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机构调整同级最大 江阴市博物馆馆长翁雪花谈“七星捧月”创新发展

博物馆头条编辑部 博物馆头条 2023-03-29


博物馆头条按成立三十余年的江阴市博物馆今年迎来最大一次机构整合。作为全国少有的县级市“国家二级博物馆”,江阴博物馆坐拥长江南畔,背后是经济雄厚和人文荟萃的百强翘楚,其原有刘氏兄弟故居、曹颖甫故居、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陈列馆三个下属文博场馆,在今年新体制改革中,加入了徐霞客故居、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江阴文庙等文物保护管理所,融合成为一个“七星捧月”的大家庭,成为区域最大,也是“同级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近日,博物馆头条主编折彦龙专访了江阴市博物馆馆长翁雪花。她介绍了江阴市博物馆的发展情况、藏品特色和展览体系,以及机构整合后的初步发展规划。以下为采访视频实录:


(Q=博物馆头条 A=翁雪花)

Q:这次江阴市博物馆的机构整合的情况是怎样的?


A:江阴市博物馆这次因为机构整合,改变了以前的模式,它以江阴市博物馆馆本部为主,又把下面的一些文保点全部合并了进来。目前为止,我们整个的布局形成一个“七星捧月”的模式。为什么叫它“七星捧月”呢?就是说,我们下面有很多的文保点,由三个国保单位、两个省保单位、两个市保单位组成,遍布在江阴的西面和东面,还包括市区本馆。第一个就是非常有名气的徐霞客故居,它是国保单位,以前叫做文物保护所,现在是我们的挂牌机构。第二个就是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它是吴汀鹭的故居,跟渡江、跟海军的诞生都有关系,也是国保单位。第三个就是刘氏兄弟故居,这个故居以前就是归我们所有的,现在也是在国保的范围。另外还有高城墩良渚遗址的陈列馆,是我们考古发掘以后在原遗址上建的一个馆,是个省保单位。还有江阴的文庙,也是一个省保单位。另外,我们还有两个市保单位,一个是曹颖甫故居,以前叫中医史陈列馆,一个是唐公祠。这七个外围的文保单位,再加上我们博物馆,形成了现在改革后的一个本部再加上七个文保点的“七星捧月”的架构。



以前这些文保点,相对来说,宣传力度还不够。那么借助在博物馆这个大平台上,也有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原来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事件和美好的记忆。我们也是要结合下面场馆的一些特色,因为每个场馆的存在,都有建筑、有故事、有人文、有背景、有知识,所以在定位上,既有红色的点,现在也都在倡导红色的点,也有一些关于传统美好的美德教育的点,包括中医文化,曹颖甫故居就是江阴中医文化的一个点,关于曹颖甫故居我们现在也在跟中医院联合打造,让它活化,把建筑利用起来,变成曹颖甫的医馆,有名医在那儿坐诊义诊,一方面宣传知识,另一方面让它能够活化利用。一个博物馆必须有自己清晰的定位,江阴就是江南,它有迤逦的风光,有厚重的历史,在当下的情况下,我们力求通过展览、社交活动、宣传,包括一系列用心思去打造的品牌,跟各个资源的联动,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出我们作为一个博物馆本来应该做的事情。我觉得,一步一步往前走,踏实地做就可以了。

 

Q:请馆长介绍一下江阴市博物馆及其藏品特色?


A:江阴市博物馆是江阴地区唯一的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所谓综合,就是说它的藏品虽然数量不够多,但是它的种类非常纷杂,各种品类都有。江阴博物馆,是1988年建成的,到现在也有3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变化,从老馆到新馆,可以说,在考古、在藏品研究、在社教、在安全保卫上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得过全国的奖项。我们发掘的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是1999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们秉承的办馆理念就是一定要团结、勤奋、敬业、奉献。这是我们一直的宗旨。我们这个团队,虽然人不多,但是也力求在各方面能够取得自己应有的这种地位。所以江阴博物馆也是首批定级的国家二级博物馆。



