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话人家听都听不懂,还谈什么有效沟通?

Autumn QT 清醒贪心记 2023-08-27

来来来,新年第一篇职场干货。

/ 01 /

沟通技巧,在职场上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大部分工作都是广义上的沟通,将一些信息通过某种载体(会议、邮件、报告、广告、数据表格、文案、视频、简历、官网、合同等等)传达给受众。

怎么算好的、有效的「沟通」?至少有2个基本要求吧:

第一,对方能听/看懂(否则白忙活了);

第二,对方给出你所期待的反馈(例如看到你的广告有印象、看到你的简历眼睛一亮、看到你的观点有思考和启发)。

第一条「让人听懂」是否太基本了?还需要专门讲讲吗?正常人沟通,就算效果可以提高,让人听懂总没问题吧?

我先一口气讲5个生活中的小小的案例,都是真实故事。你就会发现,「让人听懂」这个基本的要求,其实我们未必有意识地在做。

第一条都做不到,就更谈不上第二条达到所期待的沟通目的了。

/ 02 /

案例(一):简历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找工作时,师姐帮我一字一句地修改简历。

她先把我的研究项目名称,从《改制对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影响》改成了《国有企业私有化后的财务表现》。

第一,「改制」改成了「私有化」。

这是指中国九十年代末开始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引进多种产权形式(如员工持股、管理层持股、其他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等),还引发过「国有资产流失」的激烈争论。

「改制」是个中国特色词语,当我找投行咨询类工作,尤其翻译成英文时,「私有化」比「改制」更通俗易懂。

第二,「预算软约束」则改成了「财务表现」。

前者是一个经济学的专门名词,大意是说,有些企业即使经营不善,政府也会出手相救(也许任由它们倒闭的影响太恶劣)——所以说它们的预算是「软」的,政府会继续给钱。

不是经济学领域的,未必知道这个词的含义,改成「财务表现」就好懂多了。

师姐修改之前,感觉是个费解的学术研究;改完呢,看懂了,我用经济管理类的知识与技能做过些具体工作。

写简历是向招聘方呈现「我能做什么」,总得让人看懂——这是师姐对我的启蒙。

案例(二):产品命名

我过去几年的本职工作,是在金融领域做营销——这个行业有个恶俗的习惯,就是给产品起花里胡哨的名字。

起名字当然是有用的,譬如可以体现品牌调性、产品特点,「夕阳红」是挺传统的养老保险,「微粒贷」是年轻化的小额信贷。

但是,我随手打开一个理财产品App,一溜儿产品分别是:

粒粒赚 2个月 5.8%

粒粒赚 9个月 7.7%

活粒发 1个月 5.4%

活粒发 3个月 6.0%

定粒发 6个月 7.1%

定粒发 18个月 8.4%

看得懂这些名字是啥意思吗?

看得懂这些产品有何区别吗?            

(我替换了字,不用对号入座。)

这样起名,就是产品经理/营销运营团队瞎起劲了——貌似把产品类型名称梳理成「体系」,但完全没有「让用户看懂」的打算。

金融产品尤其不适合这样做:产品本身有一定的复杂性,用户的学习成本较高;市场信任度低(行业负面还不够多吗),不是刚需(钱放在银行和余额宝也可以啊),所以来一个用户不容易,转化率偏低。

你还人为地增加学习成本,新用户一看,「这都是些啥,算了不买了」。这不就杯具了吗?

案例(三):日常微信对话

有一次,同事给我发了一条企业微信,内容是:这会儿方便吗?与您商量下年会分摊的事情?

我当时脑子里冒出一连串泡泡:

「年会分摊」是什么东东???

是聚餐时大家怎么分桌坐???

是各部门怎么分头准备工作???

而「方不方便」一般基于事情的紧急程度、所需时间——如果事情紧急,又只需要几分钟,我可以停下手头工作,反之就晚些处理。

因为看不懂「年会分摊」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方便。:)

我们修改一下这个沟通:

我们在筹备年会,费用需要分摊到各家子公司(合理避税)。

下班前方便电话几分钟?关于摊给你那边的费用。

挺急的,前期采购的合同就得用子公司名义了。

这样修改,第一,我能看懂啥事;第二,我可判断紧急度。

虽然有60多个字,但可以复制粘贴给好几个子公司负责人,提升大家沟通效率。

筹备年会,对人力行政部门,是个千头万绪、时常吃力不讨好的辛苦活儿。我在这里放大沟通的问题,是吹毛求疵了。道个歉。

你工作中可能也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缩略语、专有名词,用得熟极而流,但在沟通中,没有考虑到对方缺乏背景,也许别人听不懂。

时常发现业务、产品、开发、运营、市场、法律等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听不懂。能够考虑对方背景,把专业问题讲得深入浅出,是一项非常高级的本事。

案例(四):客户沟通

去年,我们公司去竞标一个项目,对方有巨大的线下流量(可以理解成机场这样的大型国企),希望转型互联网。

强手如林,我们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中标了。事后有同事问我,「Autumn,为什么你能讲那么清楚?」

