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像收藏展示”推动博物馆更新 民博前沿策展“见证历史跨越”

馆方供稿+现场 博物馆头条 2021-04-07

▲ 11月20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主办的“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当代艺术展厅开幕。国家民委领导、文博艺术界专家及参展摄影师等数十人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 中国民族博物馆馆长顾群发表致辞

▲ 以此展览为契机,由北京博物馆学会主办、中国民族博物馆与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协办的“影像资料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研讨会同时举行,多位业界专家出席研讨会并作发言。


研讨会聚焦在数字化社会背景下,影像记录愈益显示出对于人类传统生活和文化遗产不可替代的载体价值,影像收藏与展示也被强有力地注入到博物馆业务链条,并发挥出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博物馆如何科学地收藏、应用影像资料。

博物馆头条从本次会议了解到,北京博物馆学会拟在近期成立“历史与艺术影像专业委员会”,这是中国博物馆界首个关注历史与艺术影像的学术团体。作为推进历史影像收藏、研究和利用的标志性事件,它昭示着“影像收藏”为传统博物馆业态可能带来的深刻改变,必将触碰到博物馆的传统价值观,带来一系列新的博物馆方法论、实践观


“在历史跨越的现场”开幕:

民族影像志摄影展独特呈现中国变革

一部40年影像编年史,讲述八个民族影像志故事。

中国民族博物馆以“民族影像志摄影”为承载主体,以真实、生动反映中华各民族在过去40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为宗旨,选取了充满民族影像志摄影师个人印迹的记忆切片来展现历史嬗变的现场性和细腻性。

展览用生活情景来构建改革记忆,将村寨故事拼合进历史长卷,从而连缀出一部充满色彩的改革开放40年史,为观众展示出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难忘记忆与故事。

参展的八组充满个性化印迹的影像志作品,是历史宏大叙事中闪烁着灵动色彩的记忆微光,它们共同组合并形塑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史诗性历程。

展览用两条线索构成叙事框架:一是中国民族地区改革开放40年影像编年。以“年”为刻度,选取40年间中国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影像,一事一图,以“点”连“线”,以“大事记”形式串连出一部图像编年,构成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时空框架。

二是中国民族地区改革开放40年影像志作品。征选全国各地长期深度跟拍某一民族、某一区域、某一领域的人文摄影师作品8组,讲述发生在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难忘故事,深层次展现中华各民族的历史跨越,同时凸显出影像志资料作为历史档案的珍贵价值。

此次摄影展还打破了传统摄影展将图片一张张整齐地挂在墙上的展示模式,采取一种独特的影像叙事方式,在空间里通过对情景化的模拟来突破图片的平面性,形成立体的展示氛围和空间布局,以增强观众对于展示内容的进入感;同时图片的排列注重其叙事的交织性,以团组模块来形成浓厚的情景氛围,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图片叙事的现场性。


“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

展览地点:北京中华世纪坛南广场地下二层 当代艺术展厅

展期:2018.11.20—2018.12.31

多位知名专家研讨

“影像资料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

当前,影像收藏与展示在博物馆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与此相关的话题与研讨也频繁地提上日程。《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是一个借助影像资料进行历史表达的展览,以此为案例,业内专家齐聚展览开幕现场,探讨影像资料在博物馆展陈中应用的诸多可能。

研讨会由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祁庆国主持,《国家相册》讲述人、新华社领衔编辑、知名策展人陈小波,中国博物馆协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锤,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中国博协陈列艺委会副秘书长程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唐东平,故宫博物院信息部主任苏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献中心主任郑子良,知名摄影家、《民族画报》高级记巴义尔中国民族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岳小莉等业界专家出席研讨会并作发言。

研讨会以开放发言的方式进行,主要讨论了:影像资料在当今博物馆收藏与展示中的地位和价值;影像收藏与展示对博物馆传统业态可能带来的改变;影像资料对于构建博物馆“超级链接”的应用前景;影像收藏形成数字化标准体系的相关技术问题等议题。



部分专家发言片段:


影像纪录资料写满时代痕迹,富有诗性,充满情感,不可再生。用图片来研究历史,需要好的梳理者、好的编辑、好的策展人。

——陈小波

影像承载着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影像资料的再利用应盘活影像本身、盘活影像工作者,盘活现有影像库存。

——唐东平

有必要建立“中国历史影像国家库”,推动影像资料的再利用。

——程旭

影像资料需要传承发展保护,整理工作很浩瀚,需要好的编辑团队和数字化团队介入。

——巴义尔


民族影像志摄影是某一社会过程或文化事项自然进程中的画面,其角度富有现场感与真实感,其纪录具有典型性与历史性,其承载信息具有档案性与本真性,其情感倾注与价值取向客观中立,并具有表述的可延伸性。

近年来,中国民族博物馆首倡“民族影像志典藏和展示”理念,致力于以民族影像志摄影作品记录那些正在迅捷变迁的文化现象与社会场景,以保留濒临消失的历史瞬间和人文记忆,并使这些凝固的影像在民族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典藏库中占据重要位置。


民族影像珍藏中华文化记忆

“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成民博品牌

自2016年举办“首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大展”以来,这一文化活动受到广泛赞誉。上个月,作为2018年北京国际摄影周亮点之一,“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大展”展出了《即将消失的族印》《新草原照相馆》等20组优秀作品,并举办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影像志表达”主题论坛。

“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大展”并已在社会各界引起共鸣与关注;其中“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已经在影像界、视觉人类学界被视为高端文化收藏与展示平台。

中国民族博物馆为实现广泛而具深度地收藏中国少数民族影像资料的使命与职责、为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民族影像志图片藏品体系而发起“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大展”,秉承忠实记录与收藏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记忆的神圣职责。

影像介入博物馆业态

触碰其传统价值观


影像收藏为博物馆业态可能带来的深刻改变,缘于它所隐含的一系列新的博物馆方法论,并进而触碰到博物馆的传统价值观。

正在见证这场博物馆系统结构性变革的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博协民族博物馆专委会副主任郑茜认为:“影像志收藏和展示是一个可以撼动博物馆传统价值体系的事物”

影像收藏对传统博物馆里的“人/物”二元对立结构的化解与改变。影像的介入打破了“人—物”世界的彼此孤立性,把人的活动接纳进物的世界里,为化解传统博物馆的人/物分离提供了一种可能。

此外,影像收藏与展示对于博物馆传统的叙事方式发生改变,影像收藏和展示所带来的最新的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等新业态,表明影像收藏正在成为当代博物馆变迁的一个根本性动力。

对于民族博物馆而言,由于民族影像志强调跨文化的视野和观察视角,它的介入就使博物馆里的身份表述不再只是纯粹族性的。这样,民族博物馆里的藏品身份因此而变得多元化。


影像收藏和展示有望带来博物馆人本主义观念意识的进一步强化:同时,影像收藏和展示也将使当代博物馆以更加开放、更具民主的姿态以及自我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建立起与公众的良性关系。

——郑茜 

(图/文:博物馆头条主编折彦龙现场拍摄报道  部分内容由主办方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