,或者就平常素材翻出新意,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自己小时候一次冒险爬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脱险的经历,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所写事小,也并非新奇,但以小见大,感悟深刻,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第六单元《写作:语言简明》上课实录

 

【任课教师】北师大二附中 朱春玲

【上 课】

师:〔出示图画“笑”〕。请大家看这幅画,这是咱们班李清雅同学画的。它使我想到了两个成语:眉开眼笑、笑口常开;也想起了上次的作文《____笑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把作文提示和要求读一读。〔出示投影,并请××同学照投影内容读。〕

生(1):提示:在横线上填“我”、“她”、“妈妈”、“老师”等。要求:1.选取一两件事,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2.对人物表情要有生动的描写;3.在叙述的基础上,有适当的议论、抒情;4.语言简明、文字通顺,600字以上。

师:总观这次作文,我觉得大部分同学能写真事、抒真情,中心较明确,也有一定的议论和抒情。但同时我也看到,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作文因为在语言表达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使文章的精彩程度受到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确定这两节写作训练课的内容是:写作中的语言表达〔板书:写作中的语言表达〕

请同学们打开发给你的这篇作文《爷爷笑了》。这篇作文写的是爷爷钻研养花方法,使水仙恢复生机并在春节绽放花朵,他开心地笑了。从总体上说,这篇作文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结构也合理。但就语言表达来说,这篇文章需要作一番修改。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改一改,使它的语言表达能更好一些。

首先,我们从通顺入手。〔板书:通顺〕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爷爷笑了》的三、四两段。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找一找这两段中哪些句子不够通顺?用笔在原文上划出,并思考怎样修改。──哪位同学愿意读?〔学生举手〕××。

生(2):〔读作文第三、四段〕

师:好,请坐,声音很宏亮。同学们,哪些语句你觉得不通顺?〔学生举手〕

生(3):第三段中有句话:“他一边看一边拿起记录着深夜。”我觉得这句话不太通顺。因为“深夜”是没法“记录”的。

师:你认为该怎么改?

生(3):记录到深夜。

师:请坐。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学生举手〕×××。

生(4):我觉得应该改成:“他一边看一边拿起本记录到深夜。”

师:请坐。这一改的确通顺了。请大家看一看,这一段还有哪儿需要修改得通顺一些?〔学生举手〕××。

生(5):“看电视里的节目”读来不是很通顺。

师:为什么?怎么改?

生(5):所谓通顺,就是读起来顺口,这句话与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不一样,读来不顺。可以改成“看电视节目”。

师:噢,要符合说话习惯。我同意你的修改。请坐。

我觉得第四段也有不通顺地方……〔学生举手〕×××。

生(6):我认为第四段最后一句中“有关的资料”就包括养花的方法,因此不能说“在纸上不断摘抄着有关的资料和养花的方法。”

师:请坐。大家看,怎么改?〔学生举手〕××。

生(7):改成“他在纸上不断摘抄着有关养花方法的资料。”

师:请坐。还有吗?〔学生举手〕××。

生(8):删去“养花方法”。

师:请坐。这两种修改都可以。〔稍顿〕刚才大家一起修改了几处不通顺的地方,我请位同学把修改后的三、四两段读一读。〔指名学生〕

生(9):师:〔读修改后的三、四段〕经过一番修改,我看出这两段的语言的确通顺多了。那么,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到语言通顺呢?其实,刚才同学们已经提到了,有的句子不通顺是不符合语法,而有的句子不通顺是不符合说话习惯。因此,我们要使语言通顺,应该做到这八个字──符合语法,尊重习惯。〔已用毛笔字写成横幅,进行粘贴〕

师:刚才是大家共同修改《爷爷笑了》,现在请打开自己的作文本,用这八个字考查自己的作文,找出不通顺的语句,并进行修改。

〔巡视学生修改情况;递给其中一位同学一张投影纸,让他将原句及修改句写在投影纸上〕

师:在大家的作文中,我特别记得同学的那篇。他的作文从总体上说,立意也较好,中心明确,但文章一开头就有一个病句,刚才我让他在投影纸上写下原句及修改句,下面请××同学读一读,大家看他改得怎么样。〔打开投影〕

生(10):我原来的句子是:“我以前,有个坏习惯,爱花零钱,而且学习总是不求上进。”这句话我觉得前后不一致,不符合语法。前面是:“我有个坏习惯”,后面却写了两个坏习惯。另外,“学习不求上进”不是习惯问题,而是学习态度问题。我修改后的语句是:“我以前,有爱花零钱的坏习惯,而且学习总是不求上进。”

师:请坐。这一改语句就通顺了。每个同学都应该像同学一样,认真修改不通顺的语句。──接下来,请大家继续看《爷爷笑了》这篇作文,从简明方面对它继续进行修改。〔板书:简明〕

请大家看第一段第一句话。这句话从通顺方面看没问题,但大家读一读,会发现什么毛病?

