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SS师说 | 管延军教授——职业生涯的意义感、效能感和获得感

HS

S师说:管延军教授

职业生涯的意义感、效能感和获得感

- 教 授 简 介 -



应用心理学

管延军教授

研究领域为职业生涯教育与管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跨文化管理等。在中国人民大学、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等知名高校积累了丰富工作经验,2017年成为杜伦大学商学院首位华人正教授;2021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聘为组织管理与职业心理学教授,并以Adjunct Professor的身份继续对杜伦大学商学院的发展提供支持。


    管延军教授目前已有60余篇论文发表于SSCI国际学术期刊,包括SSCI一区论文40余篇。2018 年4 月至今担任职业心理学重要国际期刊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也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一位副主编。在组织管理及职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商学院权威认证组织AMBA 的会刊Ambition 以及英国人力资源管理权威杂志People Management 的专门报道;在跨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被英国《卫报》、《中国日报》等重要媒体报道;获得了良好的国内外反响。在组织管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Management、Personnel Psychology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等知名期刊。在职业生涯心理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发表论文20篇,在全球同时代研究者中居领先地位;在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合作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等社会及文化心理学顶级期刊,以及影响因子高达21 的Nature 子刊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跨学科期刊。


    与合作者成功申请到国内外多个重要研究基金,包括国家自科青年、面上及海外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国香港研究基金(RGC 及GRF 项目)、美国Army Research Institute(ARI)基金、日本住友基金等等,总额超过500万人民币。多次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在国内多家高校开设暑期英文课并举办过30 多场《学术写作与论文发表》工作坊和现场学术报告。2020 年开始自费制作公益讲座和工作坊,并在微信公众号、B 站等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好评。


    担任国家一级社团“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并为壳牌(中国)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国家电网、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化工集团、中科易研公司、问向教育有限公司等组织主持过员工领导力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绩效管理、压力管理、团队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咨询项目。与李希希博士合编《与未来通话:28 堂高中生涯必修课》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已被多家知名重点中学采用为生涯教材,指导参与多家高校的就业工作及职业指导项目,并长期担任教育部生涯教育及就业工作培训及评审专家。



职业生涯的探索


    管延军教授在北京大学完成了本科及硕士的学业之后,选择了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进一步深造。问及他如何做出学业上的规划,他直言,职业生涯很难在一开始就有一个全盘细致的规划,在大学阶段我们对于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识往往不够深刻,因此对未来方向的选择是在学习、探索和反思中确定的。管教授坦言,自己也曾因为兴趣和价值观的不清晰而产生迷茫感、因为工作进展缓慢产生无力感、因为无法得到即时的认可和回报产生被剥夺感。而应对迷茫感、无力感和被剥夺感的最有力武器还是来自于自身的积极行动和反思。


    在2021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管延军提出了职业生涯的三支柱模型:简而言之,个体要通过积极探索和寻求反馈来清晰定位自己的职业身份认同(identity)、增强价值导向和生涯意义感;通过积累生涯发展有关的能力素养和资源(Capability)来增强效能感;通过积极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机会搜寻能力来来实现职业上的升级和转换、增强自己获得的认可和回报(Rewards)。同时,职业生涯发展也受制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偶然事件的影响,即使是最有天赋最努力的人,也可能最后无法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生涯的评价标准不是“成功”,而是“无悔”。


    本科和硕士的学习既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更包括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探索和反思。而对于管教授而言,正是因为自己在实习中认识到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成熟度依然不够高、现有的研究依然留下了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从而坚定了自己选择继续攻读博士这一职业方向。


图 | 管教授于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言


    回忆学生时代,管教授提到了良师的助力。他认为自己的发展离不开硕博时期遇到的导师。在硕士阶段,平易近人的导师能够和学生进行平等亲切的沟通,亦引导他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究。而博士时期的导师是知名的老一辈研究者,他非常善于将心理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每周开会时,既会进行学术上的讨论,有时会邀请其他学者,有时会让学生们对一首歌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解读,让心理学有一种落到实处的迷人。管教授提到,这对他以后的教学和科研都带来了帮助和启发。除此之外,还有从高中就一直坚持的运动习惯,能够有效地平衡身心和缓解压力,亦能帮助产生许多研究上的想法和创意。


