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见识”的人,更容易度过人生低谷

黑糖豆花 豌豆花 2019-10-30

1

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有见识?

关于这个问题,我比较同意新媒体撰稿人粥左罗,在他的文章《一个人怎样才算见过世面?》中的观点。

他的从4个角度讲怎样算见过世面:

  • 不随意评价别人,不试图改变别人;

  • 面对权威,不卑不亢,从容淡定;

  • 见天地见众生而后看见自己;

  • 永远提醒自己,见过世界读过书≠见过世面。

最后他的落脚点是:“能始终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并愿意对所见所闻深入思考,学会了尊重和平等,做到了真实和真诚,得到了从容和开阔。”

关于什么是“有见识”,我提取了2个核心点:开放和自由。

开放的心态包容不同的观点、价值观;

在必要时,能够自由地打破已有认知,并进行认知重建。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来看,为什么说有见识很重要?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观点,比如“随意评判别人会造成误解”,比如“随意评判别人会显得我们目光短浅,姿势难看”。

但说实话,这些回答,我觉得都没有触及到要害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每个人都是利己的,做决策时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如果没有一个更加“功利”的理由,很多人是不那么赞同“有见识很重要”的。

那么,我就给你一个“功利”的理由吧。

为什么说有见识很重要?

因为见识,能在我们的人生进入低谷时,避免我们陷入绝望。


2

你一定会问,为什么见识有这种作用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心理学概念——「个人建构」

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人格心理学家乔治·凯利。

它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你通常用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就是你的「个人建构」。

个人建构既包含你解释世界、分析他人的观点,也包含你用来对世界进行整理分类的概念,又包含你预测、控制事件常用的思维模式。

个人建构是你理解世界的视角和框架。

在人格心理学家看来,一组个人建构群构成的复杂系统,就是我们的“人格”。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源于每个人“个人建构”的性质、数量、组合方式的不同。

乔治·凯利曾说过:“你就是你的个人建构。

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你的“个人建构”决定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你的理想、目标、动机和行为,决定了你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进而决定了你的命运。

这么说可能太抽象了,我们还是来看一个例子。

自从我上大学,就感觉跟我妈的隔阂渐深。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个人建构”的角度来解释。

我妈的核心建构之一是“孝顺听话/不孝叛逆”,她会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她认识的所有人,并以此给他们打上“好”与“坏”的标签。

她不仅要求自己做一个孝顺的人,并以此为荣,她也用这个标准来要求我。在她看来,“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那些叛逆的孩子都是“坏孩子”。

所以,如果有一天,她发现我不怎么听她的话,经常反驳她、反对她,那她就会很伤心地认为,这孩子变坏了。并且,她还会费尽心力地要把我“变好”。

然而,对于我来说,“独立/依赖”是我的核心建构之一,我的自我追求是变成一个独立的人,我也认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人格的人,更值得交往,更值得学习。因此,当我觉得我妈的提议、要求没有道理时,我就会表示反对,不服从。

由于她的个人建构中缺少“独立/依赖”这组建构,她就不能理解我的“不服从”,并且将这种不服从理解为“叛逆”。继而,她就觉得我变坏了。

你看,我和我妈之间存在的所谓“代沟”,都是源于我们之间这种个人建构的差异。


3

有了「个人建构」这个概念,我们再来看,见识是什么?

见识,就是超出我们个人建构范围之外的「潜在建构」。

有见识,就是指我们能从经验中提取更多的建构方式,并不断拓宽“个人建构”。

相反,没有见识就是我们固守于自己的“个人建构”,坐井观天。

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大概是“个人建构”极端狭隘的一种表征,这一类人的个人建构中,大概只有“聪明/不聪明”、“忠诚/不忠”、“诚信/不诚信”、“高富帅/矮穷丑”、“用华为/不用华为”这些两极的建构。


4

固守于狭隘“个人建构”,害处很多,它容易引起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用自己的一套个人建构来评判他人。但这种评判往往不准确,因为评判者的建构,不同于被评判者的建构。

比如有甲乙两个人,甲爱求知爱思考也爱分享,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乙呢,他有一组个人建构是“低调有内涵/爱炫耀半吊子”。在乙看来:整天在朋友圈分享的甲,不过是爱炫耀,实际上,甲越炫耀什么就意味着他越缺少什么。

看见没有,由于乙偏狭的“个人建构”,他把别人的一个好心举动理解为别有用心。

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其实都是一些「未经验证的假设性直觉」。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求证自己的假设,就给别人下定论,这就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误解越来越多。

固守于狭隘“个人建构”,更大的危害是,我们会变得很脆弱,缺乏适应性。

这跟投资时,将鸡蛋放进一个篮子会有很大风险是一个道理。

回到上面说的那个关于我妈妈的案例。前面已经说过,我和她的个人建构不同,导致我们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加深。

