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减重指南

祈祷盛夏晚点来的 昆山杜克大学 2022-06-23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试问,每天早晨都会重新开始减肥的我们,谁没在这条路上栽过跟头呢?


© Giphy

@小z:听说喝水减肥,于是狂喝水,但饱腹感只是暂时的,等胃反应过来更饿了!

@996er: 没时间健身,为了减肥一天一顿,瘦是瘦了,就是精神有点恍惚。恢复三餐后,体重 Biubiubiu 狂反弹。

@Caesar: 据说日走一万步可以减肥,走着走着就进了烧烤摊。

@kkklaire: 一度听信辣椒素是瘦素,于是买了盒号称日本产的往身上抹,此外一日三餐至少吃一顿辣。两周后,我同时挂了皮肤科和肠胃科。

 

01

减肥,为了更好的身体和记忆力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自1975年以来,世界肥胖人数已增长近三倍。截至2016年,全球 18 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逾 19 亿人超重,其中有超过 6.5 亿人肥胖;而 5-19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有超过 3.4 亿为超重或肥胖。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体重 (kg) / 身高 (m)²)是用来计算人体胖瘦程度是否健康的一项简便指数。WHO 对成人体重标准的的定义为:

  • 偏瘦:BMI < 18.5 

  • 正常:18.5 ≤ BMI < 25

  • 超重:25 ≤ BMI < 30 

  • 肥胖:BMI ≥ 30


对于属超重和肥胖区间的人而言,减肥不再是选项,而应被给予更高的优先级。为什么?——


  • 为了更健康的身体

超重和肥胖意味身体中的脂肪累积已达到损害健康的程度。比如,它会增加罹患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和中风),糖尿病,肌肉股和疾患(如骨关节炎),和某些癌症(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肝脏癌、胆囊癌、肾脏癌、结肠癌等)。另外,儿童期肥胖比成年期肥胖的危害更大,可能会使儿童出现呼吸困难、高血压、骨折风险升高、胰岛素耐受等一系列问题。

 

  • 为了更好的记忆力

除了健康,体重还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记忆表现。剑桥大学心理系讲师 Lucy G. Cheke 博士和团队进行了一项有关肥胖和记忆力的实验,他们随机选择了 50 位无大脑疾病史的参与者参与一项“寻宝游戏”,参与者的年龄范围在 18-35 岁之间,BMI 的范围区间为 18-51。


实验参与者被要求穿梭于电脑屏幕呈现出的虚拟环境中,一路上将各式各样的物品隐藏起来。接着,他们需要回答一系列有关“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 (what–where–when)的问题,比如什么物品被藏了起来,物品被藏在了哪里,隐藏物品的时间等……实验团队通过对象识别、位置记忆和时间顺序记忆等信息来检测参与者们的记忆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BMI 与记忆力有着清晰的关联,即参与者的 BMI 越高,其在“寻宝游戏”中的表现,即记忆力表现越不尽人意;反之,BMI 处于健康范围的实验者则展现出了更高的记忆能力(Cheke, 2016)。


横轴代表实验参与者的 BMI,纵轴分别表示测试指标 what-where-when 和将 what, where, when 三个指标分开测试的数据。在简单、中等、困难三个难度的实验中,BMI 越高,完成测试就越困难。

 

* 什么情况下,减肥不是上策?

除了上述的超重或肥胖人群,很多身材不错的人也在不断减肥,甚至会减到正常值以下,这往往是源自于形体焦虑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审美和性吸引力的看法,又叫做“体像”(body image)。这个概念最早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师 Paul Schilder 在1935年提出。当我们对自己身体持负面和消极的看法,认为它不符合社会和自我的期待时,就会产生形体焦虑。基因、性格、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都有可能造成形体焦虑。

 

对形体焦虑者而言,减肥非但不能缓解焦虑,还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更合适的应对方法是:

  1. 寻找你真正不满的根源(可能来自学业、工作、情感等等),很多时候身体充当了你不满的“发泄对象”;

  2. 思考社会文化对你审美的塑造,你是发自内心觉得自己不够美,还是社会为你植入了这个想法?

  3. 重新看待自己的身体,它的作用不是向他人展示,而是你感受世界的载体。

 

02

为什么减肥那么难?