众生:啰嗦。

师:啰嗦就意味着不简明了。“简明”的意思是简炼、明白,用词准确。所以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这句话应删去哪些词?〔学生举手〕×××

生(11):“爷爷”自然岁数较大了,所以“老年的”应删去;“头发”自然是长在脑袋上的,所以“脑袋上”应删去;“牙齿”也是长在口中的,所以“口中的”应删去;“胡须”自然也长在嘴巴下,所以“嘴巴下”应删去。这句话改完之后是:“爷爷的头发全秃了,牙齿全脱尽了,惟独留着一把花白的胡须。”

师:好,请坐。〔另有学生举手〕××,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12):“牙齿全脱尽了”还可以删去“全”。因为“全”是修饰范围的,而“脱尽”已经表明范围。

师:请坐,你说得很有道理。接着,请大家看第二段第3行。这一行有一划横线处,后面有两个词供大家选择。那么,应该选A还是选B呢?为什么?〔学生举手〕××。

生(13):我认为应该选B。因为“争光”的意思是:“争取光荣”;“争气”指“发愤图强,不甘落后或示弱”。选A范围大了。

师:范围大了?请坐。其他同学说说看。〔学生举手〕×××。

生(14):“争光”是为别人,如“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光”。“争气”是为自己。

师:噢,一个是为别人,一个是为自己。请坐。刚才××同学提到“为祖国争光”,其实告诉我们,这两个词在词义上……〔学生举手〕××。

生(15):“争光”的词义比“争气”重,这里说“争气”就可以了。

师:请坐,我同意你的意见。同学们,接着看第二段第4行,这里有一划横线处,根据上下文,你认为填上一句什么话比较简炼又意思清楚?

〔学生思考,考虑到这里有一定难度,进行提示〕原文写的是“水仙有死的趋势了”,你们觉得合适吗?怎样修改?大家可以商量。

〔学生举手〕有些同学有自己的意见了,××,你说。

生(16):“趋势”这个词太大了,我改成“水仙奄奄一息了。”

师:请坐。〔另有学生举手〕×××,你说。

生(17):我改的是:“水仙没有一点生机。”

师:请坐。〔另有学生举手〕××,你怎么改的?

生(18):我改成:“水仙的叶子蔫黄,一个花苞也没有。”

师:请坐,你的修改较具体。〔另有学生举手〕×××,你认为怎么修改合适?

生(19):从前后文呼应看,我认为应改成“水仙日薄西山了。”

〔学生及听课教师发出笑声〕

师:请坐。“日薄西山”,我看比原文用词还大。〔另有学生举手〕××,你说。

生(20):我改成“果然不那么精神了。”我这里用“果然”是想照应前面爷爷说的话:“这水仙却……”。

师:请坐。刚才大家各抒己见,我看除了“日薄西山”外,其它修改方式都可以。我个人比较欣赏××同学的,他的修改是:“水仙的叶子蔫黄,一个花苞也没有。”语言不啰嗦,意思又很明确。

〔打开投影〕请把《爷爷笑了》暂时放在一边,看投影上的这几句话。这几句话同样也不简明,怎么修改?××,你把句子读一读。

生(21):“那天,学校请来了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的同学和他们的班主任为我们做报告。他们的家庭都很贫穷,但他们都很有志气,都是品学兼优的同学。”

师:请坐。〔有学生举手〕××。

生(22):把“广渠门中学”去掉。

师:这样改简明了吗?请坐。〔另有学生举手〕××,你来说。

生(23):不能把“广渠门中学”去掉,因为全国有许多宏志班。

师:那么,你认为怎样修改合适?