这种情况下,如果她的个人建构中将“孩子”放在核心位置,所有的自我价值都围绕孩子转,那么,当她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坏”时,她的世界会受到强烈的撼动,她也会经历比较痛苦的内心纠葛。

所以,狭隘的个人建构,容易给自己“画地为牢”。

固守于狭隘“个人建构”,人更容易焦虑。

乔治·凯利从个人建构的角度,解释了“焦虑”心理的形成原因:

焦虑,是一个人意识到某件事超出了自己个人建构的适用范围。

比如一个以“优秀/不优秀”为核心建构,认为“只有优秀才配被爱”的人,某一天考试考砸了、工作被炒鱿鱼了,他觉得到自己没那么优秀时,最是焦虑。

比如一个以“成功/失败”为核心建构,认为“没考上好大学人生注定失败”的人,高考发挥失常没能上一本,他觉得前途一片灰暗时,最是焦虑。

再比如一个全职太太的核心个人建构是“好妻子”,她生活的所有事项都围绕这个核心转。那么,如果有一天,她的丈夫发生意外亡故了,她必然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她没有其它的个人建构,去应对独自生活的情况。

最深的焦虑,往往来自于自己一直赖以生存的个人建构的崩塌。


5

上面说了那么多“狭隘的个人建构”的害处,可能都不如一个比喻更形象。

通过这个比喻,你能更形象地理解,为什么说“见识,能在人生进入低谷时,避免我们陷入绝望。”

想象你在一座山的山顶,面对一个深谷,不久以后,将有一阵狂风刮过,风会把你刮下山,你会掉向深谷。

你的个人建构,就好比是长在深谷的树木。

如果你的个人建构很少、很顽固、很局限,那就好比你所面对的深谷里只有几棵孤零零的树。

相反,如果你的个人建构很自由、很宽广,那就好比你在深谷里种下了一片茂密的树林。

很快,那阵风来了,你被吹得掉下了山。

这时候,深谷里的树木越茂密,托起你的几率就越大,阻碍你下坠的阻力就越大,你更可能活下去;相反,如果下面只有几棵树,那么你幸存的几率就不太大了。

个人建构越有限越狭隘,焦虑感便会越强,预期并应对生活中事件的自由度也会越低。

相反,如果你拥有许多独立的个人建构,也就是可以用几种不同的视角来预期事件,那么,当其中一个视角效果不好或变得无效时,你便可以转换为另一种个人建构,以另一种视角来看。——《突破天性: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课》[加] 布赖恩·利特尔 


6

长时间生活在固定的群体和人际网络中,会加固我们已有的“个人建构”,使得我们难以突破当下的自我。

在《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作者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当一个人想要转行重塑职业身份时,最了解你的人反而最可能阻碍你,因为虽然他们的本意很想给你支持,但往往会加强或拼命保住你想摆脱的旧身份。

如果我们总是按照惯例生活,每天与价值观相近的人打交道,重复同样的行动路径,那么,建立新的“自我建构”几乎不可能。

同时,我们所处的网络世界,也为我们拓展个人建构制造了障碍。

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信息茧房」

这个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

桑斯坦指出,在互联网世界,我们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我们只关注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

久而久之,我们看到的观点,都是我们认同的观点,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我们喜欢的世界。外界反对或不一样的声音很难进入我们的视野。

这样,我们就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在“信息茧房”中,我们所有的“个人建构”都会被放大、被强调、被固化。


7

那么,到底该如何拓宽我们的“个人建构”/增长见识,以自由的态度看世界呢?

我有3点“老生常谈”的建议:

1、多阅读,而且要多读挑战自己已有认知的书。

2、旅行,但我说的旅行,不是冲着拍照、打卡去的旅行,而是跳出日常圈子,去认识不一样的人,接触不同的价值观,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

3、发展新的爱好,并借由爱好,进入新的圈子。

以上三点建议,也许你早就知道了,但我希望,当你以拓宽“自我建构”为目标,去看待这些建议时,你能拥有行动的更强烈的动机和理由。

除了以上建议,其它所有能帮你跳出现有的生活惯性,“让更多光照进来”的活动,都有好处。


8

F.S.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检测一个人是否有一流智慧,只看他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这大概就是我们拓展“个人建构”后所能达到的终极状态吧。

人生有很多不确定性。拥有比较自由、宽广的“自我建构”,能够帮助我们做好准备,迎接每一种命运。

也许你还想看

2 June 2019

● 你的人生也许会因这本书,真的有所改变

● 不按套路出牌的马尔克斯,一生必读的《百年孤独》

● 寒门贵子的失意人生

● 豆瓣评分9.4,所有在生活中挣扎的人都该看看这部剧

● 郝景芳:人最无法做到的就是想象自己如果不是自己会怎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