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科思政|优秀导学团队如何炼成?且看浙大答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浙大研究生 Author 浙大研究生


开栏的话

“学科思政”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根植于学科的思政育人模式,旨在深入挖掘学科蕴含的精神价值和育人资源,全面创新“三全育人”落实机制,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形成了优秀的学科育人传统,积淀了深厚的学科文化底蕴。时至今日,学校已发展成为国内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办学实力、学科环境、师资条件等,都为学科思政发展创造了沃土。

今天,本栏目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近“学科思政”推进过程中的浙大师生故事。


导学团队是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基本单元。

2011年起,浙江大学探索开展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选活动,逐步凝练形成了以“尊师爱生好”、“教学相长好”、“同学互助好”、“文化传创好”、“团队发展好”为核心的“五好”内涵。十余年来,一批批优秀导学团队涌现,充分彰显了浙大师生携手并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锚定目标 久久为功

情系三农,人生无悔。“农村在中国是独特的存在,不了解农村就不能说了解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一定要真正深入基层,扎根在泥土里”,第四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CARD团队的主导师黄祖辉教授多年来一直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

团队先后开展“三农”问题研究项目40多项,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黄祖辉亲自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实地调研,获取一手数据,掌握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同时注重将国际先进的理论和经验与当代中国“三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成果。

多年来,团队师生始终坚持以“发展农业、繁荣农村、造福农民”为己任,久久为功的精神在师生间传承着。团队先后向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供“三农”研究决策咨询报告和提案百余件,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批示,为服务国家“三农”战略做出巨大贡献。



“黄老师对工作和学术的热情、对三农问题的关切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治学态度和学术关怀方向”,毕业后选择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继续科研工作的博士生王雨祥如是说。

同为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的氢能装备团队里,也有一群师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数十年“战斗”在科研一线。

氢能事关能源结构转型。面临着高压氢脆、氢能高压储运、规模化提纯的世界级难题,三十多年来,团队直面“卡脖子”问题,紧盯世界难题开展科研攻关。

“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一门心思地做几项研究。但是每个研究,我都力求做深做实做细,务必‘落地’。”郑津洋曾这样说。从理论建立、技术攻克到平台构建、标准制定,再到装备研制、推广应用,团队师生始终咬定目标不放弃。



为了紧抓科研进度,团队师生除了日常例会、小组会议等,还利用各种时间间隙频繁地进行线上沟通。几十年持续钻研,并非易事,郑津洋经常勉励学生,青年学子更要耐得寂寞、坚持自我。

通过多年努力,团队研究成果获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也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具有储氢高压容器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

绵绵用力,善作善成。以“国之大者”为己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契而不舍地展开科研攻坚的精神,已经成为了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的鲜明特色。


育人薪火 代代相传

“不能懈怠,不留遗憾!我们一起加油再拼一把!”在国际未来能源挑战赛中,第十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SEEEDS团队主导师李武华教授一直这样鼓励同学们。

在研究微纳卫星电源技术的一年多里,SEEEDS团队师生先后尝试了数十种计算方法,全面分析各类算法的优劣,从而形成最优的解决方案。让同学们长期坚持开展探索性研究的重要因素,就是团队导师的鼓励和支持。

在团队中,李武华经常主动鼓励学生,越是开拓性的工作越是要坐得住冷板凳。充分的理解和及时的支持,让团队学生在求学期间都把导师视为攀登科研高峰的引路人和并肩作战的合作伙伴。而面对学生,李武华则说:“看到学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做出新的成绩,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和荣幸。”



在获评第十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时,李武华表示,自己教书育人的方式实际上很大程度受到了导师何湘宁教授的启发和影响。何湘宁早在八年前就带领团队获评了第四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李武华正是在团队传帮带机制、多渠道培养机制等的影响下,逐步成长为了能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和优秀的研究生导师。

“长大以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梁廷波教授和导师郑树森院士身上。

郑树森曾带领团队获评首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在学生培养上,坚持多方面、多视角激发学生潜能,在临床中亲自示范,将临床技术毫无保留传授给每一位学生。梁廷波成长在团队中,也紧随导师的步伐,选择成为了肝胆外科医生和人民教师。



从研究生到研究生导师的身份转换,不变的是医者仁心和做好一名教师的赤诚之心。在教育教学中,梁廷波同样倾其所能,设计教学查房、床边教学、手术带教等带教的方式,注重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团队师生经常在科研会议上交流探讨、互学互促,师生一家的氛围也铸就了桃李满天下的芬芳,截至目前,团队有超过90%毕业生在三甲级医院工作,或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仍然继续传承着团队厚积薄发,勤奋成才的理念。

2020年,在导师郑树森获评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9年后,梁廷波也带领团队入选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之列。


团队文化 凝心聚力

宁静致远,和合鼎新”,这是挂在第三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大爱无疆团队实验室走廊上的一句话。多年来,每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团队主导师刘维屏教授都会挂上这八个字。“宁静致远,和合鼎新”也逐渐成为了每个团队成员的信念,成为了团队最鲜明的精神理念。



融洽和谐的团队氛围,导师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的精神,培养激发了团队成员积极奋发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在还是个科研“小白”时,博士生牛丽丽曾经迷茫过,刘维屏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她科研状态的变化,及时开解疏导。“刘维屏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心怀宁静才能行稳致远,只有和谐合作才能格物鼎新”,牛丽丽回忆道,在科研道路上停滞不前时,想起老师的这句话便能更好地调整心态,继续前行。

如今,牛丽丽也像导师一样,成为了人民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宁静致远,和合鼎新”,这句话也被她挂在了办公室墙上,时刻提醒着自己,做科学研究务必心宁气静,深学笃行。

深厚的情感基础、温暖的团队文化,在促进团队科研交流和协作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团队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于大爱无疆团队的温馨,几何分析团队的数学讨论班上,常常会出现“眉头紧锁”的场面。

在“陈苏精神”为学为人为教优良传统的影响下,团队主导师盛为民教授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在科研中一丝不苟。数学讨论班上,导师会直接指出学生研究和思考中存在的问题,师生围绕研究内容的“要害”进行高效研讨,也塑造了团队严谨、严肃的文化氛围。主导师盛为民曾有1篇文章,从写作到发表历时7年,篇幅超100页,完成这项研究中体现出的求真求实、勇于探索、不计利害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团队的每位学生。



“老师们在数学工作上潜心钻研、孜孜以求。简单布置的办公桌上堆叠的草稿纸,倾注的是研究热情与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硕士生余旭呈如是说。

除了在数学讨论班上交流学术进展外,团队师生还专门组织“求是茶话”会,师生一改讨论班字斟句酌的严肃氛围,尽诉生活困惑和人生理想。“求是茶话”会已经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团队文化营造和健全完善的人格塑造的重要平台,也让团队发展至今无论在什么时刻,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打造什么样的导学团队,怎样建好导学团队”是新时代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生培养必须回答好的问题。浙江大学在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建过程中的探索,正在为这道时代考题写下生动答卷。


新闻速递|浙大卡特受邀出席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启航仪式


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40期暨学术午餐会第二十七期 郑淋议:减轻耕地细碎化遏制耕地撂荒的中国证据


新闻速递|高质量发展智库论坛·“千万工程”20周年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2023年全球中国经济大讲堂6月20日重磅开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