那藏品这个架构,到底有哪些特色呢?我们的考古力量非常好。可能县级博物馆里头,像我们一直有自己的考古征集部的,也为数不多。1988年到1998年这10年期间,我们发掘了很多遗址,像祁头山马家浜文化遗址、南楼的崧泽文化遗址、高城墩的良渚文化遗址,还有商周的佘城文化遗址,将我们江阴的历史往前推进。以前,我们宣传江阴的时候,可能会说我们有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现在,经过我们不断地努力考古,我们基本上可以这样说,我们有7000年的人文史、5000年的文明史、3800年的筑城史,整个时间脉络是相当清晰而连贯的。这样就导致了我们的考古品非常的多。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玉器,体量很不错。宋元时期,因为我们有葛家的江阴望族,所以宋元的瓷器、漆器、木器也都比较有特色。到了明、清的时候,江南比较富庶,我们博物馆最大的亮点就是明代的金银器,这个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是比较有名气的。还有明清的服饰。另外,到了民国,因为有刘半农、刘天华这些百年巨匠。他们的遗物,因为有故居在这里,所以他们的很多东西,比方说手稿、名人信札,还有一些乐器,还有自己发明创造的一些工尺,就是推断尺之类的也都在我们馆里。可以说,从史前一直到民国,我们都有自己比较拿得出手的亮点。另外,我们是综合性博物馆,还有孩子们喜欢的自然标本,在展厅里头设有自然标本馆,另外还有矿石、奇石,方方面面什么都有。


Q:江阴市博物馆的展览体系是怎样的?


A:现在展览体系分这么几大块。第一大块是引进展览。引进展览就是挑一些比较好的,我们觉得能够满足当下的需求,或者是有一定品位或有一定专业性的展览。比方说,我们跟望野博物馆合作的“扬子江阴望长安”,还有跟南阳考古所合作的“玉出山河”,还有包括跟鄂尔多斯馆合作的“长久不熄灭的神灯”之类的,展品特色比较多元化,质量也比较高。比方说“扬子江阴望长安”,那个展览到了我们馆又有变新,是站在我们江阴这个地点再去看长安,所以就比较吸引人。



第二个大块就是我们这两年也在尝试原创。大家也知道,如果你想引进非常好的展览,是有一系列的因素制约的,借展、交通运输、保险,都制约着展览品质。在这些约束下,我们在思考,是让这些藏品睡在库房里,还是让它能够慢慢地出来?这两年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就是依托我们自己的本馆,打造一些原创的展览。目前感觉也不错,我就举两个展览。第一个展览叫“花醉芳华”。我们把自己馆藏的一些跟花的元素有关系的文物展陈出来。同时,我们先期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后一段全部呈现的,比方说老师眼里的花、学生眼里的花,还有包括大概念的传统的到底什么是“花好月圆”,什么是“花满富贵”。这样组成了一个展览非常受欢迎,也成为那年的打卡点。第二个展览叫做“岁月24节气”。这个展览在展览形式和展览组成上,我们打破了以前单独以文物,就是大家来看陶器、瓷器、铜器这种感觉的束缚。我们利用了馆藏的一些鸟类标本、自然标本。因为每个节气它跟人有关系,跟动物也有关系,才会出现我们所说的几侯几侯。所以我们就把这些自然标本也穿插在展厅里头。另外,我们还有一条展线,就是把江阴的非物质文化,包括江阴的习俗都放在一起。这是我们第二条线,就是我们的原创。通过不断的展示,把一些可能以前根本就是在库房里从来没出来过的文物展现出来。江阴还不算是特别热门的旅游城市,这样对我们自己本土的一些参观人来说,他们也更了解自己的家乡和一些风俗。



第三大块,我们也致力于打造一个藏家。我们觉得,博物馆其实还是有义务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品的宣传平台。所以,这两年我们慢慢地也在做这个尝试。一方面,我们比较受欢迎的就是沉香,香文化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我们给私人藏家举办了一个以普及为主的,告诉大家到底如何去看待香文化的展览。配套也有一些比较高品质的,比如说做线香,打香篆的活动。另外一方面,今年打造的“欧洲人的下午茶”。大家因为疫情不能出去了,但是我们都说要立足本土望世界。那么,为藏家提供这么一个平台,然后精心策划和精心布展,出来一个很美很美的“欧洲人的下午茶”,让大家去了解欧洲的艺术和中国的艺术,比如说茶文化,比如说他们的瓷器跟我们的瓷器。而且我们有意识地加入了,我们中国瓷器对欧洲瓷器的一些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非常致力去做的。


