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委书单 Vol.2 | 顾犇

点击关注 ➩ 图书馆建设 2023-01-30



—— 本文字数13150  阅读时长约30分 ——




推荐人   顾犇 


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



01


《乡村民间图书馆田野调查笔记》     王子舟等 著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6月

推荐语


不仅对图书馆研究人员有参考价值,也提供了农民的文化生态真实描写,是首次对中国乡村民间图书馆这个特殊群体进行的研究之作。



来自乡村图书馆的一线调查


农家书屋、民间图书馆等都是这些年来发展起来的基层图书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民间图书馆的生存状态如何?它们有什么优势,有什么问题?王子舟的《乡村民间图书馆田野调查笔记》一书,提供了农民的文化生态真实描写,是北京大学王子舟教授团队对我国 18 个乡村民间图书馆进行的 10 年田野调查,通过访问创办人和乡村读者,讲述了农民自办图书馆的故事,包括各自的办馆理念与艰难历程。


曾几何时,图书馆学中的“性” 理论流行,大家都热衷于讨论各种“性质”,却忽视了对图书馆本身的研究。图书馆学,毕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象牙塔里产生的理论,不一定能指导基层的实践。民间图书馆没有统一的管理,不同形式,不同因缘,没有统一的管理, 所以也不为人所知。如果要做系统的调查,谈何容易。


作为中国顶级学府里的理论研究教授,王子舟能投入到如此基层的项目中,一干就是很多年,实属意外。再加上我本身也对这个话题有兴趣,于是就一定要先睹为快。我读到,项目组为了到达一个图书馆,需要辗转多种交通工具,而且都是条件非常不好的地区。小团队逐渐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是保持差旅费低支出,二是吃饭从简,三是不安排旅游,目的就是尽量节省项目执行经费以补贴图书、书架的费用,以及节约时间来多做田野调查工作。


本书完全是原始的一次性素材,基于工作笔记,甚至还包括路程细节和交通费用,访谈的人物都有名有姓,包括图书馆的创办缘起、认识图书馆的机缘、图书馆的现状、图书馆的问题等方面,很少修饰和加工,读起来亲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也能体会到真实的情况。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辽宁庄河市的两个图书馆。在青堆镇前炉村桃园屯,孙宁创办了桃园书社, 2008 年开放至今。从教育事业上退休的孙宁,希望自己的书社能“桃李满天下”。书社目前藏有1.2 万册图书、2000 多张视频光盘,订阅有50 余种报纸杂志,还有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各一台。孙宁的帮手齐艳霞说:“我选择了一个没有薪资、没有节假日、没有退休的事业,而且会钟爱一生,无怨无悔——愿将事业做爱子,却看名利如浮云。” 在大营镇四家村北娄屯,农民任福盛创办的农民科技书屋就在紧靠庄岫铁路的一个农家院落里。村里有些小青年每年收完庄稼,变得无所事事。任福盛经与小青年谈心后了解到这些青年农民不是不想富,而是不会富。于是他萌生了创办“农民科技书屋”的想法,让青年人的脑子先富起来,用知识这把金钥匙开启致富的大门。任福盛说“:我办书屋,不是为了名利,就是当作乐趣。我要是小时候就有这 么多书看,我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所以办好书屋,服务下一代,真的是意义非凡。”


还有湖南冷水江市渣渡镇利民村图书馆,刘小林因在村里创办了一个农民图书馆而一度享誉省内外。她自己没有文化,从小喜欢有学问的人,而丈夫年轻时候是才子,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图书馆开办了20 多年,过去还像样子的图书馆现在显得老旧了, 她的五个孩子都愿意为母亲的理想作贡献,作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方式。


山西省晋中地区左权县麻田村的农民张小宝,办了“心连心家庭图书馆”,成为当地的名人。他认为,图书馆比政府还重要,城市的发展,应该先有图书馆后有市场。由此可见,基层老百姓对图书馆的认识并不差。


河南省平舆县东和店镇宁庄村有个农民自办的赵彦良书屋。赵彦良通过书屋,把致富的经验传授给村民,家里培养了两个大学生。他认为,财富已经不是他的唯一追求。他要在为乡亲们的服务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


