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信凯:探索者道路上的探索

现代苏州杂志 人大阳光招生 2022-10-30

感谢您关注人大本科生招办官方微信

如果您尚未关注,点击上方“人大阳光招生”可以订阅哦!


朱信凯:探索者道路上的探索
编辑文《现代苏州》2015.11.25/No.33记者:李楠

接受采访时,朱信凯刚参加完在法国召开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理事会。他时常往返北京与苏州、出席各类会议和学术活动……因为档期的缘故,采访不得已顺延了近1个月。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委书记、国际学院院长、中法学院院长 朱信凯


他是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委书记兼任国际学院院长、中法学院院长,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40岁的他已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年轻的长江学者之一。他还身兼农业部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贸易政策国家顾问等社会职务。


如此繁多的工作和职务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责任和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如何在繁重的行政管理、学术研究和日常教学三者间保持平衡,分秒必争是朱信凯的答案。深夜,他经常还忙于学术研究,经常是开太楼最后一间熄灯的办公室;早上八点前,他又赶到办公室处理校区事务。他自嘲是宅男,到苏州工作近一年,竟没有到过市区,早八点到晚十一点、办公室到宿舍已成为朱信凯的生活方式。

【探索异地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


2012年9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设立苏州校区,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唯一的京外校区。这里是中国人民大学整体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是面向华东地区的教学科研基地;是面向国际、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和培养高端人才的实验基地;是优势学科的拓展与提升基地。朱信凯称,“苏州校区是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特区’”。他的身上担负着为人民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求新解、开新路的重任。


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位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占地面积约为190亩,相当于人大本部的五分之一。校区环境非常优美,既传承了人民大学的豪迈与厚重,也蕴含着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精致:满眼的“人大红”,是一脉相承的人大血脉;寓意深远的开太楼、修远楼,寄托着对人大学子的殷切期望;碧波荡漾的乐湖,几只天鹅嬉戏,亭台楼阁镶嵌其中,一幅如画江南的盛景。


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有中法学院和国际学院两个办学单位。国际学院目前主要招收金融(风险管理)、汉语国际教育、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金融(风险管理)专业博士生。中法学院则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人民大学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保罗—瓦莱里大学、KEDGE商学院共同合作创办的第一家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隶属于人民大学的非独立法人办学单位。中法学院围绕人民大学和法国合作院校的优势学科,目前开设了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和法语三个专业。


“立足异地开展高端中外合作办学是人民大学的一次历史性尝试。当前,国内高校与校本部形成竞争关系的异地办学模式是一种常态,而我们一路走来,最幸运的是跳过了这一陷阱”。朱信凯说,苏州校区的定位就是人民大学国际化的窗口,是人民大学各个优势学科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比如国际学院的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在本部不招生,全部放在苏州校区招生;中法学院与法国合作的各个专业也都是人民大学最优势的学科,这些学科在本部没有这种国际化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模式。


本硕连读,培养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自由行走的高端人才


中法学院学生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在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学习公共课和专业课,其中包括法语和英语的强化学习,大三赴法方合作院校学习,成绩合格后可以拿到法方合作院校学士学位,大四再回苏州校区学习,毕业后可以拿到人民大学授予的本科学历、学位(这一年的学习被法方合作院校视为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的第一年),第五年可以赴法方合作院校进行硕士第二年课程学习并获法国硕士学位。


朱信凯坦言:中法学院的学生要接受中、英、法三语教学,虽然学业繁重,但是本硕连读,既能获得国内名校本科文凭,又能获得法国名校本科和硕士文凭,这种培养模式实现了中法两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无缝对接和高度融合。学生不仅能够接受人大名师的教导,也能够与法国三大名校的顶级专家零距离接触。“致力于培养成为能够在中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行走的国际化人才,这是我们的目标”。




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既传承了人民大学的豪迈与厚重,也蕴含着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精致


由最大到最强,打造中国法语教育航母


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仅中法学院法语教研中心,目前就有中教19人,外教17人,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法语教育基地。


在2014年的TEF/TCF考试中,中法学院2012级通过率达到99.4%。2015年的TEF/TCF考试中,中法学院2013级通过率达到98.6%,更有两名同学分别以640、620(满分699)高分,获得C2最高等级。2015年中法学院法语专业32名学生参加全国高校法语专业四级(TSF4)考试,通过率达到96.9%,优秀率达50%。


与此同时,中法学院也非常重视英语教学,在2014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六级通过率高达93.55%,四级通过率达98.16%。这些成绩远远高于全国重点高校水平。


“法国是真正能与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中国相媲美的国家,而国内法语相关教育不够发达,导致我们对法国经济和文化没有太多深入研究。”朱信凯说,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继续加强语言师资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法语专业从规模最大到实力最强的转变,力争打造中国法语教育的航母。


立足“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一流思想库和智库


苏州校区在长三角这一“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办学,参与区域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这是人民大学的战略举措。