这些都是走进来的一些展览。我们还有一些走出去的展览,比较有名的就是“奢华的艺术——宋元明金银器”的展览。这个已经走了东莞、内蒙很多地方。另外,我们也不要当井底之蛙,所以很多藏品加入了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金色记忆”,加入了苏州博物馆打造的“黄金为尚”。包括现在,一些明代的医疗器械还在成都博物馆的“中医之美”展览上。通过参展和巡展的方式,我们不断的去宣传,做更多的馆际交流。我们也跟周边的博物馆,联合打造了一个叫“万里江海通”的展览,那是我们自己5个展馆的人,用自己的藏品打造出来的。我们试图做出自己中小型博物馆的特色。还是一句话,要讲好各种故事。


Q:机构改革后的博物馆整体规划体系目前是怎么准备、怎么建立的?


A:我们以前实际上是4个法人单位,现在全部都合并成了一个法人单位。在管理上,它在内涵上跟以前非常不一样。以前博物馆,像我们馆本部,更多的是跟可移动文物打交道。我们经常说的是藏品的范畴,跟文物藏品有关系。现在加上了这么多的文保点,更多的是文化遗产,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是不可移动文物的范畴。所以,在内涵上,博物馆的体量就有新的延伸,它可能是历史的、文化的,可能是建筑的,也可能是人文的,可能是名人故居,也可能跟军事有关系。所以,在整个构架上,就比以前内涵更丰富。


通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觉得,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实际上是两个大的范畴。它们的要求相对来说也不太一样。像不可移动文物,它更多的可能注重修缮维护;我们(可移动文物)可能更多的就是在器物怎么活化上。


但是现在整合在一起,按照现在的要求,未来的趋势,我想可能更多的还是要借助。第一个就是,我们要找到自身的特点,既然是现在这个体量,那我们江阴市博物馆就是有别于以前的博物馆,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闪光点,这是第一个一定要做到的。第二个就是,那么多场馆到底是像以前一样,还是利用我们这种更集成化的、更多的人才、更多的专业的引导,去将各个场馆活化起来。比方说,以前我们一个活动,局限在我们馆本部,但是现在因为有这么多文保点了,我们在传统文化的这种传输上,可以完全放到文庙,文庙是古建筑;跟民国有关系的、实业有关系的活动、展览呢,就集中以要塞司令部为主导;像徐霞客故居,它外围非常漂亮,有湖,有长廊的感觉,那我们搞一些茶理,或者是一些旅游,或者是一些宣传孝道文化,都可以放在那个点上。所以接下来,场馆资源的整合、人才整合都是要做的。另外呢,就是跟学校和社区。现在都要讲究“1加1大于2”,博物馆已经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进入到接地气。我们都说,爱上一座城,了解一座城,去它的博物馆看看吧。



我们现在不仅有丰富的文物或者藏品,还有这么多的地面文物,这么多的文化遗产,可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印记。在跟学校、社区,跟部队,包括跟一些部委办局,我们都可以联手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走进这些闪光点,然后去爱上这个城市。对于我们县级博物馆,不管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上,或者在它的一些理念的更新上,还是要借力打力。我觉得还是要提倡博物馆的联盟。以前我们还没有融合前,就已经跟周边的一些博物馆,譬如说常熟博物馆、吴江博物馆、太仓博物馆、张家港博物馆之类的,构造了一个现有博物馆的联盟。未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博物馆这种优势的扩大化,在队伍的培养,在办展、社教或者研学上,能够走得更宽、更远、更好。这也是未来的趋势。还有一点,就是对于博物馆来说,现在博物馆发展真得好快,每次看到新的博物馆来了,都觉得它又是以另外一个姿态屹立在那个地方,有些东西可能是学还学不到的。像我们这种基层博物馆,还是要尊重历史,要搞好研究。你自己不懂,如何去传递和表述呢?这是一定要立足本身的,尊重历史的。还有就是适应潮流。在当下的发展下,人们那么渴望去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一座城,了解一个名人或者了解一段历史,我们肯定就是要做更好的、更有质量的,能够讲好更好的中国故事,能够做口碑中的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美术馆海报设计三年展在江阴市博物馆展出 翁雪花馆长接受采访



相关链接:中国博物馆美术馆海报设计三年展在江阴市博物馆展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