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5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影像探秘 | 百年宜昌解放路

吕航 三峡影像网 2023-05-04


百年解放路之•缘起

 吕航/文图提供


1949年宜昌民众在原通惠路欢庆解放


七十年代宜昌解放路

八十年代宜昌解放路


众所周知,解放路最初叫通惠路,它曾是宜昌历史上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而通惠路的诞生,则源于宜昌商民的求富自强之举。



这一切还要从辛亥鼎革之后的民国初年说起。那条导致清王朝倒台且已经在宜昌停工数年的川汉铁路,终究还是被民国北洋政府收归国有,并由当时交通部负责向外国贷款继续修建。正是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之下,充满危机意识的宜昌商民觉得“因川汉路久经停顿,若不早为之计,恐外人取而经营,故先为未雨绸缪”,为防止洋人染指并用外资控制川汉铁路,必须尽快抢先“占领”南门外这片潜力无限的黄金地带“自行勘定建筑商埠,以重主权”。


川汉铁路停工后,铁路坝已经长满杂草,曾经工人云集,机器轰鸣的铁路坝没有了铁轨,没有了火车、没有了工人,空空如也。只有孤零零的宜昌车站和来此凭吊的游人,略显凄凉。该照片大约拍摄于1920年前后

 

因此,宜昌商会于民国2年8月(1913年)向政府呈文公请择地筹款自开商埠,此文上呈后马上得到了当时鄂西最高行政长官鄂西观察使饶凤璜的鼎力支持,随后饶凤璜拟定大纲暨办法八条,并商借川汉铁路宜夔局测绘员就其地势勘绘略图,记自东门外(上铁路坝)至南门外铁路码头(下铁路坝)止,拟开大小马路二十四条,并建华洋公共各场所。但可能由于当时民国初成、政局不稳,当时的北洋政府无暇顾及也不愿触及这些具有潜在外交风险的议案,因此宜昌自开商埠的事情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



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7月15日,面对宜昌与日俱增的商贸发展态势,加上之前北洋政府交通部派人来宜昌接收川汉铁路,并将原川路局改设为川粤汉铁路宜夔工程局,川汉铁路复工几乎近在咫尺。为杜绝洋人对川汉铁路的觊觎,宜昌商会再次上书呈文公请鄂西观察使饶凤璜设法“自行勘定”地点规划建筑商场:“近日川汉铁路业经收归国有,克日兴筑,…… 不日路成通车,百货山积,……此后商之繁滋,地价之腾贵,均在意计之中,故外人尤为注目。若不设法自行勘定地点,建筑商场,恐他人先我为之,则事事均落后者。”因此宜昌地方官又将宜昌商会规划自开商埠一事提上议事日程,但这次很快就获得了湖北行政公署的批准,同时还成立了宜昌商埠事务所,并委派了一位名叫金鼎的省署顾问前往宜昌总理和筹办相关商埠事宜。


民国宜昌码头


这位由湖北省署派来的金鼎同志到宜昌后,先是会同荆南道道尹凌绍彭等在原川汉铁路宜夔局测绘员绘制的略图之基础上一再复勘,然后再以民国二年北洋政府参谋本部颁订的宜昌地形图为蓝本,编制出《拟修宜昌商埠规划图》。其按原埠图东至铁路(铁路坝)为界,西至江岸为界,南至天官桥沟(下铁路坝)为界,北至东门外正街为界。在东西不足两里,南北约四里约4.65平方公里的大致范围内,拟修24条道路。但是由于经费有限,省署拨给的资金根本无法全埠修通这规划的20余条道路,于是金鼎决定选择出其中四条马路作为示范路先行修筑,等将来商务发达财力充足之时再按图逐步扩充。最终金鼎在英国领事的质疑声下顶着压力于1915年将四条材质为碎石泥结路面的示范马路全部修筑完工。这四条马路分别是一马路、二马路、怀远路(现红星路)和通惠路(现解放路)。