河南省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的李翠利于2005 年开办了一家超市。2008 年开始,她腾出一部分货架,摆上自家的书籍让乡亲们看,希望借此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2015 年1 月,她给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写了一封求援信,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回应。2015 年2 月,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带队来到微光书苑调研。此后,微光书苑的发展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关注, 自身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书中介绍的民间图书馆,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区,创办者有不同的初衷,不同的发展经历,却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创办者有积极性,崇尚公益,服务于最基层的老百姓。他们也有共同的理想,就是热爱知识、回报社会,甚至用自己募集来的经费用于馆舍和图书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家都有需求,本质上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也就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因为是民营的图书馆,有的得到了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规模,形成文化大院,有的则与行政领导的思路相左,时而会出现一些阻力,来自各个相关方面,举步维艰。主要还是缺少长期发展的资金,而且有被地方政府占用场地和设备的情况。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如果我们能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 对自发出现的基层民营图书馆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与政府主导的图书馆项目结合起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政府能出台新的政策,加强行业引导,我国的基层图书馆事业会有一个新的面貌出现。


作者认为,每位图书馆馆长都是有情怀的人,他们创办公益性民间图书馆是出于一个崇高的追求。乡村民间图书馆馆长虽然多是有文化、有抱负的乡村精英,但是如果他的身份既不是村干部,也不是有实力的新乡贤,那么其可运用与调配的社会资源也是有限的。乡村民间图书馆如果是众多村民合作成立的,其文化平台效应往往比个人创办的要大。


本书是来自一线的调研结果, 文字朴实,原汁原味。不仅对图书馆研究人员有参考价值,也提供了农民的文化生态真实描写,是首次对中国乡村民间图书馆这个特殊群体进行的研究之作。通过与乡村民间图书馆的接触,尤其是经过这些田野调查活动,我们看到乡村民间图书馆具有生成自发性、运行本土性、功能多样性等特征。






02


《口述史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员的视角》

全根先 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9年9月


推荐语


他的图书馆学思想的特点是以“图书馆与社会”关系范畴为中心来考察图书馆现象,重功能研究而非业务方法研究。




 图书馆界口述史的一部力作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记忆资源建设总审校全根先撰写的《口述史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员的视角》近日已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对于中国口述史界特别是图书馆界来说,都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千百年来,图书馆一直履行着保存与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功能,同时图书馆本身亦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而改变自己的面貌、拓展自己的职能。当代图书馆面貌与职能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记忆功能的回归,即不再满足于作为一个文献保存与传播的文化机构,而是主动地投入到活态的口述文献的抢救与记录之中。


口述文献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自然与口述史学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口述史学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A•内文斯创建了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口述史的专门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这是现代口述史学诞生的一个标志。此后,口述史学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


口述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远远超越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可以说图书馆一直是口述史项目的重要探索者、实践者。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尤其是国家图书馆,相继启动了国家记忆工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国家生活故事”、德国国家图书馆的“我们的故事——民族的记忆”、荷兰皇家图书馆的“荷兰记忆”、日本国会图书馆的“日本年历”、新加坡图书馆管理局的“新加坡记忆”等,当然还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中国记忆”。


目前,中国图书馆界也已开展了多个口述史项目,成绩喜人,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不过,总体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对口述史学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口述史采访水平参差不齐,口述文献整理缺乏规范,口述史采访成果发布相对滞后、共享程度不高等。因此,全根先此书的出版,非常及时,为当前图书馆界开展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具有借鉴性、操作性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我与全根先是同一年到国家图书馆工作的。数十年来,他尽管工作岗位曾有过调动,但是,始终在学术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在什么岗位,他就会钻研这个岗位的工作,并取得不俗的成绩。本书是他担任中国记忆资源建设总审校以来研究与实践深入思考的成果。本书所收文章二十余篇,包括他五年多来撰写的口述史学论文、口述文稿、访谈心得与感悟等,并附有两篇接受媒体采访文章,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可读性强。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家和先生,当代发明家、“五笔字型”发明人、“改革先锋”王永民先生为本书撰写序言,两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科学家的序为本书增色不少!






