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金匮要略》中风病的理解与辨析

金栋 中医宝典 2018-08-05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金匮要略》邪在络在经、入腑入脏辨析

《金匮要略•中风病》:“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此句经文之理解,历代注家多是随文释义,认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是以四个不同层次来表明中风病证的轻重深浅程度。

如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络浅而经深,络小而经大,故络邪病于肌肤,而经邪病连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脏,则邪递深也。”

一般而言,邪入脏腑,当是腑轻而脏重,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云:“血气(注:邪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中风中脏多以神志障碍为主,但《金匮•中风病》邪入于腑的表现“即不识人”,却重于邪入于脏的表现“舌即难言,口吐涎”。

尽管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云:“盖神藏于脏而通于腑,腑病则神窒于内,故不识人;诸阴皆连舌本,脏气厥不至舌下,则机息于上,故舌难言而涎自出也。”

皮袭休主编《古典医著选•金匮要略选读》(全国中等中医药学校教材,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注云:“其病邪深入于腑的,多是胃先受邪,以胃腑上通于心,风邪挟痰浊从胃上犯,蒙蔽清窍,神明失其所主,故不识人。病邪深入于脏的,则多是心脾先受邪气,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舌和口都失去脏气的上荣,功能异常,故出现不能言语,口中吐涎等症。”虽如此而释,但终觉牵强,不知为何腑病重于脏病?

实际上,《金匮》这句经文系用了一个修辞手法,即互文(备)修辞。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筋輭短,小筋驰长。”应理解为“大筋小筋輭短,或小筋大筋驰长。” 又《素问•痹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应为“五脏有俞合,六腑亦有俞合。”

因此《金匮》这句话应理解为“邪入于腑,即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即不识人”。即邪入脏腑,功能失调,可出现“不识人,舌难言,口吐涎”等严重症状,中风中脏腑的急性期皆应有神志障碍,如是则医理明确且更为完整。

而“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应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即重不胜;或邪在于经,即重不胜,肌肤不仁”,即邪在经络,可出现“肌肤不仁,即重不胜”等表现。此即“经络受邪”若不解则“入脏腑”也,如后世将中风分为两大类即中经络、中脏腑,盖如此而已。

○ 本文摘自《国医论坛》1994年01期,作者:金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被西方偷走的千年中医绝技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