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超级大都市们的“圆桌骑士团” ——北京和上海的副中心建设成效分析

2017-09-11 阚长城,马琦伟 百度地图慧眼

本报告由百度地图慧眼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研究发布,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技术优势,形成一系列具有行业前瞻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双方联合研究的领域包括:城镇化发展动态监控与政策支持、城市空间诊断、评估与模拟、人工智能与城市智慧管理、城市空间决策支持与业务咨询等。

前言

相信不少朋友都看过最近上映的《亚瑟王-斗兽争霸》了。男主从一个略显“中二”的无业青年最终成长为一个靠谱的领袖,击败了邪恶的叔叔,实现了统一英国的壮举,建立不朽的伟业,情节波澜壮阔。亚瑟王虽然天赋异禀,但他不是孤胆英雄,在此过程中与其并肩作战的,是传说中强大而忠诚的“十二圆桌骑士”。在许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圆桌骑士的风头甚至盖过了亚瑟王,可见其作用是何等的重要。


王者需要辅佐,超级大都市也是如此。北京和上海贵为我国的“帝都”和“魔都”,是全国城镇体系中当之无愧的“绝代双骄”,其承受的压力也无与伦比。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无不是横亘心头的共同的痛。如何长久保持竞争力、发挥领袖城市的作用?组建“圆桌骑士团”,建设副中心城市,疏解中心城区的空间压力,成为两个城市的共同选择。


目前多中心发展战略已经施行多年,“骑士”们的实力成长如何?是否起到了人们所期望的为主城“分忧”的作用?是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检讨北京和上海城市发展思路的得失、指导城市未来发展方略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国内诸多面临空间疏散问题的其它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以百度地图慧眼提供的城市热力图数据为主要研究数据,应用地理学中的多中心密度模型,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当前北京市的“圆桌骑士团”发展的更好,但存在连绵发展的隐患,需在更大的区域内谋求功能疏解;而上海市郊各“圆桌骑士”的发展潜力更大,未来多中心大都市的架构更稳定。

方法与数据

研究方法

首先考虑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如何评判“骑士团”中某个“骑士”的成长情况?以北京的通州副中心为例,如何衡量其副中心职能的发展程度?本文的假设是:取通州副中心周边地区的某一点[1],将该点的人类活动强度拆分为两个部分:受主中心影响的活动强度和受副中心影响的活动强度。当前者对总体活动强度的贡献较大时,说明该点以受主中心的影响为主;当后者的贡献较大时,则说明副中心对该点的影响比较大。当通州副中心能对其周边大部分点都施加相当的影响力时,我们确信,通州这个北京主中心的“小伙伴”确实正在发挥其作用。对于其他副中心,这一假设同样成立。

图 1 主中心和副中心:谁的影响力更强?

我们试用经济学的原理做一解释。一般而言主中心的公共设施等级较高,而副中心的设施建设则以就近满足一般的生活需求为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个体需要在出行成本和可获取的公共服务产品中权衡,当就近的副中心实力孱弱或需要获取的服务等级很高时,个体将不辞辛苦前往主中心;反之,当副中心发展良好,设施足敷使用时,个体自然乐于“近水楼台先得月”。

主中心和副中心的影响力如何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达?研究者已提出了多种模型,本文采用的是指数模型。根据这一模型,某一点的人口活动强度中,受主中心影响的部分表达为:

其中r1是该点与主中心之间的空间距离,a1和b1为模型的两个参数。一般是负值,表现为随着与主中心之间的距离增加,人口活动强度下降。


同样的,我们得到总人口活动强度中受次中心影响的部分,记为:

接下去,我们把这两部分活动强度进行叠加,从而得到总体的人口活动强度[2],公式为:

把函数画成图,示意如下:

图 2 主中心与副中心的影响力对比图

左图:主中心影响力强,副中心实力不足;

中图:副中心开始施加较强的影响力;

右图:副中心的影响力占据主导地位


两边取对数,得到:

对于这一方程,我们仍可使用群众耳熟能详的最小二乘法求解。计算可以得到主中心和副中心各自的影响度指数,记为t1和t2。比较t1和t2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主中心和副中心的影响力对比。当t1远大于t2时,副中心周边地区主要受主中心影响,即副中心发育不足;当t1和t2相当时,一般说明副中心发展良好;当t1小于t2时,说明副中心发展势头迅猛,或受其他要素的隔离而形成了独立“小王国”。

综上,我们已经为“圆桌骑士”们的比试制定了规则,接下去,我们还要用数据来搭起擂台。

注:

[1] 所谓某副中心周边的点,是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划分主中心及各副中心的泰森多边形,位于该副中心所在的泰森多边形内的点,视为该副中心周边的点。

[2] 此处使用乘法,也可使用加法,并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求解。

研究数据

(1)研究范围

本文中北京的研究范围为全市行政辖区范围,剔除延庆、密云、怀柔和平谷四个区县;上海的研究范围为市域主体部分,剔除崇明岛。

图 3 研究范围图

左图:北京;右图:上海

(2)城市中心的甄选

本文按照相关研究成果[1-3],将就业中心作为城市中心,其空间分布如下:

图 4 就业中心分布图

左图:北京;右图:上海

(3)人口活动强度的表达

本文使用百度地图慧眼所提供的工作日24小时热力图数据来表征人口活动强度。热度值为24小时平均热度,采样的空间分辨率为400米*400米。

图 5 工作日24小时平均热度值空间分布图

左图:北京;右图:上海

分析结果

经过一番比(ji)试(suan),结果揭晓了。我们将北京和上海的“圆桌骑士”们分为以下四类:

表 1 北京和上海副中心发展水平分类表

对应到空间上,如下图所示:

图 6 北京市四类中心分布图

图 7 上海市四类中心分布图

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北京和上海的副中心发展成效评价如下:

(1)北京和上海的多中心是主中心统摄下的多中心结构。从图 8和图 9中不难看出,中央大团在两个城市的热度值空间分布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两个城市的多中心战略都有较好的收效,大多数的副中心发展势头良好并初步成型,为主城区的空间疏解提供了支点。

(3)两个城市的副中心建设都还有进一步均衡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北京的门头沟,上海的青浦、临港等副中心,还需进一步强化。

(4)从现状发展情况来看,北京市多中心发展战略的成效更明显,大部分副中心都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而上海市多中心的发展潜力更大,空间充足。

图 8 北京市24小时平均热度值空间三维分布图

图 9 上海市24小时平均热度值空间三维分布图


另一方面,我们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北京市上版总规提出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空间结构中,多中心的建设较为成功,特别是通州副中心的发展良好,功能较为完备,影响力较为可观。同时从图 8可以看出,通州副中心与主城之间已成一体化发展之势,为保障未来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和运行效率,建议适当控制发展规模,突出特色职能,在更大的区域内谋划城市职能疏解。

(2)由于空间距离较远,并受虹桥、莘庄等热点地区的影响,上海市郊各新城的发展水平与北京相比相对低一些。但由图 9可知,上海市主副中心之间的缓冲地带和开敞空间相对充裕,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这证明新版上海总规提出的“城镇圈”发展理念正确,未来需重点加强青浦、闵行等“第二圈层”的培育,避免形成发展的“塌陷区”。

参考文献

1.杨卡, 大都市多中心空间人口集聚力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经济问题探索, 2014(1): p. 58-62.

2.吴唯佳, et al., 特大型城市功能演进规律及变革——北京规划战略思考.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5. 7(3): p. 1-41.

3.王颖, et al., 中国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空间战略——以上海市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 2012(2): p. 17-23.

附录

多中心密度模型的回归结果

表 2 北京市多中心密度模型回归结果

***’ 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 ‘**’ 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 0.05水平上显著,

 ‘.’ 表示在0.1水平上显著, ‘ ’ 表示不显著


表 3 上海市多中心密度模型回归结果

***’ 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 ‘**’ 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 0.05水平上显著,

 ‘.’ 表示在0.1水平上显著, ‘ ’ 表示不显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