03


《春夜十话》 

[日]冈洁著;林明月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年2月


推荐语


我认为,做创造性的研究,一般都靠灵感,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顿悟,而这其实是与情绪密切相关的。



数学与情绪:一个独特的话题


我们通常认为,数学是逻辑性的学问,而日本数学家冈洁却认为,数学中重要的是“情绪”。情绪是影响心智与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能培育“健全的情绪”,则很难真正理解数学和创造性是什么。冈洁的《春夜十话》从“情绪与心智”的角度,论述了认知发展、义务教育中的深层问题,同时阐述了对人性的细微考察与独到理解,是一本影响了日本几代人的经典名作。


数学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人都要学数学,但是人人都畏惧数学。数学,犹如象牙塔,外人觉得遥不可及,入门者却津津乐道。数学与情绪,听上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却很吸引眼球。


提到这个话题,一下子让我想起了曾经的数学生涯。我曾经立志当数学家,学了 7 年数学,在外国人眼中,我也可以算是个“数学家”,因为他们按所学的专业而不是实际从事的职业来称呼人。其实,我当时为了学好数学,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没有想到误入歧途,一发而不可收,对数学本质的思考,迫使我开始思考更广泛的领域,涉及人文和社科的各个方面。于是,我走出了数学。现在回头看,数学的本质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常人不容易理解,所以数学家也经常要做不少解释。数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却是研究自然科学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当然也不同于社会科学,但是现代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分析中,也不可或缺。数学貌似与人文学科相去甚远,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少联系,例如哲学、美学、艺术等,都与数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因为数学太专,成为专门的数学家,未必能从局外人的角度看数学,而数学家也未必了解其他领域。《春夜十话》作者是数学家,也涉猎音乐、美术、文学,必然对其中关系有所思考,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本奇特的书。


冈洁(1901-1978年),日本天才数学家,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之后留学法国,研究领域为多复变函数论,后攻克多复变函数论中的“三大难题”,为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49年担任奈良女子大学教授,1951 年获得日本学士院奖,1954年获得朝日文化奖,1960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1963年所著文集《春夜十话》获得每日出版文化奖,1973 年被授予“勋一等瑞宝章”。除数学外,冈洁先生在教育、文学、艺术等领域也有独到研究,特别是文集《春夜十话》中提出的“情操教育”与“情绪认知”的观点,对日本几代人影响至深,并为理解数学、日本民族性乃至“人”本身提供了一种纯粹而直观的新思考。他认为:“一般观点认为做学问靠的是头脑,但我认为实际上情绪才是关键。”


经过他的解释,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困惑也烟消云散。可以说,他说出了我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其实计算和逻辑都属于妄智。我就算认真计算,至多也只能掰着指头算,脑子里更是没有逻辑这种概念。若硬要我计算或谈逻辑,就不得不中断大脑运转中的思考意识,可中断思考乃数学的大忌。数学的本质绝不在于计算和逻辑。若能摆脱这种妄智,心自然变得轻盈宽广,宛如白纸。这种感觉就像长居井底的青蛙第一次来到地面的心情。”


数学是理性的,它与感性的艺术貌似毫无关系。然而做数学研究,会陶醉于发明的喜悦,也会沉迷于其和谐的美感。作者认为, “美并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当我们感受美时,是我们的情绪在发挥作用。”他还认为,“只怕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数学究竟是什么。庞加莱认为数学的本质在于和谐精神。庞加莱去世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和谐的精神荡然无存。” “数学追求内在和谐,艺术追求美中和谐。两者在追求和谐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并且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也同样都是情绪在发挥作用。所以,数学与艺术的相似程度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


我认为,做创造性的研究,一般都靠灵感,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顿悟,而这其实是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学者都喜欢开夜车,是因为夜间能集中精力。其实,一个人整天几个小时或者十几个小时思考,也许都是无效的,而当情绪达到一定的阈值,则突然才思敏捷,难题迎刃而解。


