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专家学者如何作答?

社科网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4-22

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出“2021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发展报告”,全面系统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文学等10个学科2021年度研究发展状况,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报纸头版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员署名文章《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伴随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坚实脚步,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否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繁荣)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一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理论学术界回答起来需要费些工夫。中国人民的社会变革实践已大大地向前发展,进入一个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而中国理论学术的实际状况和水平与新时代发展、中国实践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不匹配之处。

我们刚刚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又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召开,在这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上,探讨如何才能创造出与我们的实践奇迹相匹配的学术理论成就,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深而思之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作为重要的学术理论传播平台,中国社会科学网一直关注这场深刻而又热烈的讨论。今天,我们特地将其中有关讨论分享给大家。期待能为繁荣学术,发展理论,传播思想贡献绵薄之力。

(特别声明:学者排序按照来稿先后顺序排列)


发展立足于中国实践的中国学术
《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一文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提出了一些十分尖锐的问题。它促使我们思考:当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以学术研究为终身志业的人时,我们的价值在哪里?当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一个学科时,我们所从事的学科的价值在哪里?进一步讲,我们这个时代的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又在哪里?怎样才能使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走向真正的繁荣?
在一步步逼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这篇文章是要阐发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在中国当代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一个在中国当代存在的学科,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与中国当代丰富的社会实践发生联系,需要考虑怎样去服务于中国当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需要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
当然,一个学者学术研究的价值可以从多个方面去理解。一般来讲,如果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推进学科内部的某个具体问题走向深入,就能使学者获得一种成就感。但其作为一个研究者最终的价值,是建立在学科自身价值的基础上的。在当下,如果一个学科设置的问题与中国正在开展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无涉,与中国当代社会进步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无涉,游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外,所做的是一种空疏的学问,那么它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空耗进入这个学科的学者的生命。
问题是,这种情况在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并非危言耸听。而如果不做上述的价值追问,一个学者完全可能被一种虚幻的自我感觉所蒙蔽。不是吗?在学科内部,当前的知识与问题可以由之前的知识与问题自然衍生出来,层出不穷;在学科内部,同行间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同行间可以相互赋予各种荣誉,这一切足以满足学者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去追问这个学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个学科所设定的问题的价值是什么,反而会让身在其中的人感到奇怪而多余。而如果没有了对学科之外的世界的关注,没有了用自己的学术研究去解释社会实践、介入社会实践、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冲动,那么一个学科的学术研究只能成为《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一文所说的一个小圈子里的狂欢。
实际上,在社会中,一个学科究竟能够占据怎样的位置,获得怎样的发展机遇,是否能够获得人们的尊重,不仅与这个社会的现实状况与文化环境有关,也与学科对这个社会各个方面介入的程度有关,还与学科对这个社会发展所能够作出的贡献有关。这个问题,讲得直白一点,就是学科在社会中的作用,决定着人们对它尊重的程度,决定着它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决定着它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里是否能够健康繁荣地发展。当学科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嗨”时,就会失去发展的资源与动力,最终的命运很可能是走向衰亡。
一个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也可以如是观。当然,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但是,不同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造的思想成就、理论成就、学术成就是有很大区别的,其在一个民族发展历史上,乃至于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本身需要历史机遇。一个过于平庸的时代,很难产生伟大的思想、创新性的理论、大气象的学术。但是,如果一个时代的学术脱离实际、不去回应自己的国家、自己人民的现实关切,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没有关联,即使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同样会错过繁荣与发展的机遇。
在我看来,这就是《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一文所试图向我们传达的信息。

