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书中挖出4个宝藏方法,帮你塑造逆境思维

黑糖豆花 豌豆花 2019-10-30

经济遇冷,互联网裁员。

最近,我身边脆弱、不安的人变得多了起来,不知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

像裁员这种突如其来的挫折,会让有些人备受打击,很容易情绪低落。

怎样帮助他们或我们自己面对逆境,走出低落情绪,我介绍4个科学方法,有理论,有实例,还有书,感兴趣继续看。


01

遭遇挫折,我们难免会这么想:“我这么失败,还有救么?”

我们要意识到,这首先是个情绪问题,其次才是个事实问题。甚至对有些人来说,它就仅仅是一个情绪问题。

谈到情绪问题,我就要搬出阿尔伯特·埃利斯大人了。他的ABC认知理论对于解决情绪问题很有效。(关于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我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与焦虑斗争一整年,我终于找到克服它的最佳方法

ABC认知理论说的是:

A×B=C

A是一个具体事件,B是我们对于这个事件的解读和看法,C是“A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之所以说上面那种想法首先是个情绪问题,是因为那些认为自己很失败的人,他们的想法B,很可能是非理性的,是夸大和偏激的,由此才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高考前模拟考,你因为精神压力大睡眠不好,而导致临场发挥不好,没考出正常水准,就认为自己很失败,对高考失去信心,复习也没有动力。

再比如你是一个大学生,专业成绩不错,但英语比较差,四级勉强过了,今年考六级却没过,于是你就认为自己很差劲。

其实,这些非理性想法,都有“过度概括”的毛病,试图用一件事情的失败,来定义整体的失败。

事实是什么呢?

事实是,模拟考发挥不好,大部分原因是你精神紧张,也有部分原因是确实有部分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模拟考结果正好可以供你查漏补缺。你需要做的是调整心态,把自己出错的原因找出来,重点复习。

六级没过,确实因为你英语不好,但英语不好,并不代表你很失败。你需要做的是多匀出一些时间去补习英语。

就是这么简单。与其胡思乱想些“灾难化”的场景吓唬自己,不如行动起来修正问题。

要知道,焦虑也是要消耗认知资源的。焦虑的情绪太深,会妨碍你去思考解决办法。因此,你应该对大脑里的悲观情绪小人说:

Shutup!我们来想想怎么解决问题。


02

觉得自己失败过几次就没救了。这可能是“固定型思维”在作祟。

“固定型思维”和与之相对的“成长型思维”的概念来自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经典作品《终身成长》。这本书占据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十年,再版多次,在国内也受到了热烈追捧。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失败在他们看来是自己无能的证明,也证明自己没有天赋。而且,他们会因消极反馈而备受打击,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不愿意面对挑战。

看,是不是跟“觉得自己失败过几次就没救”的思维很像?

卡罗尔·德韦克发现,成长型思维的人在职场、人际关系、学习等各方面都更加成功,也就是说成长型思维是一种成功者的思维。

看到这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可能又会想:完了,我天生没有“成长型思维”,所以我注定是个失败者。

这种想法,是对“成长型思维”的极大误解。

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和肌肉一样,可塑性很强。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可塑性可以持续终生,我们的思维模式、才智等,永远可以通过训练塑造和培养。

那么,我们该如何转变“固定型思维”呢?

卡罗尔·德韦克给出了“接受——观察——命名——教育”的四步法。

简单说就是,注意观察自己的想法,看看“固定型思维”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然后,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取个名字,并试着描述它: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性格,如何影响我们;

最后,对固定型思维进行教育,每当出现容易引发这种思维的情境,我们都应该引起警觉,并尝试驳斥自己那些不好的想法。

其实,这最后一步的“教育”,与阿尔伯特·埃利斯所提倡的“驳斥非理性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终身成长》一书中还列举了更实用的行动清单。作者介绍,由于语言习惯会影响行动方式,因此想改变思维,先改变我们遇到问题时使用的“说法”。

比如,将 “我犯错误了” 改成 “犯错让我变得更好” ,实际上就是在思维上,将 “我搞砸了,我是个失败者” 改成 “ 这次错了,以后就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又get一招” 。