这本小书,可以说是数学家的随笔,还有一些与数学无关的段落。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数学的本质、数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思考甚多。也许,不了解本质的人,死心塌地读数学,更能读好,就看是否走对方向了。


我认为,要做出伟大的创造,光是在一个狭小的领域内,是无法做到的,一般都是触类旁通。作者进一步阐述道:“真正的数学不是眼中看到的黑板上的文字,而是用自己的认知去描述心中的物象。这可以称为‘君子的数学’。用这种方式去学习数学,才能栖居于白昼的光明之中。当自己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想法时,即便不去计算,也能凭借直观去理解。”


所以说,在信息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大量取代人脑的今天,计算改变了数学的命运, “过去数学的主要功能是计算,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已可取代人类完成该类机械性作业。照此发展下去,机器人或将能代替人类从事理论性研究。据此我们可知数学存在的意义是完成机器无法替代的任务,即晓以人类和谐的精神”。


作者认为, “数学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要推开学生紧闭的心门,让外界清爽的风滋润他们的心田。”中国学生以擅长数学而著称,但是在创造性方面,还普遍不足。读了这本小书,我们是否可以多思考一下情绪方面的培养呢?






04


《书香故人来》 

俞晓群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18年8月


推荐语


他学张元济做人,学王云五做书,学胡适做学问,学陈原做文章,学范用做书人,学沈昌文做事,学钟叔河做杂家。


会故人 品书香


每年,我都会收到俞晓群的新书,仔细拜读,并做笔记。去年读了他的《杖乡集》, 应该是退休前的总结。本来期待在他的“杖国”之年有更多的惊喜,可是才过一年,又见新书出版。


东方出版中心 2018 年8 月出版的《书香故人来》,是俞晓群近两年的随笔作品集。书  名中出现的关键词,是“书香”和“故人”。俞晓群所说的“故人”,本意指祖籍江苏、出生并长大的东北、为之奋斗的北京三地的朋友们。书香确实神奇,读书人之间,如果读过很多共同的图书,有共同的语言,则是不需要任何介绍,走遍全世界,都能成为朋友,所谓“一见如故”,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觉得故人还有这一层意思。我和俞晓群认识有10 年,主要是他到北京工作以后。之前虽然间接有关,没有谋面,也算神交。早在1998 年,沈昌文先生请我吃饭,就说这饭是俞晓群请的,我也没有听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样看来,我通过沈先生这个故人,结交了俞晓群这个故人, 我和俞晓群也算是故人了。


俞晓群一辈子做出版,著述都与图书有关,可谓书香遍地。而这里所说的“书香”,又有其特定的含义。俞晓群刚开始主持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时候,就提出“为建立一个书香社会而奠基”,这也成为他一生从事出 版工作的追求。在他的心目中“,书香”一词,有着更为丰富的人文意义,应该也是他后来到海豚出版社以后的奋斗目标。在《人文》一文中,他提到,他到海豚出版社第二年,便确定办社方针为“人文童书,书香少年”,就是要在童书出版之外加一个人文系列,也要在童书中融入人文精神。2017 年出版的《海豚人文书目》,是他在这个方面工作的总结。在国家层面上倡导“书香社会”,应该有俞晓群们 的前期努力作为基础,功不可没。欧洲文艺复兴,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有中世纪修道院    图书馆里的修士们保存、翻译、整理古典文献作为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离不开“书香”,俞晓群的工作体现了他的使命感。


其实,我和俞晓群之间有不少共同点:都学数学,都做过哲学,都做图书。不同在于,我做数学以后,就没有时间再研究数学, 而他则一直对数学情有独钟,写了一些科普文章和书籍,也推动了一些数学图书的出版。我喜欢哲学,曾经读了艰深的哲学著作,也差一点改行哲学,可是俞晓群则是认认真真拿了哲学硕士学位,还有不少研究文章。我后来在图书馆工作,业余时间翻译学术图书,也编写译了图书馆界的专著,可他则是专注于出版,而且著作等身。我有着从上海到北京的漂泊经历,而俞晓群则满是“一位边疆壮汉的内陆开发”的故事,而且也是祖籍江苏。有那么多共同的爱好和类似的经历,我们俩自然会有不少共同的话题,每每读到他的文字,总觉得是自己的经历,用别人的文字写了出来。我爱好广泛,涉猎不少领域,总也不能精深,而俞晓群则除了读书以外没有任何爱好,每天就是读书和写作,才得以著作等身。这样看来,我们俩可以算是故人,也可以说不是故人。不过,书香是我们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没有图书,我们可能认识,也不会成为好友。


