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研讨会】薛澜丨​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分析与思考丨2022年第6期

薛澜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08-28

迈向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概念建构 : 跨学科观点

【编者按】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繁荣至今,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已成为必要和可能议题。值此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之际,为加快建构中国公共管理与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杂志邀请社科领域的杰出学者召开 “迈向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概念建构 : 跨学科观点”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要讨论社会科学如何提出自主性的概念,特别是如何用跨学科方式提出新概念,同时又如何在跨学科研究中坚守本学科边界等基础且重要性议题,力邀  (拼音排序) 刘守英、李维安、唐世平、王绍光、王天夫、辛向阳、徐勇、薛澜、燕继荣、杨光斌、张文显、周黎安等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从不同角度对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分析与思考


薛澜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


建构基于本土经验的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原创性理论与知识体系,从公共管理学科分析与思考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


第一,面对新时期、新要求和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讲话中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因此,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讨什么是自主的知识体系?目前的知识体系为什么还不算是自主的?为什么要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现有的知识体系是不是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社会科学如何提出自主性的概念?如何用跨学科方式提出新概念?如何在跨学科研究中坚守本学科边界?


第二,自主的知识体系来源于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概念的启发。2006年中国发布《中长期科技规划2006—2020》,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引起各方关注及争议,关键的焦点之一是如何理解自主创新的概念。自主创新包括三种模式:其一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其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其三是原始性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自主创新的核心问题是知识的控制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体系,是指仍然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下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即所有权,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控制权。


第三,社会科学领域的自主知识体系意味着什么?一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模式是“不破不立”!二是,如何体现创新自主性,需要考虑研究的主体、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三是,核心挑战是如何平衡知识体系的独立性和通约性?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性是为中国现代化服务,自主知识体系的通约性是为国际同行的认可,丰富拓展该领域的国际视野和范畴,为国际社会现代化服务。四是,理解公共管理研究的科学革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在传统公共行政的框架下,很难真正全面解释和说明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治理产生了大量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巨大的现实与理论需求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迅速发展。因此,必须立足于转型期中国公共管理实践,加强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知识创新,以满足转型期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实践需要。五是,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需要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我们反思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路径,即交叉学科的特征,其中包括行政管理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公共管理作为管理学门类的部分,公共管理作为研究治国理政规律的应用社会科学。其二,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制度前提是与政治学的交叉,需要考虑政党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以及政治与行政的关系。其三,公共管理的动态发展的规律是与发展经济学的交叉,涉及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地位、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动态改进、国家的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和国家的政府治理不断改革。其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发展过程中若干重大治理问题,核心是要掌握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社会与市场这几对核心关系的一般规律。其五,中国公共管理的各种丰富实践背后具有普适性规律,其中包括摸着石头过河、地方政府的政治锦标赛、大部制改革、反腐倡廉和放管服改革等。


因此,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面对全球纷繁复杂的局面和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回顾中国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历程,用自主的积极态势来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适意义的创新性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同时,在构建自主性的中国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过程中,也要注重“立”,能够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有普适性的概念和理论,也要避免陷入自说自话的怪圈,成为“概念孤儿”。


扫描二维码免费下载全文


本期目录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

本期专稿


刘守英、李维安、唐世平、王绍光、王天夫、辛向阳、徐勇、薛澜、燕继荣、杨光斌、张文显、周黎安丨迈向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概念建构 : 跨学科观点

专题研讨:跨域治理研究


陈子韬、李俊、吴建南丨区域政府间协同如何发生?——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的案例研究

李智超、李奕霖横向合作与纵向干预 : 府际合作如何影响环境治理?——基于三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刘燕、叶晴琳动机与能力 : 成都平原经济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政策研究


专题研讨:乡村治理研究


李尧磊丨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制造亮点的多层级逻辑——基于中部桥镇的案例研究

李晗冰、志涛丨身份认同乡村治理与返贫阻断——基于脱贫村创业减贫实践的多案例研究

唐煜金、唐重振丨“权力-利益”视阈下的乡村产业治理逻辑——基于 L村罗汉果产业开发的个案考察

栗伊萱、刘文璋丨乡镇政府负担生成的三重机制——一个组织学的解释框架

论文


丁煌、梁健丨从话语到共识:话语如何影响政策制定——以平台经济监管政策为例

韩金成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失灵危机及其治理——基于J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实证考察


研究综述


吴金鹏丨公民共同生产行为:文献评述、研究框架与未来展望

微信推送·2022年第100期
编辑:张精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