生(23):把“他们的家庭”中的“他们”换成“同学们”。

师:你完整地把修改后的句子读一读。

生(23):“那天,学校请来了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的同学和他们的班主任为我们做报告。同学们的家庭都很贫穷,但他们都很有志气,都是品学兼优的同学。”

师:请坐。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学生举手〕××。

生(24):可以把“班主任”去掉,因为前后主要强调“同学”。我的修改是:“那天,学校请来了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的同学为我们做报告。他们的家庭都很贫穷,但他们都很有志气,品学兼优。”

师:请坐,改得不错。好,刚才大家思考、修改不简明的语句,体现了达到语言简明的一些方法,总结起来就是:斟酌用词,删去繁言。〔提前写成横幅,进行粘贴。〕

师:一篇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不但句子要通顺、简明,而且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还必须联系紧密,也就是要做到连贯〔板书:连贯〕下面,我们要从连贯方面修改《爷爷笑了》这篇作文。

请大家看刚才修改过的第二段。这段中还有一处地方我划了横线,原文在这儿缺少一个表时间的词语,使前后句子读来别扭。请想一想,添加哪个词合适?〔学生举手〕××。

生(25):我觉得应该加一个“往年”。因为后面有一个转折“可是今年”,前面说:“他屋子里总飘着一阵阵的花香。”

师:请你把前后几句读一读,体会几句话之间意思的连贯。

生(25):“这是爷爷最喜欢的花了。往年,他的屋子里总飘着一阵阵的花香,可是今年,爷爷养的水仙却不争气了。”

师:好,请坐。〔另有学生举手〕×××,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26):我认为在“往年”后还应加一个词语,如“往年冬天”。

师:请坐。未尝不可。接着请大家看第四段第二句话,这句话还有什么毛病?〔学生举手〕×××。

生(27):我认为动作不连贯,应该改为:“只见爷爷床上放了一大堆书,他在书堆里一本本地学习,一本本地研究。”

师:请坐。这么改完全可以。──如果不增加词语,而是删去几个字,我看也能达到连贯的目的,大家看应该删去哪几个字?〔学生举手〕××。

生(28):把“只见爷爷”删去。

师:你把修改后的句子读一读。

生(28):“他把一大堆书放在床上,一本本地学习,一本本地研究,在纸上不断摘抄着有关养花方法的资料,一直研究到深夜。”

师:这是我在这篇《爷爷笑了》中发现的两处不连贯。在别的同学的作文中,我也发现了不连贯的语句。例如投影打出的这几句。〔打出投影〕大家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毛病?怎么修改?

〔投影:运动会一开始,我们班就连连报捷,同学们的紧张与不安渐渐少了,笑容渐渐多了。我们班的钱文峰连破两项校纪录;王鹏也包揽两枚金牌。〕

师:〔学生举手〕××,你来说。

生(29):这几句话语序颠倒。应该把“我们班的钱文峰连破两项校纪录;王鹏也包揽两枚金牌。”提前到“连连报捷”后面。

师:你把这几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生(29):“运动会刚一开始,我们班就连连报捷,我们班的钱文峰连破两项校记录;王鹏也包揽两枚金牌。同学们的紧张与不安渐渐少了,笑容渐渐多了。”

师:这一读你还发现什么问题了?我们前面讲过的。

生(29):有点儿重复。

师:你再改一改,使它既简明又连贯,改完后再读一读。

生(29):“运动会刚一开始,我们班就连连报捷,钱文峰连破两项校记录,王鹏也包揽两枚金牌。同学的紧张与不安渐渐少了,笑容渐渐多了。”

师:好,请坐,修改很认真。──同学们,刚才大家就连贯问题做了一些练习。从中我也归纳出做到连贯的一些方法。那么,怎样做到连贯呢?应该注意:贯通前后,通达文意。〔已写成横幅,进行粘贴〕

师:我记得作家冯雪峰说:“丰富的内容必须有丰富的语言来表达,……生动的形象就必须有生动的语言来塑造。”因此,我们写文章时还要力求生动。〔板书:生动〕

大家先看投影,〔出示投影〕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请大家用这几句话和《爷爷笑了》的第五段进行对比,看看哪位同学的写作体现了咱们这次作文的要求:“对人物形象要有生动的描写。”〔学生举手〕×××,你读。

生(30):“说到这儿,他开怀地笑了。眉间的皱纹全舒展开了,眼睛炯炯有神,嘴角按捺不住地向上翘起。”