特别是《变轨》一文,他提到了自己从数学改行到哲学的经历,读了很觉得亲切。上世纪80 年代初,哲学热,科学哲学的兴起,托马斯·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等人到现在都还在影响着我们。近些年,“范式”理论还是图书馆学议论的一个话题。我自己也走了一段类似的“变轨”道路,和俞晓群殊途同归。变轨以后,他也没有忘本,编写了一些科普著作,还为数学界牵线搭桥。《科普》一文中提到的华罗庚、王梓坤、王元、梁宗巨、陈景润等名家和他们的著作,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只有共同经历过那个年代,才会有如此深刻的记忆。


在《记异》中,作者虽然提到,“我之经历,异事似乎没有,异人我也不是”,但实际上,作者文中提到的人物,都很有特点,例如国际版权贸易开门人孙立哲、出版大佬郝明义、书蠹王强、藏书家韦力、学界怪才傅杰,还有周山、陆灏、毛尖、吴光前、杨小洲、于浩杰、张冠生、林道群等,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内都颇有建树,而且都有独特的个性。在《书癖》中, 作者讲道:“俗语说:‘人无癖好而不可交’。‘癖’是一种热爱,也是一种病态或准病态。我谈书癖,是病得不轻。”确实啊,无论在哪个行业,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如果没有癖好,没有病态的热爱,都不可能做到极致。俞晓群先生记录了这些特别的人和事情,犹如当代出版界的《世说新语》,不仅记录了历史, 还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俞晓群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善于学习, 从出版的历史中去寻找规律。他也善于拜师,常怀感恩之心。在《师傅》一文里,他提到七个人:张元济、王云五、胡适、陈原、范用、沈昌文、钟叔河,都是他一生中值得学习与追寻的人物。他学张元济做人,学王云五做书,学胡适做学问,学陈原做文章,学范用做书人,学沈昌文做事,学钟叔河做杂家。至于沈昌文先生,几乎是他每本书中都提到的人物,而沈昌文先生也为他的大多数书写了序,其感情真挚,溢于言表。沈先生是我们俩的共同朋友,之前是沈先生亲自联系我,到了沈先生患病以后,就是经常在俞晓群的饭局上见到他了。


我的职业生涯从选书起步,做了多年的图书馆选书工作,选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不仅是图书馆选书工作重要,出版社的选书工作,也重要。这个工作,关系到出版社的定位和图书的销量。俞晓群认为,出版人应该具有两种重要素质:一是选书的良心,再一是选书的能力。短短两句话,却蕴含了深刻的意义,也是图书馆采访馆员的一辈子追求。再加上书中提到的“找书”,已经成为图书馆的一种精神。


图书馆采编工作人员一般只和书打交道,而出版人,则需要与人打交道。不交朋友,不能成为好的出版人。俞晓群不仅善于交朋友,而且还把他与学界朋友们的交往,都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更难能可贵了。我一直认为,口述史比正史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有味道。俞晓群这本小书,与之前的《一个人的出版史》相比,更随意,更轻松,更可读。俞晓群先生在出版领域内的著述,恐怕无人能比。如果要研究中国当代出版史,首推俞晓群的著作。如果我带博士研究生,我会建议学生系统研究俞晓群的思想,从中发现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后人参考。


俞晓群退休后,依然活跃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在熟悉的园地里耕耘。“故人”依然在, 书香飘满园。