朱信凯说:“我们在自有师资的基础上,还邀请了数十位国内外一流业界专家组建了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全球顾问委员会和风险建模全球专家委员会,形成了校内外导师团队,重点培养学生业务分析、风险建模、IT操作、语言和专业沟通五大核心技能。”硕博课程的开设和国内外专家资源的引入,标志着在国际和国内金融业界发展了二三十年、相对较为成熟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前沿理论与技术方法首次被系统纳入中国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金融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渴望和需求。


此外,苏州校区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作为了校区发展的又一工作重心。“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合作,共同建立国际汉语教育中心,打造一个深具影响力的汉语推广和文化交流平台,这对人大和苏州是双赢”,朱信凯表示,“这既有利于提升人大的国际性,同时也将大力推动苏州的国际化进程”。


苏州校区建设有一支精干的研究团队,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逐步形成苏南研究的人大学派。目前,朱信凯正在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等研究院筹建工作,“我们要以长江经济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整合资源,协同研究,分析长江经济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决策咨询意见,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打造中国一流的思想库和智库”。


【专注学术研究,实现社会经济价值】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朱信凯长期专注于农产品价格与宏观经济、食物与粮食安全、技术性贸易措施与国际贸易等领域的研究。他的很多研究成果成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


为一名经济学家,朱信凯长期专注于农产品价格与宏观经济、食物与粮食2010年12月31日,朱信凯署名送阅件《我国应尽快调整现行CPI构成》经时任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温家宝、李克强、回良玉均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认真阅研。此送阅件直接推动了2011年1月15日国家统计局调整并发布新的CPI权重结构,降低了农产品和食品在CPI构成中的比重。


2012年6月30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八次专题讲座,朱信凯应邀列席30日下午的常委会并做了题为《现代农业发展视野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专题讲座,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吴邦国主持讲座并向大家隆重介绍这位时年38岁的人民大学教授。



中法教育文化节


研究中国问题,思想比方法更重要


“理论研究是应用研究创新的根基,固然重要。但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当代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我们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责任要求我们把自己的研究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朱信凯坚持,“至少在未来50年,研究中国的问题,思想要比方法重要的多”。


“读史很重要,但读什么史?怎么读?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史应该是中国学生的必须课,无论是什么专业,都是如此。我的研究生,入学第一学期必须精读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史,不精读这一阶段的历史,你根本就无法做研究,说的话全是外行话。许多海归回到国内之后,研究成果并不为大家所接受,为什么?绝大多数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确切的讲,是不懂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史。”“在精读历史的基础上,要强调调查研究,这两者相结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有竞争力的。”朱信凯认为,理解中国经济绝对不能简单等同于任何西方的理论建构或经验,而是需要对历史进行理性剖析、对文化传统进行深入解读以及用脚做学问的调研精神。


了解农村才算了解中国


“有人调侃研究农业经济的人是‘农民中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中的农民’。从普通人到学术界,对于该学科战略地位的认识和理解存在普遍误区。”朱信凯对于农业经济的显要地位则是深信不疑的,“中国的农业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农业根基如此深厚,以至于在城市化进程完成之后,其农业问题仍将是一个值得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农业经济学是中国的国情学,不懂农业经济就是不懂国情”,这是朱信凯长期倡导的理念。


中国农村、农业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朱信凯认为,“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农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城镇化问题、农业投资管理体制的问题、食物安全的问题等等,这些要么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要么涉及整个中国社会的重新布局,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所在。”


“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应区别对待,对于产粮大县,中央应以粮食产量和生态为考核标准,不应鼓励其招商引资;应当改‘奖励’政策为‘给予’政策,通过转移支付给足给够。”


粮食安全应向食物安全的战略转变


当聊到他这几年在学术领域研究的重点时,朱信凯可谓“滔滔不绝”。他表示,食物安全是世界所有发达国家进行农业顶层设计及政策实施运行的基础。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粮食概念和粮食安全的范畴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粮食安全的重点转变为食物的营养和卫生保障以及随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食物偏好。世界各国所关注都是食物安全,而不仅是粮食安全。


朱信凯最早提出了“食物安全”的概念,最近几年他一直在为此而呼吁,他认为应尽快把粮食安全战略提升为食物安全战略,将粮食安全整合进食物安全体系。他认为食物安全战略要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在保障口粮完全自给基础上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第二,保障所有食物的有效供给;第三,保障食物的质量安全。他说,食物安全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全面调整,也有利于通过正确利用食物替代关系来避免某一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对于形成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建立全面平衡的食物生产和进出口体系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朱信凯指出,我国长期坚持粮食安全战略,成功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创举。在农产品短缺年代,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实现人民温饱的考虑,我们将国际上通用的“Food Security”理解为“粮食安全”而非其本意“食物安全”,是实事求是之举。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继续坚持这种理解容易造成剑走偏锋之道,无法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当前,我国食物消费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粮食消费在人们日常食物中的比重开始显著下降,其他食物消费的重要性逐渐高于粮食,人们对粮食需求的重点逐步由数量的满足转变为食物营养和卫生保障以及随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食物种类和质量偏好。因此,朱信凯认为,在当前的历史阶段,强调逐步以食物安全取代粮食安全,尽快建立起以食物安全为核心、以粮食安全为基础、以国家安全为根本、以保障民生为目标的国家食物安全战略体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校园风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