师:〔学生举手〕×××,你说。

师(31):投影上的话较生动,因为《爷爷笑了》是这样写的:“笑了,爷爷笑了!我惊呆了,看着爷爷脸上的笑容。这是爷爷成功后的笑,是爷爷经历了失败后的笑,这笑里包含了爷爷钻研花的辛苦,也包含了他对新的一年工作和生活的美好憧憬。”这几句都是议论、抒情,没有描写。我想可以把投影上的几句话加在“笑了,爷爷笑了”后面。

师:噢,把投影上的这几句话加在《爷爷笑了》中,这不成了剽窃别人的作品了吗?〔善意地笑〕好,请坐。这几句话出自同学的一篇作文《叔叔笑了》,如果插到《爷爷笑了》一文中行吗?是不是少年儿童的笑和老人的笑没什么区别,中年人的笑也和老年人的笑没什么区别,大家笑起来都一样?

众生:不是。

师:刚才××同学的发言指出,这篇文章根本没有人物描写,就谈不上生动。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爷爷笑了》第五段“我惊呆了,看着爷爷脸上的笑容”后补写几句描写人物表情的句子,而且要力求语言生动。

〔学生三人为一组,讨论、动笔写,约八分钟〕

师:我看大家写得差不多了,一起来交流交流吧。〔学生举手〕×××,你们小组怎么写的?注意,要把第五段读全了。

生(32):“……我惊呆了,看着爷爷脸上的笑容。他一边笑一边捋着胡子,前几天阴云密布似的脸上忽然放了晴。……”

师:请坐。“他一边笑一边捋着胡子”比较生动,但不是人物表情描写。〔学生举手〕×××,你来说。

生(33):“……他嘴角上翘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眉毛舒展开来,每一条皱纹里都洋溢着欢乐。……”

师:写得不错,请坐。〔学生举手〕×××。

生(34):“……他的嘴弯成弓形,伴着胡子微微地颤动,而他脸上的皱纹恰似许多粗细不一的藤丝相互缠绕着,爬上眼角、额头,形成几束疏密有致的曲线,每条曲线中都透着少有的喜悦。……”

师:我觉得很生动!你能再把你写的几句话读一读,并作简要分析吗?

生(34):〔又读一遍〕我先写他的嘴颤动,再写他的皱纹,因为我觉得爷爷是老人,皱纹应该较多,应主要描写。

师:写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34):比喻。

师:请坐。你的描写抓住了人物特征,也很生动。〔学生举手〕×××。

生(35):“……只见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昏花的老眼露出难得的笑意。眼角的鱼尾纹深陷了。咧开嘴,花白胡须随着爷爷的笑声一颤一颤的,整个脸显得容光焕发。……”

师:请坐。我觉得这几句写得也不错。好,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学生举手〕××

生(36):我觉得要适当运用修辞。〔说完坐下〕

师:〔学生举手〕×××,你说。

生(37):要多用一些形容词等,达到生动。

师:请坐。──我同意这两位同学的说法。我认为同学们在写作时要学会修辞,同时还要注重文采。〔已写成横幅,进行粘贴〕

以上我们从通顺、简明、连贯、生动四个方面对《爷爷笑了》进行了一番修改,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把修改后的成果展示一下。〔指名学生〕×××。

生(38):〔读。文章略〕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篇语言表达较好的文章就出来了。从中不难看出,我们想使自己文章的语言表达得好一些并不难,如果大家按这三十二个字〔指横幅〕去做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好,请大家齐读这三十二字。

众生齐读:符合语法 尊重习惯

删去繁言 斟酌用词

贯通前后 通达文意

学会修辞 注重文采

师:同学的作文就修改到这儿。我也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她笑了》,下面给大家读一读。尽管我写的是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也尽力想把文章写好,但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听完评一评:在语言表达上,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处理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还有不足。

〔读《她笑了》,文章附后〕

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你们认为哪些地方处理较好,哪些地方不够好?〔话音刚落,学生举手〕×××。

生(39):首先我觉得有一处,也就是航空小姐似乎找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您正准备过去,却又看到她的眉头皱了起来时,您“重新把身子埋在沙发里”。这里的“埋”字用得好,体现了您当时颓唐的模样。还有,您写服务小姐笑的表情也很生动。您把她的酒窝比喻成“小喇叭花”是很准确又很形象生动的,因为喇叭花里面是凹的,酒窝也一样。