05
《权力清单:三十六条》     
简平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8月


推荐语


其实, 贫困不仅仅只是物质层面的, 也是精神层面的, 精神的脱贫与物质的脱贫应相向而行, 可能这更为艰难, 更为深远, 也更有意义。



理想之光,希望之光

——读《权力清单:三十六条》有感


简平, 新闻记者,高级编辑, 电影、 电视剧制片人,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前些年,他大病初愈,还料理了母亲的后事。我们都劝他,不要再拼了,身体第一。但是,一转身他就忘记了,好像工作就是他的全部,继续制片、读书、写作。一天,他告诉我,你最近来上海, 我们就不能见面了, 我要去浙江住一段时间。我以为, 他是去开会,去旅游, 或者去短时间调研, 也就几天而已, 最多也就几个星期。没有想到,他这一去,是长住了。


他竟然还接受了这样一个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的“工程”,从2016年春天开始, 在为期两年多的时间里从事乡村采访活动。终于,我读到了新书,这就是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的《权力清单:三十六条》。之前,我读过他的十多本书,有儿童文学、随笔、自传,大多数是纯文学的范畴。这次拿到的书,却与众不同, 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分量。


长篇报告文学 《权力清单:三十六条》 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浙江省宁海县在全国首创并积极推进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过程中乡村的深刻变化,呈现了中国社会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项开拓性工作。“三十六条” 是浙江继“最多跑一次”之后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它彻底打通了中国基层社会权力运行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长期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没能解决的难题, 在制度创新层面让中国广大乡镇的基层民主真正落到实处, 为我国特色的基层民主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样本。从长远来看, 我国特色民主政治, 也将对人类政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平认为, 尽管自己生活中的日常吃用都与农村息息相关, 每天都与进城的农民摩肩接踵, 但内心是轻视农村和农民的, 并不知道广袤的农村田野其实与高耸的城市大厦具有同等的价值, 不知道农村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存在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不知道农村是关乎全局的根本所在, 农村兴才是整个国家兴的可靠保证。不少城里人并没有太大的视域, 并没有太大的情怀。今天, 宁海农民的追求事实上正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追求,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度量, 那便是尊严, 物质上不为贫穷拮据而折腰, 精神上不为主人翁地位的缺损而抬不起头来。虽然 《三十六条》 目前还是一份村级小微权力清单, 是在农村的村庄里面实施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了这样的改革已经破题, 而且已经或正在形成社会共识。尽管前方尚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如果说这条漫长的道路起始于村庄, 谁又能说不会由此出发而迈向更多的地方、更远的前方?因为广袤的农村是中国最为基础的原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政治文明的建设、民主与法治的建设、新的政治生态的建设,岂止只是一个村子。通过规则来公正处事, 通过正义来凝聚人心, 这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简平在宁海县生活时,以一个普通村民的姿态走家串户,常常坐在田头、屋檐下、大祠堂里与村干部和村民聊家常,倾心交谈, 乃至直接参与到村务工作中, 如果不是这样, 那是无法与他们做朋友, 取得他们的信任的, 也就可能听不到或看不到最真实的情况。


书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便是四十多岁的葛更槐。他多年来一直在外闯荡,但在2013年12月却回到村里,竞选村长。他的竞选动机一是为族人长脸面,二是为朋友谋利益。他不否认一开始的时候自己是夹杂着私念的,所以,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把综合楼这个380万元的工程项目给拿下来。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2014年2月,《三十六条》施行了。根据新的制度, 所有的工程项目根本不可能由村主任一个人说了算, 不要说村干部,每一个村民都拿着《三十六条》的小册子, 一一对照着,谁都休想走歪一步。按照这份权力清单,整个流程必须经过这些环节:首先要过“五议决策法” 这一关,也即由村党组织提议,接着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后交党员大会审议、 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公示三天,两委会组织实施,完成之后还需要村民评议;所有的预决算、监理、 公开招投标都得交由县镇公共资源管理机构委托第三方进行;组建村专项工程管理小组对工程实施全程监管;财务公开,账目层层审核后通过乡镇“三资” 管理服务中心进行转帐支付;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进行公示。葛更槐觉得每走一步,他手上的那个村主任的权力就给削掉一层,直至最后他清楚地看到事实上他已没有什么权力了。这个变化完全出乎葛更槐的意料,整个执行过程对他来说非常痛苦,他为此沮丧过,甚至愤怒过,但他最后获得了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


