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年第1期 | 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

2018-03-07 本刊编辑部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刘来会  范洪敏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

期刊:《中国经济问题》2018年第1期

DOI:10.19365/j.issn1000-4181.2018.09

内容提要

  本文将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引入到通货膨胀影响的分析当中,通过模型的构建揭示了两者基本关系,并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8-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表明:(1)中国劳动要素价格扭曲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劳动要素价格扭曲数值的增加会降低通货膨胀;(2)从影响机制来看,劳动要素价格扭曲通过影响B-S效应,进而影响到通货膨胀;(3)中国劳动要素价格正向扭曲程度逐步加深,成为提高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中国通货膨胀的预防与治理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CPI  B-S效应  人口老龄化

作者心声

  如何有效的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断的实践和相关研究过程中经济学界日益注意到推动物价水平变动的多种因素,并将其逐一加入到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和分析当中,正是有这些不断的假设、验证、实践才慢慢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我们之所以关注到劳动力价格扭曲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是基于我国的实践和现实。众所周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普遍存在着要素价格扭曲,表现为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偏离其实际边际生产力,这显然违背了要素的市场价格要等于其边际生产力的主流经济学基本原理。要素价格扭曲尤其是劳动要素价格的低估曾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必然引起劳动力价格的变化,其对宏观经济各方面影响显然不可小觑。

  理论上来看,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会通过提高非贸易品部门工资引起一国物价指数的相对上升,这是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以下简称B-S效应)的主要结论之一。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是在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由于工资表现出的均等化趋势,工资与部门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偏离就会对一国的物价产生影响。劳动边际产量的增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如果存在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劳动工资变动就会与劳动生产率脱钩,从而影响到物价水平。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对通货膨胀的的影响是否存在?这种影响有多大?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表明,劳动要素价格扭曲与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从我国要素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逐渐呈现劳动要素价格正向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因要素价格错估尤其是高估导致的通货膨胀。从研究结果出发,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的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的降低是造成劳动要素价格正向扭曲的驱动原因,要纠正这种扭曲,同时降低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就必须优化人口年龄结构,降低人口老龄化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实施全面二胎政策就显得尤为必要和及时。从产业政策来看,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降低对劳动投入的依赖是消除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对通货膨胀影响的长期之策。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PDF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