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干货 | 小英老师答质性研究20问之第3问:如何评价学界对研究主观性及伦理性提出的质疑

2017-05-16 研究客 研究客


面对质性研究的诸多没有定论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概是每一位质性研究者的真实写照。在质性研究经典著作共读行动中(7部质性研究经典著作  共读行动倒计时!),对于林老师的解析大家总是听不够,也有一些具体问题想要咨询。为此,研究客特别推出“小英老师答质性研究20问”专题,帮你解决质性研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问题来源:《街角社会》赏金共读微信群学员提问


本期问题:

1.如何评价学界对作者在研究主观性及伦理层面上所受到的质疑?   

 2.《街角社会》一书中所采用的“观察行动中的人和详细记录完全离开道德判断的实际行为”的实地研究方法是否可借鉴利用?比如,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可以借鉴用来做哪些方面的研究?


林小英老师精彩解答: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在社会科学界,一个研究表现出研究者的主观想法是一件坏事。而在人文学科领域却相反,像文学、艺术等,主观性表达得非常的充分、丰富和通畅,是好事儿。那为什么主观性在社会科学界就被认为是不好的东西呢?


我觉得这个评价本身是有问题的。社会科学,社会后面加科学两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境地:一定要像科学。而科学的原型是自然科学,所以社会科学要变成自然科学,就必须删去主观性,就恨不得我们的研究对象像物质世界、自然世界一样,可是他们不是;就恨不得把我们的研究者也变成像机器一样,可是我们也不是。所以,我们在努力去除主观性的道路上是不是本身出发点就是错的?是有待商榷的?这一点大家可以考虑一下,这是我提出的一个问题。


提出问题并不表明我们不需要来面对这个主观性的问题。确实有很多人是对主观性喊打喊杀,要维护客观性。我觉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在研究当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并不是不能容忍的,关键是主观性有没有影响到研究的效度,也就是研究者的主观有没有遮蔽研究对象自身表达出来的主观。如果是的话,那么这种主观当然就要不得。你的主观遮拦住了研究对象的主观,你的主观那么胖,研究对象的主观那么瘦,完全遮住了,还做什么实证研究?你证的不过是你自己,而不是研究对象的。那去搜集资料也就没有必要了,那就彻底的人文转向了。当然,我本身对于社会科学基本上忘掉、失去了人文传统表示遗憾。


如何面对这种质疑?我觉得还是尽量地、更严谨地,在资料的搜集上、理论的准备上、结论的抽象上,都下足功夫。即使在这个过程中有主观性表达出来,别人也会赞赏,而不是质疑。我们不喜欢一个特别严谨但很机械的研究者。我们喜欢的是既严谨又充满着人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才会让人看到希望,才不会面目可憎。有时候太正确并不讨人喜欢,正确的废话更是浪费资源。我们喜欢稍微有一点错误,但是是经过辛苦得来的真诚。这可能是我对于研究的个人品味或者个人偏好。


第二个问题问《街角社会》一书中采用的“观察行动的人和详细记录完全离开道德判断的实际行为”的实地方法是否可以借鉴、利用?也就是说我们去观察他人进行详细记录,但是并不做道德判断和要求,对吗?是不是可以借鉴利用?我觉得道德是很重要的,生活永远是至高无上的。正是因为我们要去尊重别人的生活,当然也不要把自己给戕害了,所以才会对研究的伦理有一定的要求。


但是问题里所说的,以书中用的“离开道德判断“,是不是怀特参加了一个非法投票?这件事情我相信历史上应该有不少研究者这么做过。但是怀特真诚地把这个事情记录了下来,并且公开。他必须对这件事情做道德上的忏悔和交代。就像米尔斯所说的知识考古学的精神:把一切都摊在阳光之下接受别人的检验。这是社会学的考古精神,原原本本地交代我的知识是从哪来的。哪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犯过错误,那大家也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可以事后进行忏悔,进行伦理道德的交代和反思。


但是在现场的时候,你可以完全离开道德判断吗?你做这个行为的时候可以离开道德判断吗?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事情。比如说你去研究贩毒,他们是违法的,凭什么告诉你?你凭什么去研究他们?有些研究者说我提供贩毒的场所,这样别人就可以在研究者眼皮子底下进行交易。这在伦理道德上没有问题,可是触犯了法律。如果研究性工作者,离开道德判断的实际行为,她跟你聊着聊着爱上你了。这能离开道德判断吗?可是那个时候应该是以研究为主呢,还是以解救她为主呢?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非常遗憾,我们今天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来做研究,没有研究伦理委员会。在我们以研究者的名义和身份进入到社会当中去搜集资料的时候,没有谁为我们保驾护航。当出了问题后,我们没有一个像学术法庭一样供我们去提出自己诉求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困境。在美国是有这样的研究伦理委员会,中国应该是迫切需要做这样的事情。


但说实话,我们又似乎觉得用不着这样的委员会。因为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你真拿着知情同意书给他,人家还不愿意签字呢,他更愿意称兄道弟,抽根烟,喝杯啤酒,然后就跟你说实话、真心话。你要说让签个字画个押那永远也别想走进心里。但是伦理委员会不仅是干这个事情的。


那么可以借鉴用来做哪些方面的研究?我觉得哪个方面的研究都存在道德判断的问题。比如我们去一所学校做研究,看到老师在体罚学生,踢学生一脚。你觉得你应该做什么?去报警吗?那不可能。你应该当着学生的面跟老师说这样不对吗?那你的研究也别想做下去了。那你应该号召学生起来反对老师吗?对于一个铁屋子里的人你唤醒他又有什么用呢?他终究还是这个老师的学生。这都是多重的、现实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而在面对类似情景的时候,就像一个记者看到有人举枪要开始杀人的时候,应该先拍照?还是应该去阻止呢?也许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没有这么严重,但是性质是一样的。


往期提问:

如何避免自己的预设影响研究结果?

如何在描述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与已有理论的对话,提出一个有解释力的结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