《三十六条》,不是文字游戏,不是官僚主义的文过饰非,而是实实在在的权力清单,印刷20万份漫画读本,还通过文艺下乡的形式,以小品、 马灯调、快板等巡回演出,进行宣讲,利用新媒体,开通微信公众号,拍摄为电视,用最简单的、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确保村民们看得到,看得懂,家喻户晓。这些条款,让干部们不那么自在了,但也确保决策为民,杜绝了漏洞。


书里的人物都有名有姓,故事都源于生活。作者在采访期间, 看到了变化,看到了希望。书中有不少很具体的、很琐碎的事例,都是普通农民的所思所想所为,让大家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场景,如何走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


如今,《三十六条》 这个“宁海经验” 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被认为是提供了中国社会基层民主政治的理想样本,为依法治国、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树立了典范。“宁海经验” 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2016 年6 月,《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三十六条》被国家民政部授予“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2017年年初,《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三十六条》送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4月,《宁波市推进农村“小微权力” 清单制度》被列入中央改革情况交流通报;2018年2月4 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顶层设计,而宁海县首创的给村级小微权力拉清单的工作被写进了这份文件,文件确定,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


简平感慨地说到:“我希望人们能通过我的这本书,感受到当代农村正发生着的动人心魄的变革,感受到当代中国农民最为热诚、最为深切、最为努力的追求和奋斗,并与我一样,看到闪烁于人类高地的文明之光、理想之光、希望之光。”“当我在宁海的乡村里留下许多的脚印之后,我想说,毫无疑问,在那里,我真的看到了前方巨大的光亮。”


简平自己与死神抗争的故事, 早就在业内传为佳话,大家都觉得他是英雄。这次, 他勇敢地在这个领域内走出了新的一步,更是英雄的行为。他看上去很瘦小, 却根本不是把家庭打理得巨细无遗的上海小男人, 他心中总有大事,不写儿女情长,不写小资情调,而是刻画了一个伟大的时代。40年前,小岗村农民首先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今天, 中国农民正在做一件可能影响中国未来的事情——建设新的基层政治文明生态。三十六条权力清单,打通了基层权力运行的“最后一公里”,是一个中国社会基层民主政治的探索样本。


2020 年,我国农村将终结贫困。其实,贫困不仅仅只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精神的脱贫与物质的脱贫应相向而行,可能这更为艰难,更为深远,也更有意义。


“人当永远在路上。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当永远在路上。在路上,就有前方,就有希望,就有未来。” 这话说的是国家,也是说他自己。从这段话里,我们体会到很多。在改革的过程中,问题难以避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不能当指手画脚的评论家,而要当勇于探索的积极实践者, 深入一线,我们“看到前方巨大的光亮”,那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该书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18 年10 月中国好书,抓住了时代主题,描写了基层的火热生活场景,也是作家深入一线讴歌生活的典范。





06
《声音电影秀》表演者: 黄琦雯太平洋影音公司2019年8月


推荐语  

黄琦雯以致敬的心意,将百年电影创作者和表演者所展现的美好,用声音去延续并珍藏,时光因此成为永恒,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老电影的“摩登复古”

——听黄琦雯的《声音电影秀》


刚过七夕,我就收到了黄琦雯的《声音电影秀》黑胶大碟。


我本来就是音乐发烧友,在音乐界交友甚广,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很喜欢听怀旧歌曲。因为我老舅是资深影迷,他收集了许多影星的资料,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加之读过老舅退休后写的不少早期中国电影界的故事,也曾参观他的私人收藏,所以我对老电影里的歌曲更是情有独钟。


黄琦雯这张《声音电影秀》唱片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中国的老电影,熟悉的旋律、熟悉的作者,让人感觉非常亲切。虽然都是我听过的歌曲,但黄琦雯有自己的创新,故而让我在体验复古怀旧的同时,感受到了摩登的味道,她将这两种气质融合得非常不俗。