我有个窍门——前期接触时,了解到客户对移动互联网了解不多,所以我讲得他们都「听得懂」,不拽名词。

你讲「UI有辨识度」,高大上,但评委未必get你的优势。

翻译一下,「现在这种App很多的,页面排版和视觉上要独特一点,让人记得住;我们产品设计挺强的,先做了几个式样给各位参考一下……」

很平淡,但这样就听懂、看懂了。

案例(五):给孩子讲故事

最后讲一个生活中的小事儿。

我是个比较「自我中心」的妈妈,很想培养女儿的阅读习惯,又嫌弃适龄的故事幼稚无聊。

所以最近睡前故事,我念《秘密花园》这样的儿童文学给她听。对幼儿园大班可能略深一点,但我自己读着能不那么无趣。

她也没有抗议,还听得挺投入。我会随口去掉一些太过生僻的词汇,但最大的改动,就是替换几乎所有的「他/她/它」的第三人称代词。

譬如原文是,

走过去站在面前,一连好几分钟都以自己冷冰冰的模样瞅着

老园丁也不理,因此最后,只好对开口了。

念成,

玛丽走过去站在老园丁面前,一连好几分钟都以自己冷冰冰的模样瞅着老园丁。

老园丁也不理玛丽,因此最后,玛丽只好对老园丁开口了。

这就是个简单的「听众分析」。中文里「他/她/它」同音,五岁多的小朋友光凭听觉会跟不上。

/ 03 /

好啦,我们讲完了5个案例。

其中既有非常正式的竞标文件,

也有幼儿园小朋友的睡前故事;

既有精心设计的产品名称、求职简历,

也有随手打出的微信聊天。

「听懂」是沟通的基本需求,而「听不懂」的风险比我们以为的普遍得多。这样的案例,我在微信的日常沟通里,随手捞捞还有一大把。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沟通效率,尽量让人「听懂」呢?

1. 首先得有强烈的「要让人看/听懂」的意识。

每次沟通前想一想,我这次要达到什么目的,我希望得到什么回应。

譬如,通过微信问一句「你现在方便吗」,那如果对方不方便,你难道希望得到一句「不方便」?

这是答案,但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我们想要的是:

如果现在不方便,几点方便?

又或者,这事特别着急,能否给我这个方便?

有这个意识,特别想得到想要的反馈,我们就会去调整沟通策略。

2. 在沟通前,预演沟通的场景、假想听众的反应。

我在电脑上写完公号文章,微信后台提供一个「预览」功能,作者可以先发给自己,看看手机上的感觉——会不会字太小啦?图片没电脑上感觉那么好看?

那么,我们沟通前,也可以在脑海里「预览」一下。

我受邀下周去做个培训,事先问问「现场几个人」,答曰150个人。

150个人可以黑压压坐满3个中学教室。

于是,我就在脑海里「预览」这个场景——我想象密密麻麻的人群,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台上,哇啦哇啦讲2个小时,远离听众,很难有眼神交流和互动。

那么,

PPT页面要大图大字(远嘛),

要多准备点笑话(人多容易昏昏欲睡),

要时不时总结归纳(长培训容易走神),

要设计点简单的互动(不太可能150个人站起来分组做游戏啥的)

……

那如果是十几个人的小组培训,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个人还像站在舞台上那样雄赳赳气昂昂地讲,没互动、没眼神交流,就会很「尬」。

我经常这样在脑海里「预览」,预览一个广告、一个发布会、一个演讲、一个海报、一个朋友圈标题……

感觉很麻烦,但其实练练就快了。

3. 千万不要低估别人的「小白」程度和「辛苦」程度。

我们很容易活到「自我中心」的世界里。我经常跟自己的团队说,我们做金融,自然觉得金融是很重要的事儿,我们会花很多心思。

对于用户而言,理财重要么?重要。

那么,保险重要么?重要。

孩子幼升小重要么?重要。

孩子寒假安排重要么?重要。

春节旅行重要么?重要。

车辆年检续保重要么?重要。

每个被你瞄准钱包的中产阶级目标客户,活得都非常辛苦,用来钻研理解的能量早已被无限摊薄。

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多跳出自己浸润多年后的「专家身份」,多说「人话」,让别人的日子变得容易一点。

/ 04 /

最后,如果别人说的你听不懂,怎么办?

问。

我记得刚去创业公司做运营时,去请教MBA同班同学(当时是美丽说的CMO)。当我问出「什么是应用商店」这种低级问题时,我同学惊呆了,认为雇佣我的公司勇气可嘉。(汗)

但是,「不懂」还是比「装懂」强——你问了,最多别人嫌弃你一阵子。多问问、多补课,你最后总会懂的。

「不懂」迟早是要暴露的,「装懂」容易把事情搞砸。

而且在沟通过程中,你的「不懂」与「提问」其实是不断给另一方反馈。通常,你多问几句,对方也会迅速地判断出:

嗯,这个听众跟我想象中不同;

嗯,这样讲好像不行,我要调整讲法。

双向沟通才是有效沟通。最差的反馈,不是负面反馈,是石沉大海、没有反馈。

综上:

1. 意识到「让人听懂」值得重视

2. 在心中预览沟通场景、听众体验;

3. 生活不易,主动降低难度;

4. 形成对话,获得反馈,快速调整。

我们99%的工作,都是在跟人打交道。即使我在分析数据、搜集资料、通过系统订会议室,貌似不在沟通,最终也会以某种形式呈现给人们。

关注人、理解人、影响人,世界是这样发生改变的。

~the end~

All photos by unsplash.com

1. 关于我,现居北京,五岁女孩的妈妈,七年麦肯锡咨询,四年互联网运营,目前创业中。天秤座AB型血的纠结星人,主写职场与情场的选择题。

2. 如需转载,请在公号内回复「转载」了解要求。

3. 关于职场、养娃和情感,还写过:

麦肯锡方法不神秘 | 怎么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用

麦肯锡方法不神秘 | 这招化繁为简,谁都学得会

女性如何兼顾职场和家庭,我已经放弃寻找答案了

那些离婚教我的事

哪有那么多「能力问题」,全是「态度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