03

失败后急于否定自己,自责,内疚,充满负罪感,这时你要注意了,你的自控力正在受到威胁。

而当自控力受到威胁时,你很容易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

凯利•麦格尼格尔所著的《自控力》一书,对“自控力”做了相关解释。

这本书认为:自控力有生理极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并且,一些糟糕的感受,例如“对未来感到恐惧和虚无”、“因没能控制自己而产生的内疚感”等,更容易削弱我们的意志力。

书中介绍了一种对意志力最具威胁的心理现象:“那又如何”效应

第一次提出这种效应的是饮食研究人员珍妮特·波利维和皮特·赫尔曼。这种效应描述了从放纵、后悔到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

研究人员注意到,很多节食者会为了自己的失误,比如多吃了一块比萨或一口蛋糕,而感到情绪低落。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整个节食计划似乎都落空了。

但是,他们不会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而不吃第二口。

相反,他们会说:“那又如何,既然我已经破坏了节食计划,不如把它吃光吧。”

这种行为要怎么解释呢?

实际上是因为屈服于欲望、没能坚持,让你对自己失望,让你想做一些改善心情的事,于是,你就选择通过再吃1个蛋糕、再玩1小时游戏这些你本该节制的行为,来让自己的心情好受一点。

在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你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因此,提升自控力的关键,也在于我们如何处理这些负面感受。

书中说,鼓励“自我原谅”能够提升我们的自控力。

看下面这个例子:

在一项研究中,一些对自己身材很在意的女性被试者被要求吃糖果,她们因吃了糖果而产生罪恶感。

这时,研究人员鼓励一半被试者不要苛求自己,另一半被试者则没有收到这样的鼓励。

结果,在接下来的实验中,那些被鼓励“自我谅解”的被试者更能控制自己,吃了更少的糖果。

如果你认为提升意志力的关键就是对自己狠一点,那么,这么想的不是只有你一个。

但是,你错了。

众多研究显示,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

相反,自我同情则会提升积极性和自控力,比如,在压力和挫折面前支持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

因此,在失败面前,你应该学会自我原谅,安抚痛苦的感受,而不是自我苛责。自我原谅,才能终止破罐子破摔式的恶性循环。


04

针对失败后急于否定自己的问题,我在上面提了3个方法:驳斥非理性信念、培养成长型思维、鼓励“自我谅解”。

把这3个方法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它们都建立在一种“宽容失败”、“拥抱失败”的态度上。这种态度非常重要。

《黑匣子思维》这本书专门讲述“如何更理性地失败”。书中提到,失败是改进方法、提高技能的必经之路。(这里有关于这本书内容的详细介绍:《怎样最大限度地「从失败中学习」》

我们都知道一万小时法则,在某些行业里,常年的积累与练习,能让一个人精通一门技艺,达到专业的水准。

但在有些行业中,锻炼与经验似乎完全无用。在这些行业里,人们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锻炼,却毫无进步。精神科医生、大学招生办公室人员、人事部门人员和临床心理医生等都属于这一类。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些行业里的从业者永远都不会失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不能得到关于他们行为正确与否的关键反馈。

以精神科医生为例,他们的工作是改善患者的精神功能,但他们怎么知道自己对病人的干预是对还是错呢?

大多数精神科医生并不是根据客观数据来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的,而是通过对患者直接的临床观察。

但这样的方式很不可靠。患者可能会尽量美化自己的病情,以取悦医生。这一点在对精神疗法的研究中得到了公认。

此外,在治疗结束后,精神科医生很少继续关注患者的病情。这意味着他们无法获取关于持续疗效的反馈信息。

他们就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打高尔夫球,完全得不到反馈,也无法提升球技。

相反,那些能够迅速得到反馈并从错误中学习的职业,如运动员、象棋大师、互联网运营、需要经历考试的学生等,就很容易从失败中得到反馈,从而提升技能。

因此,我的最后一点建议就是:不要将失败视为自己无能的证明,相反要允许自己失败,将“失败”列入自己的行动预期。

问题暴露的时候,正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也许你还想看

23 May 2019

● 怎样最大限度地「从失败中学习」?

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都是心理防御惹的祸

● 与焦虑斗争一整年,我终于找到克服它的最佳方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