师:这两处我还真是动了一番脑筋。得到你的肯定, 我很高兴。〔学生举手〕××。

生(40):我想给您提点儿意见。我认为写您在温哥华举目无亲的那几句还可以浓缩。〔另有学生举手〕×××。

生(41):我认为不用浓缩,因为您在温哥华举目无亲,英语又不好,才会着急,小姐对您的帮助才有意义。

师:好,请坐。〔学生举手〕××

生(42):第一段肖像描写比较生动,您用了一个比喻:“一双蓝眼睛如水般清澈。”〔学生举手,师示意生(42)坐下〕×××,你有什么看法?

生(43):我想从整体上把握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很感人,语言成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服务小姐外貌的描写很生动;另一个方面是对“我”心情的描写也很生动。但我认为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好极了,我太聪明了!”这句话容易误导,让大家以为服务小姐帮助你是为了显示她的聪明。

师:请坐,我觉得你说得很中肯。写时我主要考虑了服务小姐的言谈不能脱离美国人的风格。我再考虑考虑,也许能找到既不失美国航空小姐的特征,又不产生误导的语言来表达。谢谢!其他同学如果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写在周记本中,我下周会看到。──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附:

几百名老师的拥挤掩盖了“三百座”的庞大,充足的准备驱散了心理的紧张,师生出色的表现将会得到赞赏。

──康红

这堂课的内容是如何使作文的语言生动。在这堂课上,同学们都积极举手发言,响应老师的问题。老师讲课,如行云流水,毫不滞涩,我们也是对答如流。从听课老师的表情、言论中,我们可以感到,这堂课我们是成功的。

──李博森

对您写的那篇文章,我想发表几点看法:一 文章的中心很好。它通过一件不大的事,却突出了一个很好的中心,表现了一种跨越国界的友谊。二文中的比喻用得好。三 文章的结构十分清晰。这些都是我应该学习的。

──沈逸轩

周五的公开课,来了这么多的老师,我以前从未经历过这种场面,这堂课的内容也让我受益非浅。感谢您选择了我们班做公开课。

──阎菲

以上选自学生周记。

探索途径 提高能力

学生们进入初三了,如何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青年教师,我渴望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所以,在接受北京市教研部语文教学研究课的任务后,我经过认真思考,决定从语言训练入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具体原因有二:一是在北京市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中,教育委员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了“简明、连贯、得体”“文字通顺”等要求。可以说,语言表达的好坏,是决定学生作文成绩高底的关键因素。但我们有些同学偏偏语言不过关。或者病句较多、或者语言啰嗦,或者跳跃性大,或者平平淡淡,表达不了自己内心的实际想法,浪费了很好的素材。因此,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学会挖掘生活中闪光的思想内容,学会布局谋篇之外,还应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二是站在教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看,语言表达是学习和日后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教师应努力做到让学生能“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笔端。”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必须在写作教学中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我把这次写作教学的目标定位于:指导学生提高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做到语言通顺、简明、连贯,并力求生动。课型选择了训练课。

为了增加课堂容量,且让训练落到实处,我决定采用“以修改一篇作文为主,兼成其它作文语句”的训练方式。首先,我精心批阅学生以《____笑了》为题的作文,从中挑出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也合理,但语言上或多或少存在问题的范文。经过比较,我发现《爷爷笑了》语言毛病较多,其它几篇只是个别语句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就以修改《爷爷笑了》为这两节作文训练课的主线,穿插进行其它几篇作文中个别语句的修改。

接着,我设计了训练过程,从通顺、简明、连贯、生动等方面分四步进行训练。每完成一步,及时总结方法。这样,就使训练有层次、有深度。经过学生们齐心协力的修改,使《爷爷笑了》一文的语言表达有较大的改观,也让学生们知晓提高语言表达的一些有用方法。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训练质量,在完成《爷爷笑了》的修改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展示自己的文章《她笑了》。从以往的经验看,学生们对老师写“下水文”是欢迎的、欣赏的,即使是提出意见和建议,感情也是真诚的。同时,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激发写作的兴趣。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很多,这两节语言训练课只是一种尝试、探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整册课文朗读连播



复制打开网址 www.1ydt.com 下载全册PPT课件及word教案试卷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教学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