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想成为敢被人讨厌的人呀”

黑糖豆花 豌豆花 2020-09-13
去年,在一期《奇葩大会》中,蒋方舟自曝自己是“讨好型人格”,由此引发全网对“讨好型人格”的大讨论。
不敢拒绝别人,不敢让别人失望,总是无原则地满足别人;一旦停止这样做,就会觉得非常内疚;
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为了满足他人,而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虽然心中默念千千万万遍“要坚持自我”、“要懂得拒绝”,但当别人抛来一个请求时,拒绝的话依旧难以出口。
如果你也有“讨好”的倾向,那么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可爱的诅咒》。

01

为什么会有“可爱的诅咒”
“可爱的诅咒”是如何形成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下面这个问题:那些受“可爱的诅咒”影响的人,为什么总是压抑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别人?
归根结底,这类人受到了两种心理的驱使:一种,是对他人愤怒的逃避;另一种,是对他人认可的追求。
为了逃避他人的愤怒,“可爱的人”常常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他们害怕,如果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别人就会生气。
为了追求他人认可,让别人喜欢自己,“可爱的人”常常无视身心的不适,一味讨好别人,竭尽全力达到他人的目标和要求。
这两种源自内心的渴望相互交织,驱动着“可爱的人”不断压抑自己的需求,一味满足他人。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经历,让一个人变成了“愤怒逃避者”和“认可追求者”?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家领导的婴儿发育研究一再表明,我们年幼时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要探究一个人在成年后形成的“愤怒逃避”和“认可追求”模式,我们不得不追溯到这个人童年时的经历。  
相比于未受“可爱的诅咒”困扰的人,那些“可爱的人”,几乎都在童年时经历过父母的“有条件的爱”。
所谓“有条件的爱”,是指父母只在孩子达到某些要求、符合某些期望时才会爱他们。
比如有些父母会告诉孩子,只有听话、贴心才会被爱,有些父母则会告诉孩子,只有成绩好才会被爱。
原本最纯粹的亲子之爱,被加上诸多条件,变成了一种交换——你满足我的期待,我爱你。
童年经历过父母有条件的爱的人,容易将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固化下来,并影响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
他们会形成一些死板的“个人规则”,比如会认为:“如果我一直都表现得很好,那我的爸爸妈妈就会高兴并爱我。”
很多时候,遵循这些规则确实奏效,这就强化了孩子的观念。久而久之,这类人会在成长过程中固化这些死板的个人规则,并将这些规则应用于所有的人际交互,认为只有拿出所有精力友善地对待朋友,才能得到朋友的喜爱;只有满足老板的所有期待,才能获得老板的青睐。
这本书的作者雅基·马森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但她也曾受“可爱的诅咒”困扰。她曾经在手臂骨折的情况下,坚持为家人开车、划船,直到10天后,手臂的伤情让雅基疼痛难忍,她才走进一家急诊室接受治疗。
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如果她继续做个“可爱的人”,将别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那么总有一天,她的生活将会崩溃。于是,她开始寻求打破“可爱的诅咒”的方法。在书中,她总结出了几种有效的方法:

02

重建内评价源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评价源”分为内、外两种。拥有内评价源的人,依据自己的性格、特质来评判自己,拥有外评价源的人,依据他人的评价来评判自己。
讨好型的人,更多依赖“外评价源”来评价自己。这当然也与他们童年时所经历的“有条件的爱”相关。
当父母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时,实际上在依据孩子做了什么,而不是孩子是怎样的人来评价他们。这会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我这个人本身,不值得被喜爱,只有当我做了一些让他人开心的事,满足了他人的要求,他们才会喜欢我。
这就造成,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将过度依赖于他人的评价。
因此,重建内评价源,是破除“可爱的诅咒”最核心的环节。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直面内心的暴徒
所谓“内心的暴徒”,就是我们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
当讨好型的人想要建立内评价源时,最大的阻碍就来自于他们内心的自我批评。
自我批评的声音常以这样的形态出现:
“你真蠢!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你太自私了,竟然不帮助他。”
……
实际上,这些批评的声音,很可能来自过去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师长。他们经常粗暴地评价我们,以至于在经年累月中,我们自己也习惯于用这些声音来评价自己。
这些声音,不断地打击着讨好型人的自信,让他们更加怀疑自己,从而陷入到更加依赖他人评价的旧习中去。
那么,如何与“内心的暴徒”对抗呢?
作者介绍的方法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内心为自己寻找一个“强势保护者”。
当批评的声音出现时,你就需要立刻请出那位“保护者”,帮助你击溃那些“批评者”。


2)主张个人权利
对于讨好型人来说,认识自己的个人权利非常重要。
很多讨好型人的“自我”非常渺小,他们的“自我”常常让位于他人的权利和需求。
因此,想要克服讨好他人的倾向,最好时常告诉自己:我有权维护自己的利益。
你可以将以下11条“个人权利方案”打印出来贴在书桌前:

•我有权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及价值观。

•我有权做自己。

•我有权说“不”。

•我有权犯错误。

•我有权改变自己的主意。

•我有权说“我不明白”。

•我有权觉得自己对其他成年人的问题不负有任何责任。

•我有权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我有权不依赖别人的认可。


3)建立自己的可靠优势清单,写“一日三好”日记
识别自己的优势,有助于我们建立自信。《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作者介绍说:
大量的研究表明,小成功在实现胜利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康奈尔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其1984年出版的著作中写道:“小成功其实是细微优势的稳定运用,一旦一个小成功完成了,就会推动下一个小成功的出现。


讨好型人之所以自尊感低,往往并非因为他们毫无长处,只是他们忽视了自己的优势。
因此,建立自己的优势清单,通过记录“一日三好”日记留意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有利于我们提升自信,也有助于我们建立起内在的评价标准。



03

你有权让别人失望
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对讨好型人来说,拒绝别人尤其困难,会让他们感到过意不去,这全都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移情”心理
所谓“移情”,是指他们体验过失望的滋味,因而也能想象,当别人遭到自己拒绝时那种失望的感觉。
这种感觉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们会认为别人受伤全是自己的责任,因而会感到十分愧疚。为了避免愧疚,讨好型人会答应一些本该拒绝的事情。
这就是可爱的人难以拒绝别人的原因所在。
那么,可爱的人应该怎么做,才能打破不敢拒绝别人的诅咒呢?
作者说,要敢于让别人失望。
首先要意识到,我们以为别人受到拒绝就会失望,这其实是我们的猜测,是自我情绪的投射。实际上,他人未必如我们想象得那般脆弱,也许他们请求我们帮助时,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其次更重要的,我们要意识到,我并不需要对他人的反应负责。
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话说,我们要做到“课题分离”:别人感到失望,是别人的“课题”,是别人需要处理的情绪,并不是我们的责任,我无需对别人的情绪负责。

结语
破除“可爱的诅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刻意改变了好几年,至今不能说成功克服了讨好的倾向。
“可爱的诅咒”就像容易复发的感冒,想要不受它的影响,就要把守好“心防”,当预感自己将要屈服于“讨好”的诱惑时,把持住自己,提醒自己:嘿,学会说不。
也许你还想看

22 October 2019

● 拜托,别再用「完美主义」折磨自己!

● 想换个活法的年轻人,都会被毛姆这个故事深深触动

● 34岁重启人生,村上春树这个故事,也太戳人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