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以致用,勤于实践,他用脚步丈量农村土地,担起“国表社栋”之责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成长」出品



编者按

平均核心学分绩点3.81,排名年级第一

获得2020年度吴玉章奖学金、京东奖学金

多次深入农村调研

本科期间发表2篇学术论文

参与3次学术会议

“明德薪火”厚重人才培养计划学员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国际人才培养计划学员

曾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学生会学术部部长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他带着满腹学识、满腔热血,走向农村大地。在实地调研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致力于解决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


他就是2020年度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017级本科生曹世祥





2020年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017级本科生

曹世祥




NO.1


行为精英,心为平民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行走调研


曹世祥一直以研究的态度明理博学。在大一期间,他参加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五一支农”活动,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大二的春节期间,他带队前往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进行实地调研,先后走访该地村镇多家农户,调研农村家庭养老问题;随后又参与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再次带队至山东省临沂市,先后走访费县、沂南、临沐3县多家农户和农业企业,多次与当地政府座谈,调研农业规模化经营问题。

 

当谈到为什么选择农村做调研时,他说,首先是因为成长环境。“我对农村的事物是有感情的。”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他通过“圆梦计划”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这不仅是他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他追逐“经邦济世”梦想的开始。农业、农村、农民是关乎中国基本国情和国家命运、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对于农村的发展,他肩负着责任感。其次,是因为专业背景。作为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学生,农村调研是一种考核。除此之外,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需要反馈到实践当中,同时,“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书本上接触到的东西比较有限,需要到农村“看一看”。最后,是因为情怀和学习在互动和交替中产生的一种良性循环,比如农村调研中他亲手搜集的数据以及切身实地的经历能帮助自己真正了解社情民意,这个过程也增加了他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年轻人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大有可为。曹世祥认为,首先,作为一个学习农业经济的学生,自己可以传递所学的知识给农民,上至国家的政策,下至农业技术知识、生活知识;其次,可以发现问题并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当这些问题被写进报告里,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就有可能被改善;最后,乡村调研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陪伴。当年轻人走进农村,即使什么也不能做,“你去,他们就很高兴”,他们会因此知道自己没有被国家和社会遗忘。

 

一次成功的调研实践,离不开同行者的支持。曹世祥带队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获得了国家级立项。作为组长,结项时,他的小组脱颖而出,获得优秀项目的荣誉称号。取得这样的成绩,他说,“我的成功更多的是靠他们。”团队的组建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合作时,能力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每个人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团队的合作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信赖、相互磨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曹世祥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他们彼此之间增进了友谊。



带队至山东调研



NO.2


踏实笃行,厚积薄发

“学习最重要的品质是坚持”


在回顾自己大学学习的心路历程时,曹世祥坦言,他的学习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进入人大时,他也有过一段迷茫经历,在大一的寒假,由于看到了自己与身边优秀的同学们的差距,他终于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大一下学期开始发奋学习。

 

“学习最重要的品质是坚持。”进入大学的头两年里,他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加之学习的东西比较多、比较杂,导致了很多理论理解得不透彻,学习也不够深入。在漫长、复杂的知识积累和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一段低谷期,首先感到的是无力,再是失望、甚至是绝望,最后只剩下焦虑。但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丰富经验、增长知识,才会感受到什么是“水到渠成”、“厚积薄发”、“量变引起质变”。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曹世祥认为,理论学习常常是晦涩的,甚至让人怀疑这样的理论是否真的有用。直到深入基层,用理论指导自己与农民交流,用理论帮助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时,这些疑惑才迎刃而解。然而,在实践中总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在书本、文献和课堂中从未接触过的,却也是农民最关切的问题。并且,每个地方的问题都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家长里短、人情世故、农村社会网络问题,这些特殊的问题并不能适用具有普适性的结论,因此从实践中又能总结出所学知识的不足之处,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就是在这样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他的学习质量才能不断提升。比如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时,曹世祥和他的团队查阅了许多文献和资料,并设计出了一份标准化的问卷,但当他们真正走入农村时,才发现与农民没有“共同语言”。于是,他们只好花了一天的时间重新修改问卷,用通俗的语言与农民交流,随后再转化为学术语言,在理论与实践中收获成长。




