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物展览进出境比例严重失衡 互换展览成为引进外国展览新推手

2016-07-12 ​ 施王欢 博物馆头条

原标题)互换展览:引进入境文物展览的新推手


长期以来, 我国的出入境文物展览比例很不平衡, 即入境文物展览在数量上远低于出境文物展览。 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2011至 2016年举办的出入境展览来看, 出境文物展览有 56 个, 入境文物展览仅有 6 个; 放眼全国, 以2012年为例, 我国共组织赴境外中国文物展览 73个, 而引入来华的境外文物展览仅24个。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观众对于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文物展览作为高端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我国人民的关注。 然而如何能切实有效地推进入境文物展览工作呢? 笔者认为相较于单纯地引入境外文物展览, 互换展览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近年在不断扩大对外文物交流、 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 对引进国外来华展, 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有一些成功尝试。


以中罗两国展览交流为例。 早在 2012年,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签署了 《关于合作办展的备忘录》, 明确双方在对等原则的基础上, 通过互换展览的形式加强文化交流。 2013 年 4 月 29 日至 8 月 1 日,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策划的大型文物展览“华夏瑰宝展”在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 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 总理蓬塔为展览图录致辞并出席开幕式。 展览历时三个月, 接待观众五万余人, 打破了罗马尼亚国外文物展览的历史纪录。 


2013年“华夏瑰宝展”闭幕后, 中罗双方即启动来华展事宜。 经过近三年的筹备,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牵手国内 2家博物馆, 从罗马尼亚 31家文博机构遴选 445件 (组) 精美文物, 为中国观众带来一场罗马尼亚文化的盛宴——“罗马尼亚珍宝展”, 作为对 2013 年“华夏瑰宝展”的圆满回应。


展览先后于 2016年 1月 28日至 5月 8日、 6月 5日至 8月 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展出。 参展的全部445件组展品, 一半以上为“国宝级”文物, 从未出境展出过, 若不是借着互换展览的契机, 也很难来到中国。 展览范围之广泛、 展品内容之丰厚、 展出器物之精美, 创下了罗马尼亚出境展览的新纪录。 展览展出期间引起强烈反响, 观众激动地表示“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来自遥远国度罗马尼亚的瑰宝”, 仅在第一展地中国国家博物馆就吸引观众达15万人次。

 

         

互换展览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相较于单纯的引入境外文物展览, 互换展览模式在拓宽馆际交流、 促进平等对话、 服务外交大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互换展览有利于拓宽馆际交流渠道, 满足中国观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传统的入境文物展览多来自于国外知名博物馆, 主要集中在国内一级博物馆展出, 展览资源和展出场地相对有限。 而互换展览可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既有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积极开展与不同地区、 不同类型、 不同级别博物馆的馆际合作, 扩大展览引入范围, 实现多层次、 宽领域交流, 为中国观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的 2013年“土耳其安纳托利亚文明展”、 2016年“罗马尼亚珍宝展”,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 2012 年“山水菁英——中国与墨西哥古代玉石文明展”等让中国观众省去远赴万里的舟车劳顿, 不出国门即可欣赏到难得一见的外国文明瑰宝。


互换展览有助于促进平等对话, 合作共赢

互换展览以对等原则为基础,合作双方分担办展经费,并在展览场地、展品等方面享有对等的话语权。以中罗互换展览为例,就展地而言,“华夏瑰宝展” 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而 “罗马尼亚珍宝展” 在中国首都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展出;从展品来看,“华夏瑰宝展” 的 101件组展品多为参展单位馆藏精品,“罗马尼亚珍宝展” 的 445件组展品半数以上为“国宝级” 文物。


相较于传统入境展览,互换展览中,中方策展人以更高的话语权参与到展品遴选、展览策划等关键环节中,以中国观众熟悉的方式,呈现和展示不同文明和文化,有助于入境文物展览入乡随俗,增强展览的带入感和感染力。此外,互换展览减轻了博物馆的经费负担,放开了博物馆的手脚,允许博物馆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展场设计、施工、宣传等方面,进而提升展览水平。

 

互换展览有益于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建立

近年来, 文物互换展览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外“交流年”“友好年”“文化年”以及两国建交纪念等国家双边活动中的亮点, 无论是 2012~2013 年中土互办文化年、2012 年中墨文化节还是 2013~2016 年中罗文化项目合作计划, 文物互换展览都被列入政府间重要交流项目。 它们架起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了解、 相互学习、 交流合作的桥梁, 对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互换展览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运用互换展览模式, 增加入境文物展览在中外展览交流中的比例, 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强计划性, 提早谋划, 落实部署

入境文物展览, 是一项系统、 庞杂的工作, 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展场、 展期、 经费等。 据悉, 国内主要博物馆通常需至少提前一年安排展览展出计划, 以便妥善做好后续经费筹措、 对外宣传、 展览设计施工等工作。 而互换展览一般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作项目, 具有工作任务重、操作周期长等特点, 需要早作规划、 提前部署。 为了加强对合作双方的约束力, 促进展览实现, 互换展览合作双方一般签署备忘录、 合作计划、 意向书等书面文件进行方向性、框架性约定。


坚持对等, 优势互补, 实现共赢

对等原则是在国际关系中早已形成的一个原则,也是在文物互换展览中应把握的重要准则。对等的主要含义是一方给另一方以某种待遇,另一方即给以相对称的回报。对等所包含的最重要的观念是平衡对称。在互换展览中,坚持对等原则,集中体现在展览场地选择、展品数量和级别、展览经费承担等方面。这样有助于合作双方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将展览效果最大化。


把握契机, 借助平台, 实现入境展览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博物馆可通过博物馆协会、 博物馆联盟、 展览信息交流平台等渠道, 主动沟通, 积极互动, 拓宽合作渠道,促进馆际间交流。 中国博物馆以中外“交流年”“友好年”“文化年”以及两国建交纪念等国家双边活动为契机, 争取将互换展览纳入政府间重要交流项目, 以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博物馆应从互换展览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 加强学术研究, 提高科研水平和策展水平, 以期探究更多合作办展主题。


“十三五”期间, 对外文化交流将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并进,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 积极构建对外交流文化体系, 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感知中国, 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 走向世界。 互换展览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模式, 顺应当今社会和博物馆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凭借自身优势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博物馆的青睐。 相信这一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我国文物展览“走出去”多, 但“请进来”少的现状, 进而形成出入境展览“进出平衡、 共同发展”的文物对外交流新格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