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安来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三大愿景与目标

天图文化创意产业集团独家冠名支持


博物馆头条按

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就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及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热点问题,接受了新华网客户端“新华·博物馆日报”的专访,他从重塑博物馆形象、增进公众认知、拓展博物馆发展领域等方面对“文化中枢”这一主题进行了解读。

今天(5月17日)早上,新华·博物馆日报(第二十六期)刊发了相关内容:

▲识别二维码查看全部内容



以下为访谈视频:



以下为访谈文字实录:


博物馆日不仅仅是业界的平台,更主要的是让公众接近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参与博物馆




理解“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首先需要对博物馆日有所了解。因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发起建立“国际博物馆日”的初衷,并不是仅仅为博物馆业界找一个场合和一个机会来进行庆祝。更主要的,它还是希望搭建一个平台,利用平台的机会(让公众)接近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参与博物馆。同时也借着这个平台,博物馆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公众对博物馆有哪些期待、有哪些需求,它实际是一个双向的良性互动的平台。

了解了这样的性质,我们就不难理解:凡是“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也就是说1992年以来国际博协为每一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选择一个主题的时候,它必然是博物馆和社会公众都关注的,而且是博物馆有意愿,社会公众也有意愿,一起去面对的共同的话题。比如说博物馆与青年、比如说博物馆与文化旅游、博物馆与可持续的社会,博物馆与记忆等等,这些年的主题,它都有这样的共同特征。


今年博物馆日的三大目标愿景:重塑形象 增进认知 拓展领域




回到今年“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过去曾有一个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与社区”,它是这个主题的进一步深化。谈到“博物馆与社区”,这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今年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它实际上是把“博物馆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说的更加具体、更加直观。

它可能要达到几个目的:首先第一个目的就是要重塑博物馆自身形象,向社会来展示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固化的机构,其实博物馆还是非常灵活的、非常有适应性、是非常互动的机构,通过这样来改变博物馆那种传统固化的、保守的形象。

第二个是它也想传达一个信息,就是博物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它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博物馆可以和公众进行知识、情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共同创造。

第三个是希望公众更好地了解博物馆正在做的工作,进而来改进博物馆的行为。博物馆一方面要坚守自己经典的、核心的使命,比如说收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与此同时,博物馆的社会角色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它可以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参与到当地社区方方面面的文化创造。

博物馆头条主编与安主席合影


从改变更新博物馆形象、到增强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作为一种平台的认知、以及对于希望改进博物馆的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经典的博物馆功能坚守的同时,来拓展到创新的领域,我觉得这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要达到的目的。

在主题的文字上,它选择了“中枢”或者“枢纽”这种特别形象的比喻。希望博物馆是可以把传统文化能够沉淀下来、保存下来、传承下去,与此同时,它又要基于传统,把传统文化引向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中枢”实际上就是把这些传统的(文化)进行沉淀、收集、整合,然后再通过中枢的“血管”传导出去,传导到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所以,主题的副标题是“传统的未来”,就是为了进一步解释、解答“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中枢”的意图。


与京都“国际博协大会”同一主题,总体上十分有新意




当然,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和“国际博协大会”是结合在一起的。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博协大会”都是有一个主题,如果说赶上换届这一年,“国际博协大会”的主题就会自然成为当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今年9月份在日本京都要召开的国际博协大会的主题,也是选择了“作为⽂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在实践当中,京都这个城市作为一个古都,它在处理应对“传统和今天、传统和未来”的时候,积累了值得研究和总结的经验。

纵观上述所有因素,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还是非常有新意的。


新华·博物馆日报

近期国际博物馆动态

 

新华·博物馆日报

收稿邮件:icurator@foxmail.com

网址:www.iartmuseum.org 


品牌推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