总而言之,作为学生,读书是一个一边规划,一边探索,同时又进行反思的过程。同时,在积累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价值定位,并且不断在实践中进行选择,能够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 | 管教授与博士生导师Michael Bond合影




职业生涯的目标

    管教授指出了如今大众对于社科类科研的误解。其实在开展科研工作的时候,灵感可能只是一个起点,而剩下的工作都是为了最终成果所做出的努力。这是一个大处着眼、钻于精微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再分析现有文献,建立模型,发现变量关系,获得外部资源,最终变成学术论文,是一个系统而繁琐的工程,需要研究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且和别人进行沟通协调。学术是以终点为师的,而抵达终点的过程体现的是科研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管教授如是说。


    而教师的身份无疑给了管教授对科研的态度带来了变化和思考。提到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管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随着时间流变的过程。在最初教书时,面临着职称和研究上的压力,很多时候难以完全专注地投入教学,但随着对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感和思考,慢慢发现教学相长的本质。传递知识其实是能够加深理解和引起反思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和学生对于一些课题进行探讨,有时能获得研究上的新灵感。


    被问及时间和精力上的平衡,管教授提出,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都面临不同的目标和责任,因此这是不断调整目标优先级的过程。对于大学教授这个职业,在开始阶段,例如助理教授这个阶段,往往是围绕研究成果的积累和职称评审这些外部目标来进行。而一旦到了更为成熟的阶段,则更多体现个体的价值观:有的教授想教书育人、有的教授想继续攀登科研高峰、有的教授致力于为业界或政府决策贡献智慧、有的教授想成为闲云野鹤。而对于管教授而言,培养下一代的年轻学者、开发心理学的精品课程、积极投身公益活动、同时兼顾自己的家庭责任,是目前最希望完成的事情。在不同的阶段,拥有不同的动力源,因而侧重点也会发生偏差,需要及时调整目标和行事





结缘港中深

    聊到来港中深的决定,管教授谈到了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母校情结,自己对香港中文大学很有感情,和导师的相处也很融洽。而港中深作为新校区,亟需人才和新鲜血液,是一个很好的回报母校的机会。二则是因为港中深有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既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又以开放的精神迎接国际上的先进研究结果和理念。而在国际形势复杂的当下,专业领域的交流和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而深圳也拥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国家的扶持,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来到港中深之后,管教授感受到了学校包容的人文环境。港中深的行政效率很高效,又能够兼顾人性化的服务,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此外,老师之间没有地位上的差异感,哪怕是学术上的前辈,也可以做到非常平等和坦诚的交流,氛围非常融洽


    随后,管教授对心理专业的学生们提出了建议与期待。他说到,本科阶段是一个积累和思考的阶段,虽然学习的大多是基础知识,但在初步探索阶段的思考和总结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在学习之余思考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和领域。而向内积累之外,还需要外部的求索,把握好对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再对现有的规划进行修正。在象牙塔中按部就班地学习,虽然是学习知识的好办法,但难免对现实不够了解,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成分。因而,内外兼顾或许是为日后的学术之路铺垫的第一步。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硕士生及博士生,管教授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确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职业生涯需要清晰的自我认识,而优秀的人不只在专业能力突出,更重要的是找到发挥自己价值的场景和地方,并且在追求的过程中学习和积累,快速适应环境和提升自己


    对于未来,管教授希望能够和同事们一同努力,让港中深的应用心理学体系更为完善,成立一些研究平台和基地,带来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努力将研究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价值和方案,探索心理奥秘,增强国民福祉。




【END】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

微信号 : cuhkszshss


采编 | 岳昀芊 (20级人文社科学院祥波书院)

排版 | 庞天行 (19级人文社科学院学勤书院)

审核 | 郭嘉楠(HSS Office)



师说 | 工匠译者,还原人类学视角中深圳的四十载风雨故事

2021-05-12

教师专访 || 隋云教授: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

2019-04-24

教师专访 | 王晓田教授:信息互联时代下的心理学

2019-10-22

教师专访 || 张瓅文博士:活在当下

2019-05-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