很多人在遇到超重或者肥胖的问题后想要改善,但减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半路放弃,有人减肥初有成效后迅速反弹,有人甚至越减越肥。想要弄明白减肥为什么那么难,需要首先了解肥胖的成因。

 

  • 基因的锅

肥胖是当人体内积累或储存过多的身体脂肪后产生的问题。研究表明,由基因遗传因素导致的肥胖问题可达 40-70%,如今已发现了 50 多个与肥胖密切相关的基因。比如杜克大学医学院的 Vann Bennett 教授与其团队就发现有一种叫做 ankyrin-B 的基因与肥胖有关。他们观察到,ankyrin-B 基因发生突变的小鼠,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细胞体积翻了一倍;且当这些小鼠长大后,体重也比其它小鼠更容易增加(Lorenzo and Bennett, 2017)。


此外,罕见的单基因缺陷(single-gene defects)也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严重肥胖;拥有脂肪团和肥胖相关基因(FTO)的人群更难控制自己的卡路里摄入,这类基因还可能会增加饥饿感、减少饱腹感、使人们倾向于久坐和储存体脂(Sicat, 2018)。

 

不过有这类基因并不意味一定会患上肥胖症,结合有效的营养食谱、身体活动和生活习惯计划也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肥胖。当然,了解基因和家族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肥胖和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

 

  •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追溯基因和某些少见的医学原因(如小胖威利综合征)外,肥胖最主要还是与生活方式相关。当日常摄入的卡路里多于燃烧的卡路里时,身体会将这些多余的卡路里储存为脂肪,发生肥胖。比较常见的发胖原因是:

  1. 缺乏运动。很多人尤其是学生和上班族常常会养成久坐的生活方式,体内的卡路里在得不到充分燃烧时便会在体内不断积聚;

  2.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当代人生活压力大、节奏快,常常是食用外卖和快餐等卡路里含量过高的食物,饮食的不均衡和过多热量的摄入也会导致超重和肥胖的产生。

  3. 睡眠问题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会引起荷尔蒙的变化,从而使人食欲增加,倾向于摄入过多的卡路里。


© Giphy

 

03

科学减肥指南 


减肥的套路千千万,有些虽有效,但风险和投入都不低,比如某些药物治疗和缩胃手术。掌握健康、可持续的减肥方法将令这个过程事半功倍。

 

Tip 1: 告诉身边人

《人际关系》杂志对 187 名加拿大大学女生做了一份关于她们的体重、理想体型和自我形象的调查研究,其中包括伴侣和友人的评价与她们实施减肥计划之间关联性的评估。调查结果显示,获得身边人对自己身材更积极评价的女性,更容易成功减肥或保持健康的体型;而收到负面反馈的女生则更可能因压力和羞愧,难以接纳自己,导致体重的增加(Logel et al., 2014)。


因此,在开始减肥时不妨告诉身边人,并让对方知道自己的信任,以及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鼓励的期待,这将让你的减肥之路更加顺畅。


© Giphy

 

Tip 2: 制定食谱,记录饮食

提到减肥食谱,网络上的说法五花八门,比如素食减肥、喝水减肥等,都非长久之计。通过合理饮食来减肥,归根结底是要控制卡路里的摄入。

 

制定食谱时,可以将饮食重点放在低热量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上,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等;同时限制甜食和酒精的摄入,但这并不代表不可以食用零食,在合理的减肥食谱中依然可以包括少量的高脂肪摄入,这将降低你半途放弃的可能。

 

在改变饮食习惯的初期,可以请自己身边的人帮助监督并且循序渐进,可以从少吃一个冰淇淋或者多吃一小盘蔬菜开始改变;也可以通过记录食物日记来减少失控饮食的发生,比如在进食后记录下你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吃完之后的感觉,是不是还是感到饥饿等等。