新时代中国理论的中国实践面向
新时代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交织耦合、交融发展的主题主线,就是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理论的创新发展依靠自主探索,自主探索的基点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在中国理论的总结与创新上,要聆听时代声音,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提炼实践问题、抓住事物根本,以实现对时代变革、文明进步和学术发展的引领和塑造。一定的理论总是适应一定的实践要求产生,也必须随着一定的实践进展而成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理论因时而进,正发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变革。
广博丰富的中国实践是中国理论生发凝练的现实进路。马克思曾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中国理论具有独属于中华民族风格和气派的内涵特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数不胜数的宝贵物质财富与精神瑰宝,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实践成果。“公天下”的治理新路、“共同体”的人类社会新秩序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理论,都是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实践创造中所折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呈现。同时,立足中国实际(实践)是中国理论得以生成凝练的必要路径。任何学术理论归根到底都植根于特定主体特殊的生产生活实践。立足中国实际(实践),实质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成果为研究对象,通过规律性新实践的科学概括以提炼具有学理意蕴的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复杂多变的中国实践是中国理论验真守本的唯一标准。中国理论是运用抽象思维而获得的能够正确反映现实的系统认知体系,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其真理性既不由中国理论本身回答,也不由理论提出者回答,只在处于主客体交汇点上的中国实践得以显现。一部中国理论的发展史,始终是接受中国实践检验并根据实践调整、发展、创新的历史。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实践结果表明,党的理论与思想发生了“左”的错误,1961年提出的“八字方针”就是党中央依照实践作出的理论调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在充分吸取教训的基础上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充分昭示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理论的相对独立性意味着理论与实践具有不适配的可能性,中国理论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中国理论始终接受实践检验,始终伴随着复杂变化的中国实践作出新飞跃。
深刻变革的中国实践是中国理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亦无止境,实践是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方面,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为理论的总结概括提供了具体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理论上作出新发展以适应进而指导实践的发展。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作出科学回答;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中国理论需要在化解矛盾分歧、提高改革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背景,中国理论更要不断发展、直面挑战、乘势而上,打造具有国际认可度的中国理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若忽视实践发展对理论发展的呼唤,理论必将陷于僵化教条,无法指导中国实践的进步。
先进科学的中国理论是中国实践恒久前进的必要保障。丰富的实践活动证明科学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永恒魅力。中国理论的建构历程,符合一般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特定阶段与特定社会条件下实践的历史特点,同时也指导着中国实践和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维度之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结合特定中国发展实际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也指导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千年奋斗史上恢宏的史诗。马克思曾说:“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表明,中国理论也长期面向中国实践,并具有指导中国实践的永恒魅力。
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交互状态,深化对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交耦关系的认识,对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实践赋予中国发展道路以实践逻辑,中国理论赋予中国发展道路以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则内蕴于实践与理论的交互关系中。三重逻辑协同一体,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
 