金鼎编制的宜昌商埠区规划方案,蓝色为预先设计的整体道路规划,红色为先行修筑的四条示范马路。从该规划图可以看出,这拟修的20余条道路像一张三角形的巨网,将上、下铁路坝和宜昌城垣三块区域紧密联系起来。“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观念早已深入商人们之心,被他们所认同,所以不管是修筑铁路时政府所引入的筑路巨资,还是铁路通车后给地方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只要川汉铁路继续修建,那么都必然会导致该区域商业之繁盛以及地价的水涨船高。这就是宜昌商会所谓的“未雨绸缪”。



四条示范马路的修通标志着宜昌正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马路,同时也开启了宜昌现代城市规划的新篇章。这四条马路每一条都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在不久后将会有一本由市炎黄经委会李明义老师牵头,王念时、张永久、罗洪波等文史大咖们合作出版专门讲述二马路片区前世今生的《留住老宜昌之沧桑二马路》与大家见面,里面会有很多关于这四条路的故事。


而今天我们只讲通惠路。


通惠路区域最初其实是一片遍布坟茔的荒地,这里除了建有一些洋人的建筑之外,几乎很少有宜昌人在此处居住。照片中左侧建筑是还未扩建前的天主堂,右侧建筑是美国圣公会。远处两个农户牵着耕牛似乎正在放牛,而稍近些一个西装革履的洋人则拄着拐杖在坟头间闲逛。

 

拍摄于1906年前后的宜昌,数年后宜昌开始自开商埠,修筑四条示范马路。红色线路及文字为笔者标注,可以看见位于天主堂东方位的通惠路一线为密密麻麻的坟墓。


通惠路的“通惠”二字出自《左传·闵公二年》中的“通商惠工”。唐代大学者孔颖达对“通商惠工”有疏:“通商,通商贩之路,令货利往来也;惠工,加恩惠于百工,赏其利器用也”。因此,在宜昌商民选址自开商埠之下取路名“通惠”,有发展商业、繁荣贸易之意。通惠路全长约450米宽约17米,其一端与洋人“打球场”处的二马路垂直相接,另一端直连宜昌古城墙东南角两处“马面”之间(马面即古代城墙突出矩形墩台),虽然开工前此间基本上是一些坟墓和荒地,但当时修通惠路时施工难度相较另外三条示范路却要大不少,因为不仅要迁坟移冢,还需要拆除一小段城墙开辟一处新城门,最后还需填平部分城墙“马面”下的“护城壕沟”,方能让通惠路与城内顺畅连通。



通惠路的开通,使得人们前往南门关外多了一个选择,不再完全依赖那条狭窄且拥堵的南门外正街了。这条新建的宽约17米的现代马路,使宜昌古城与自开新埠在某种意义上真正连成一片,它就像一根“大动脉”,高效地将宜昌古城这颗“心脏”里大量充满养分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商埠新区那充满活力的“躯体”之中,成功地缓解了南门外正街、奎星楼巷一线因道路狭窄而导致“供血不足”之压力。


大南门到二马路口滨江一线被奎星楼和招商局两点分为三段,依次分别为南门外正街、奎星楼街、招商局街。此间虽然商铺众多广告麟集羽翠十分繁华,但路面却狭窄而拥挤。

 

1917年宜昌商埠事务所正式升格为宜昌商埠局,由原湖北省政务厅厅长胡俊采担任局长,在胡俊采的领导下,不仅继续按图扩充修筑一系列马路街巷外,其规划新增的公园、警署、湖堤、菜市场等项目也皆如火如荼依次推进。从此,宜昌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宜昌城市面积逐步扩大,商业中心也随之南移至通惠路、二马路一带。那块曾经被宜昌人嫌弃的遍布坟茔的南门关外之地,顿时变得“真香”起来,许多商铺也接踵而至开始落户扎根于通惠路:


民国宜昌城


1920年和1921年,宜昌相继发生了“两次兵变”。这些哗变作乱之士兵不分华洋,肆意抢劫财物还残忍枪杀商民、放火焚烧商铺。导致宜昌商民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但是在短暂的停歇之后人们仍然对宜昌商埠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兵变后北洋政府默许宜昌开禁鸦片),在随后的几年间,人们纷纷在商埠地带置地建房,发展商务,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