Tip 3: 把运动融入生活

将合理膳食与运动结合起来对健康减肥必不可少。针对减肥的运动形式最好是可以持续时间较长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慢跑、骑车等。为了更好地坚持,可以尝试将运动融入自己的生活,比如短途出行时选择步行,少乘电梯多走楼梯,在家休息时可以穿插进行一些拉伸运动等等。比起一次长时间的运动,将其穿插到生活中将大大减少自己的压力和负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运动不宜过量,毕竟身体需要休息来恢复,肌肉也需要在休息的时间生长。根据美国运动医学会的建议,一般正常健康成年人的建议运动频率是每周 3~5 天。,每天的运动量推荐是 30~60 分钟;对减肥者而言,运动时间可以延长到每天 60~90 分钟。


© Giphy


Tip 4: 监测体重

在减肥过程中可以定期监测自己的体重。每周称重一次,可以有效监督自己的减肥进展。监测自己的体重一方面可以告诉你你的努力是否有效,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你监测到较小的体重增加,防止体重大幅反弹的出现。

 

反弹是减肥路上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美国营养健康顾问 Marion J. Franz 与其他科研人员通过对减肥一年以上人群的随访发现,尽管减肥者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仅仅通过运动减肥,有的通过管理饮食加运动,有的通多代餐,有的通过减肥药,但最终他们的体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

坚持一年以上的不同体重管理方案的被调查对象减重的平均值。其中,黄色代表仅运动,绿色代表节食加运动,深蓝色代表节食,蓝色为代餐,浅蓝为超低卡饮食,红色代表使用减肥药。

 

减肥时,由于体重和体脂的降低,身体的基础代谢也会相应减少。如果摄入的能量超过了目前代谢所需的卡路里,就很有可能会产生反弹。这是身体的正常表现,对此设一个正确的心理预期,坚持运动下去,身材将重新恢复到非常健康的水平。

 

祝大家都能在盛夏来临前拥有健康、满意的身材!


© Marc Richards


撰文:程可欣  编辑:祁蕾


本文参考(上下滑动查看)

[1] 世界卫生组织:肥胖和超重 https://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

[2] Lucy G. Cheke, Jon S. Simons, and Nicola S. Clayton. Higher Body Mass Index is Associated with Episodic Memory Deficits in Young Adult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d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16; 69(11):2305-16. 

[3] Lisa Ronan, Aaron F. Alexander-Bloch, Konrad Wagstyl, Sadaf Farooqi, Carol Brayne, Lorraine K. Tyler, Paul C. Fletcher. Obesit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rain-age from mid-life. Neurobiology of Aging, 2016.

[4] 形体焦虑:越减肥,越烦恼? http://www.xinminweekly.com.cn/shenghuo/jk/2019/02/13/11792.html

[5] Damaris N. Lorenzo, Vann Bennett. Cell-autonomous adiposity through increased cell surface GLUT4 due to ankyrin-B deficiency. PNAS, Nov. 13, 2017. 

[6] Jeffrey Sicat, Obesity and Genetics: Nature and Nurture https://obesitymedicine.org/obesity-and-genetics/

[7] Logel, C., Stinson, D. A., Gunn, G. R., Wood, J. V., Holmes, J. G., & Cameron, J. J. (2014). A little acceptance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Interpersonal messages and weight change over tim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4), 583-598. 

[8]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https://www.acsm.org/all-blog-posts/certification-blog/acsm-certified-blog/2018/07/27/featured-download-acsm-guidelines-for-exercise-testing-and-prescription-pdf

[9] Franz MJ, VanWormer JJ, Crain AL, Boucher JL, Histon T, Caplan W, et al. Weight-Loss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Weight-Loss Clinical Trials with a Minimum 1-Year Follow-Up.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2007;107(10):1755-67.

[10] Mayo Clinic - Obesity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obesity/symptoms-causes/syc-20375742

[11] 10 Reasons Why It Is So Hard Lose Weight https://www.verywellfit.com/reasons-its-hard-to-lose-weight-1231540

[12] 减肥食谱:怎么吃,才靠谱? 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0624/

[13] 有关减肥与营养的那些流言,你了解多少?https://www.guokr.com/article/306917/


推 荐 阅 读

为什么你明明不饿,却总是越吃越多?

你混什么圈?我混黑眼圈

关于 1/285,000 的爱情



▲向上滑动


昆山杜克大学

杜克教育 中美经历 国际视野

dukekunshan



昆山杜克大学

Duke_Kunshan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