百年大党理论自信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与实践(现实)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既有理论趋向实践(现实)的问题,也有实践(现实)趋向理论的问题。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与进步。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实践(现实)内容和形式不同,理论必然不同。不同时代、不同实践(现实)必然需要不同的理论。只有能够帮助我们改造好世界的理论,才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
按照形式逻辑三段论这一大前提的要求,中国实践应当产生中国理论,中国实践必须创新中国理论,中国实践必须发展中国理论。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考察,我们可以自信地讲,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到了向全世界公开表达自己理论的时候了!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国应当有自己的理论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考察,任何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诸多变量,都有其特殊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发展阶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因此,任何理论都只能内生于产生这一理论的特殊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变革、独特的实践、独特的成就,决定了中国有条件、有机会、有能力、有资格创造自己的理论,而不是也不应当去“西天取经”,“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铸就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从缺衣少食到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落后于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这里暗含着一个必然的、科学的、开放的解释框架和理论前提,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理论的世界领航者。问题是,我们应当建立理论自信、提高理论自觉、加强理论创造,把理论生成的必然性与理论建构的创造性结合起来,致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中国理论,赢得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实践孕育中国理论,中国实践生产中国理论,中国实践趋向中国理论、中国实践转化中国理论,中国实践创造中国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21世纪中国的叙事方式。
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论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所有这些,都是中国自己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的结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这一思想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乡在中国,但其理论视野则是全世界。不仅心系中国,而且情系全球。这一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使我们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理论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那党和国家事业将无法继续前进,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将无法应对,马克思主义也将失去生命力、说服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艰辛探索、用发展着的“中国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不断丰富、完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必须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在伟大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伟大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坚持理论创新”。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重视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的政党。而理论创新必须根植于鲜活的现实生活和伟大的社会实践。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还在于要解决不断变化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
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源泉。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理论认识的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对理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受得住长期的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有资格称得上是真正的理论,这是毋庸置疑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不仅阐释了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更强调真理的发现和证实离不开人们的伟大实践,而且每一次实践和认识的循环,都是认识向更高级的程度前进了一步,也就是理论创新的不断推进、不断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出真知。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实践观点和问题导向,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国伟大实践是中国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首先,中国理论只有在中国实践中才能找到其本源。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任何离开了中国实际的理论、思想或主义都无法真正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是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自觉。我们党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当代中国理论创新发展,必须以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实践为中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实践有其独特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譬如,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种整合国家与社会全要素的全新道路、一种深层次的实践范式、一种世界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现代化建设系统、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实践、新形态、新文明。也正是这种独特性、复杂性和深刻性,才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国理论具有本源性意义。
在中国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新境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理论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实践主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坚持理论创新与推进伟大实践的互动中统筹“两个大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中国学界需要给出中国式独创性、前瞻性的理论回答。为此,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中国大地,根植中国实际,不断增强主体性、原创性,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理论创新发展,就一定能够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和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在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审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是拷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灵魂深处的时代课题。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才能真正解答时代之问。同时,只有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理论创新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作为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说,一开始就以人类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为前提,既不能离开既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条件,也不能离开潜心问道的理论发现者们的高度自觉。19世纪4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无产阶级斗争和先进社会思潮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的客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以高度自觉的历史担当投身工人运动、借鉴当时先进的思想成果,积极回答“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的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没有远离当时的生活现实,也没有把以往的思想见解奉若至上神灵,而是直接从无产阶级身上探究武器的批判,从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中寻找批判的武器,这诚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显然,融入时代发展潮流,顺应时代变革趋势,解答时代发展课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关键在于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理论创新。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既勇于实践又善于学习,一方面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深入调查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重点热点,另一方面在学深悟透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生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即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武器、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同时,实践是流动的、跃迁的、提升的,相较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更具有基础性。理论创新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之上,因而,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要求更多、期盼更高,各种随即而来的急难愁盼问题需要得到更高质量解决。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创新从来不畏惧问题,也不回避问题。比如,新时代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需要在扎实推动的路子上谋篇布局,立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大力倡导共享共建、共富同富等的内在统一与持续推进,同时着力对“少数人的富裕”“整齐划一的平均富裕”等认识和实践偏误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应对。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创新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当今世界发展格局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问题为实践创新发挥牵引力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所呈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等目标取向为实践创新提供发动力作用;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结果为实践创新确保内生力作用。  
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课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为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提供根本遵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可能空穴来风、自发形成,需要自主自律自觉的行为主体——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实现。一方面,按照实践的要求和特点、实践的新进步新进展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新的内涵表达和话语方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解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我们所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汲取中国具体实际所体现的文化因素和民族精神滋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我们无论在理论逻辑上还是在实践逻辑上都需要遵循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机制,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时代化。
实践创新不止,理论创新不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做到顶天(潜心问道)立地(脚踏实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行动指南,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构建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的良性互动机制
中国实践是中国理论的源头活水,中国理论是中国实践的根本指南。没有中国实践就没有中国理论的与时俱进,没有中国理论就没有中国实践的瞩目成就。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既给中国带来了实力和信心,也给世界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构建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可以促进中国理论的升华以及中国实践的影响。
第一是中国实践对中国理论的主体推进机制。实践前进一步,理论就应该跟进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需要及时进行概括提炼,并将其深化为普遍性理论,指导前进方向。中国理论必须要及时回应中国实践的需要,不能隔靴搔痒、无病呻吟、自说自话、哗众取宠、画饼充饥,而要切中要害、入骨三分、发人深省、高瞻远瞩、凝心聚力,要在中国实践中推动理论自信,重视理论工作的无形贡献,体现中国理论的主体价值。
第二是中国理论对中国实践的价值影响机制。理论要发挥作用,必须要回到实践层面。中国理论的力量要在中国实践的证明中走向世界,将理论价值转化为主体自觉,在无数个体的中国实践中发出中国声音,引领世界的价值走向。没有具体的个人贡献,就不会形成强大的国家力量。通过中国实践,中国理论的时代化和大众化既会锻造个体的信念支柱,也会激发民族的精神向往。
第三是中国实践对中国理论的动力催生机制。中国理论只有保持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才能始终占据价值高地,把握时代先机。中国实践可以在不断的创造发展中提供理论资源,催生理论灵感,开辟理论领域,促使中国理论在与西方思潮论战中日益成熟完备。理论的动力不仅来自实践本身,也与实践主体和实践对象紧密相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会激发实践创造,也会提供不竭的理论需求。
第四是中国理论对中国实践的塑造提升机制。理论不仅来自实践,还可以塑造实践。中国实践是中国人民的行动体现,既要保证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更要在实践中实现民族复兴。没有理论的价值指引,实践就可能迷失方向。中国理论是共同富裕的指引,不是资本逐利的工具。中国理论来自中国实践,又超越实践需要,突出理论的人民性和理想性,将价值理性置于工具理性之上,能够不断提升中国实践的价值取向。
第五是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长效转化机制。理论与实践转化越通畅,越能给社会发展带来正面效应。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相互转化要经过自上而下的动员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提炼机制。从动员机制来说,要破除西方理论中心论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理论的指导思想,站稳理论立场。从提炼机制来说,要防止经验主义思想和事务主义工作方法,注重把握实践的价值导向。
总之,创新发展与中国实践奇迹相匹配的理论学术奇迹,构建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的良性互动机制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发展支持。
 