1923年的通惠门。可以看到当时城墙还未拆除,四根贴满广告的方柱将城墙开口分成一大两小三道门,大门中间支有拱形铁架,铁架中央方牌隐约可见“通惠门”三字,这种门式,是典型的“民国范”。

 

原宜昌通惠路路基


1930年,时任宜昌县县长赵铁公一声令下,组织民工拆除古城墙,用城墙基改建宜昌环城马路,自此老城新埠没有了城墙的阻隔,通惠路也与老城区街市彻底畅通无阻完全融合。此时的通惠路一举超越二马路,正式成为宜昌最繁华之地段。


原宜昌通惠路上的商铺老风祥


原宜昌通惠路上的商铺,一家文化股份公司


原宜昌通惠路上的商铺诊所和金店兑换点


原宜昌通惠路上的商铺四川美丰银行宜昌分行


当然,通惠路不仅仅只有以上商铺,还有银行、金店、餐厅、旅社、照相馆、医院、药店、书局也鳞次栉比数不胜数:如湖北省银行、四川建设银行宜昌分行、四川美丰银行宜昌分行、和成银行宜昌分行、丹凤银楼、老天宝金店、宝凤银楼、熊天成银楼、岭南西餐厅、鸿发泰中餐馆、高升旅社、中华照相馆、永耀电灯公司营业部、健康医院、太和堂大药房、永仁参燕国药号、贡廷药房、友联书局、新中书局、美星糕点、稻香村、志成春蛋卷店、三民服装店等。

原宜昌通惠路上的商铺美丰商业银行


在通惠路的众多商铺之中,除了宜昌“第一楼”峡州饭店和丹凤银楼(海鸥商店前身)以及留光照相馆等这些宜昌人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之外,还有一家“兴昌鞋帽庄”也是不亚于以上商铺的宜昌知名品牌。兴昌鞋帽庄店主朱云亭,原为宜昌商埠局建设课课长,“通惠路”当年就是由他负责修建的。在“人不经商不富”的思想支配下,他毅然辞职下海,于1924年在通惠路开办了一家鞋帽店,取名“兴昌鞋帽庄”。该鞋庄是一栋毗邻峡州饭店的二层楼房,为麻石门面,大门两侧各有一大橱窗,门楹处悬挂有两块红铜招牌,十分引人注目。


1928年美国公使拍摄的宜昌原通惠路


兴昌鞋帽庄在开办之初与同行业的竞争可谓异常激烈,其所在的通惠路当时为宜昌市区热闹繁华之最,仅鞋店就有五、六家之多,加上二马路的两三家以及乐善堂街和南门后街的十余家,当时宜昌的鞋帽皮货店就有二十多家。但是由于兴昌鞋庄的皮鞋等产品用料讲究,质量上乘,同时品种多样,款式新颖,并且在营销上也注重宣传,服务周到,童叟无欺,没几年时间兴昌鞋帽庄便跃居为通惠路鞋店之冠。


兴昌鞋帽庄


兴昌鞋帽庄不仅售卖鞋帽,同时还兼营各种百货,不仅有上海产的球鞋、胶鞋、被单、丝袜,还有一些进口的舶来品,如巴黎的香皂,香水,雪花膏,还有花旗牙膏以及俄国毛毯等。由于兴昌所售商品质量好,品种多,以至吸引了川东鄂西的一些商家来宜昌找兴昌鞋帽庄采购进货,这不仅让兴昌开展了批发业务增加了收入,还扩大了其销售影响范围,让兴昌鞋帽庄的名气在川东鄂西迅速传播开来。到三十年代后期,兴昌鞋帽庄的生意和名气已经力压全宜昌的同业者,成为全市鞋帽业的头牌与翘楚。