NO.3


家国之事,皆关我事

“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奉献与担当


在人大的三年里,曹世祥多次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宜宾,向自己初高中的师弟师妹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并解答他们的疑惑,宣讲覆盖上千人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回到自己的高中,进入高三的教室,看到的是一张张焦虑的面孔。感受到师弟师妹们的压力,曹世祥开导同学们,“人生的价值不一定要靠上重点大学实现,幸福感并不与学历挂钩,只要找到自己适合的道路,向着自己的兴趣努力,就会是快乐的”。宣讲过后,同学们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变了,这使曹世祥感到十分欣慰。



回到四川做宣讲


除此之外,曹世祥还致力于参与“情暖冬衣”捐衣活动、“心灵伙伴”关爱农村青少年活动等志愿服务项目。他乐于助人的秉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成长经历。从四川的农村一路走来,曹世祥获得了许多帮助:不管是老师的关怀与指导,还是师兄师姐们不求回报的帮助,都让曹世祥感到,自己肩负着希望,肩负着回报社会的责任。


在饱读圣贤书之外,曹世祥真正做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019年,曹世祥赴美参与普渡大学暑期研究性学习。这次美国之行让他看到了一个多元化的美国,而美国独特的国情与“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除此之外,曹世祥也提到了美国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加为中国和平安全的社会环境而骄傲。


这次美国之行促使曹世祥更多地关注中国的国际交流问题。为此,他加入了国际组织学院“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人才培养计划,并立志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在项目中,曹世祥了解到,部分国家曾面临与中国一样的普适性经济问题,因此,他主张学习这些国家应对危机的方法,来为中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曹世祥发现了目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高层人员中国人占比过小的问题,他坦言,“我们需要弥补这个空白”,而国际人才培养计划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与同学们在美国



NO.4


持戈试马,锋不可当

“我感谢过去,我乐于迎接挑战”


“我想探索这个全新领域”,谈到为何加入历史学院“明德薪火”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时,曹世祥这样说。在他看来,只关注本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接受适当的通识教育。了解历史,是构建健全人格、品味多彩人生的重要途径,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搭建起跨越专业鸿沟的桥梁,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在前往洛阳等城市参观调研文化遗产时,曹世祥既增长了见识,又从历史学研究方法中获得了灵感,从而形成了解决本专业问题的独到思路。


未来,曹世祥将继续留在人大攻读金融学硕博连读。“我的最初想法是要有新鲜感,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再次提到“新”这个字眼时,曹世祥笑道。作为一个喜爱挑战、靠挑战来不断促进自己进步的人,进入自己未曾涉足的金融专业,意味着面对不熟悉的同学与老师,曹世祥期待着从中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抱着自己很可能是最差的心态,尽最大的努力去实践,与抱着志在必得的心态却掉以轻心相比,往往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在曹世祥看来,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小小成就,之所以能有机会探索新的领域,离不开人大为他提供的平台,以及老师、同学们一直以来的帮助。“明德薪火”项目、国际人才培养计划、前往美国研学项目……人大提供的这些机会,极大地开拓了曹世祥的眼界,也使他有机会不断接触新领域,实现多方面发展。在学术上,曹世祥得到了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众多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庆幸自己,选择了农发,感谢农发,成就了我。我的老师们不仅教会我做研究必备的技能和方法,更教会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和环境中,能够保持着追逐真理的信念和勇气,这一切都会成为陪伴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懂得感恩、不惧挑战、重视实践、保持谦虚

这些品质帮助曹世祥在求学之路上有所成绩

未来,他将常怀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的紧迫感

在求学之路上不断前行

承担起“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责任


文章转自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

采写:马玄霖 黄嘉芊

设计:陈曦 顾小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支持:学生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