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年第2期 | 产业政策管控能够提升产能利用率吗?——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

2018-04-12 本刊编辑部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赵卿  曾海舰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经贸学院  广西大学商学院

期刊:《中国经济问题》2018年第2期

DOI:10.19365/j.issn1000-4181.2018.

内容提要

  去产能是当前我国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为评估已有产能管控政策实施效果,本文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构造出的四位码行业数据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了产业政策管控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被管控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但这种积极影响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趋势。从分样本的结果来看,产业政策管控显著提升了国有经济比重较大、产品出口比例较小和创新程度较低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水平,但对国有经济比重较小、产品出口比例较大以及创新程度较高行业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产业政策  产能利用率  产能过剩  双重差分模型

作者心声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政策得到频繁运用。在理论上,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克服市场失灵引致的效率损失,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具有一定合理性。在现实中,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却似乎经常背离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初衷,导致许多扭曲现象,引发广泛争议。比如本世纪初为化解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产能管控政策被一些学者定性为“久调不决”甚至“越调越乱”。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供需错位”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其中过剩产能是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最大包袱。化解产能过剩就成为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去产能”甚至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为当前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中央在制定新的产能管控措施之前,有必要对之前的政策效果进行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弊端。因此,准确估量之前政策的管控效果就成为当前加快推进我国结构性改革工作中一个迫切需要检验的实证问题。

  双重差分策略(DID)是现有文献中较为成熟和有效的方法,本文也选择利用该策略检验产业政策管控政策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效应,以获得经验上的直接证据。应用双重差分策略具有严格的基本应用条件和前提假设,具体可参见陈林和伍海军(2015)。国内目前相当多文献在应用该策略时存在内生性、控制组受影响等问题,本文的原稿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比如原稿的控制组中并没有剔除受鼓励类产业,导致回归结果有偏。另外原稿也忽视了产业政策本身的内生性问题。准确度量产业政策是本文实证检验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原稿主要利用《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的数据分为39个工业行业,并采用文本方法来判断某行业是否受管控,外审专家提出这种划分较为粗糙,无法准确界定行业的归属,建议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加总到四分位行业,并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划分行业类别,该建议极大提高了文章的质量。本文的最终成稿和原稿相比,可以说是改头换面,这里真心感谢外审专家提出的这么多好的专业意见!

  本文的实证结果发现,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被管控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表明我国对产能实施的严格管控措施对于化解产能过剩实际上是起到积极的作用。该结论得到包括内生性控制、平行趋势假设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支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积极影响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趋势。根据上述结论,本文认为,由于我国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现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期望通过市场力量自发对其做出调整并不现实,现有政治体制使得依靠中央出台的行政性产能管控政策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可能。然而,产能过剩问题不是短期形成的,化解过剩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必须做好配套政策准备,着眼长远。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PDF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