 
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世界学术中去
实践和学术的关系,本质上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行与知的关系。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就在《实践论》中进行过系统阐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仅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更加强调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检验。
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理念,离不开新实践。新思想、新理念,就是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新时代矛盾中来,从新的矛盾对立与统一的实践中来。进入新发展阶段,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需要系统性、针对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需要新思想、新理念来破解;反过来,新思想、新理念也要用于实践,接受实践检验。新思想、新理念,是实践检验了的。在新思想、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尤其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减贫目标。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也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术研究从实践中来什么?来问题,即为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什么到实践中去?学术成果要到实践中去;去实践中干什么?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去服务社会需要。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相互交织、深刻影响的现实,“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置身事外而独善其身”。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以“全球发展倡议”回答“时代之问”,顺应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蕴含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宝贵实践经验,呼应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为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注入了新的动力,为全球共同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上,针对全球发展进程正在遭受的严重冲击,针对南北差距、复苏分化、发展断层、技术鸿沟等问题更加突出的“发展鸿沟”,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通过从中国发展实践总结出来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重振全球发展事业。
“全球发展倡议”,是继“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后的“向全世界开放的公共产品”,为学术研究提出了新命题、新领域。学术界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深入挖掘全球发展思想,通过学术研究、学理解释和建言献策,以“中国之治”的实践总结,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生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从中国实践中来,去做胸怀世界的学术研究,把学术论文写在全球发展的伟大事业里,是新时代中国学者的共同使命。
 
立足中国实践推进中国理论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立足中国实践与时俱进推进中国理论发展。
马克思主义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1886年12月28日,恩格斯在给美国社会主义者弗洛伦斯?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1887年1月27日,恩格斯再次致信威士涅威茨基夫人,在信中他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和封闭的理论,是在“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历史进程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随之不断发展。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前,世界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持续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立足中国实践,不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的思想理论探索史。百年来,我们党立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实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扎根中国的实践沃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高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创造性地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理论发展。
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呼唤伟大思想的诞生。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贡献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典范。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置身这一历史背景和时代巨变中的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更有资格、更有能力肩负起崇高使命,努力揭示这一伟大进程所蕴含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规律,立足中国实践推进中国理论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以“三大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光明未来。


编辑:胡子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