在《四季歌》中,周璇的声音和黄琦雯的声音在对话中穿透时光,黄琦雯将周璇无可比拟的声音进行延展,直通未来。这已经是黄琦雯第二次改编《四季歌》了,与第一次相比,有了不少新意。


《渔光曲》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代表作,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同名主题曲随之家喻户晓。传奇女子安娥的故事,以及她与田汉之间的悲欢离合,是早期革命者的写照,我们都已非常熟悉。黄琦雯演绎的《渔光曲》少了一些柔弱,多了一些现代,我感觉是唱出了一个新天地,同时也比较贴合词作者安娥的个性特征。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那个时代语言学家的作品,因首次使用了女性的 “她”,令世人津津乐道。黄琦雯的改编走得更远,爵士风格的钢琴伴奏加上张帆的女声,配以歌词的朗诵,把遥远的过去拉到了现代。古今、中西的结合,让我们以特殊的方式遇见那个时代的著名学者刘半农和赵元任,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此外,《蔷薇处处开》、《桃花江》、《梦中人》、《恋之火》、《莎莎再会吧》、《阿哥阿妹》、《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歌曲,也已成为永恒的经典。伴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穿越到那个梦中的年代,电影里的一幕幕画面在我眼前浮现,而现代的唱法,不时提醒我回到当下。


我与黄琦雯相识多年,知道她一直在中国老电影的经典音乐中提炼灵感,以摩登作为她音乐创作的基调。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难得的创新姿态。她的专辑《M&M音乐电影院》便是之前尝试单曲后的系列创作,2014年刚一发行就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赞誉,这促使她在这个领域继续努力 — —2015年正值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黄琦雯历时数年追寻的声音之光,如红花绿果一般跃上枝头。2016 年初,她创意、执导、演绎的年代歌舞音乐秀“声音电影秀 ——致敬中国电影110周年”在北京首演,人声、乐声、影声,个人表演、乐队表演、歌舞,形成影音一体、情景交融的场面,业界将其称为“首部‘中国百年电影文艺show’”。音乐秀上演时,她的导师李双江先生亲自到场为她点评,并肯定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修养甚高的、对舞台有着无法比拟的认真态度且表演很到位的歌手。


黄琦雯既不重复别人,也不自我停滞。这张《声音电影秀》黑胶唱片是她在2016年演出之后再度思考,进行新的创作和制作,直到她自己认可之后才发行的。今年8月7日,黄琦雯在微博里特意感谢了那些帮助过她的人,而后还写道:“看着这个美好生命的诞生!就如同看见那些过往的自己,一点点改变、重建……不知不觉八年时光,丢不去的执念,心在,祝福在。”


职业原因,每当我看到各个图书馆纷纷采购古旧唱片,出版社复制旧版唱片或者用黑胶唱片制作新碟,使其成为新的时尚时,便倍感欣慰。用复古的唱机播放黑胶唱片是一种风雅的体验,播放黄琦雯这张精致的黑胶唱片,空气里满是芬芳。


百年的光影世界,随着时间翻动、跳跃。银幕后的人,陶秦、袁牧之、沈西苓、吴村、费穆、黎锦晖、陈歌辛、李叔同、贺绿汀、陈蝶衣、雷振邦、王洛宾……银幕前的人,周璇、白光、龚秋霞、葛兰、黎明晖、王人美、黎莉莉、赵丹、白杨、姚莉、白虹……都与黄琦雯因爱相遇。黄琦雯以致敬的心意,将百年电影创作者和表演者所展现的美好,用声音去延续并珍藏,时光因此成为永恒,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推荐阅读


编委书单 Vol.1 | 初景利  范并思  顾晓光

《图书馆建设》2020年第1期




-END-



《图 书 馆 建 设》

打造更专业的学术平台


- 网站 - 

http://www.tsgjs.org.cn 

- 联系我们 -

tsgjsvip@vip.sina.com 

0451-85990515

责任编辑:刘琳琳 | 媒体编辑:胡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