传教士拍摄的繁华热闹的通惠路


值得一提的是通惠路还有不少日商,如远东照相馆、丸富洋行、丸腾商店等,和其他许多在宜昌的日本商户一样,他们几乎都是带着任务来的。这些日商,虽说是以开设公司和商店为名,但实际上却有的并未真正营业,而是以此为掩护进行间谍活动,他们隐秘在各行各业中全方位的刺探和搜集我方情报。相关史料记载例如日商东屋点心店、武林公司就从未见其开门营业,而这些店里的日本人却经常到位于桃花岭的日本领事馆,只见他们进进出出、来来往往。而对于这种情况,当时的宜昌当局似乎有些“大意”,不仅没人问,更没人管。在如此处心积虑之下,日本人早已将宜昌各个方面都研究的透透的了,大到军事政治、地形地貌、小到街巷交通,甚至宜昌人在各季穿什么衣服、当时牛肉、鱼肉多少钱一斤都被他们事无巨细调查的清清楚楚。而这些都被记录在由当时日本驻宜昌领事馆1925年出的一本《宜昌事情》之中。


1932年日本出版军事内部刊物《扬子江案内全》,其中一幅宜昌市街地图上特别标注通惠路为“最繁华”。

 

1936年,因人力车业的快速发展,当时的宜昌公安局在市区各马路口设置岗亭并派驻警察,指挥交通同时维护治安。初设6处,后增至12处,最后推广至全市主要路口几乎都有设置岗亭。仅通惠路上就设有5处岗亭,分别在通惠路与环城东路交汇口、与中山路交汇口、与陶珠路交汇口、与云集路交汇口、与二马路交汇口。


位于通惠路上的五处交通岗亭,以“●”为标识,标注在1936年的宜昌市街图中


1938年的通惠路与环城东路交汇转弯处,画面中间为交通岗亭,背景商铺为三民服装店、其右侧为新中书局。街上人来人往,很是繁华。(1938年《抗战剧团纪念册》)

 

1939年拍摄的通惠路与环城东路交会口,此时武汉已经沦陷,宜昌也遭受日军多次轰炸。右侧路牌上写有:“民权路,宜昌抗敌剧场,附设书报阅览室,代售客船票”。该路牌箭头正好指向位于通惠路东边的民权路(即现在的珍珠路  )。

 

因为上面两图差不多是在同一方位拍摄通惠路,所以笔者通过简单拼接之后便可组成通惠路北端全景。站在通惠路北端,放眼望去:街道宽阔笔直,两侧商铺林立,人流如织。可惜这张照片里的大部分建筑,最终会在2年后的战火中被日军夷为平地,几乎全部化为灰烬。


1940年1月的宜昌,中央社记者蔡述文站在永耀电气公司办事处的二楼阳台拍摄的通惠路。远处云集路口的交通岗亭以及路口的“太和堂大药房”依稀可见。此时的通惠路路面干净整洁,道路两旁店铺多为两层及以上之洋楼。从路上往来行人来看,大家还算悠闲,似乎谁也不会预料到仅半年之后,灾难便会降临。

 



从1938年1月24日起直到到1940年6月日军占领宜昌,这期间宜昌不断遭到日军惨绝人寰的大轰炸,繁华的通惠路也开始了它下坡之路,很多商人为躲避战乱举家西迁,许多商铺被迫或是转让或是关门,例如曾经的宜昌“第一楼”峡州饭店也几经易主,变成了保光电料行,那个曾经生意特好的兴昌鞋帽庄则直接关门,其老板朱云亭将所有货物运往恩施万县。而通惠路靠近二马路的一侧的商铺也大多被人转手给了日本商人。虽然日军的轰炸对通惠路乃至整个宜昌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真正导致通惠路毁灭的却另有原因。


繁华之后,等待通惠路的是将何种命运?更多精彩宜昌老影像,请关注《三峡影像网》咱们下期再见!

 

本图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往期回顾 ☟点击☟ 精彩推荐老城记忆 | 桃花岭探秘老城记忆 | 宜昌运河市摄协第四届摄影艺术创作班优秀作品选
【老城记忆】余晨扬:宜昌解放路②
【老城记忆】余晨扬:宜昌解放路①
余晨扬:三峡省 | 一个远去的梦

   

本期责任编辑/悠游天下

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主办 

投稿 | 34578353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