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专稿∣杨碧薇:在丰茂中生长——评玉珍的诗

新女性写作专辑 十月杂志 2022-10-16

杨碧薇,云南昭通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诗摇滚》《坐在对面的爱情》,散文集《华服》。在《南方周末》《汉诗》等开设批评专栏,重点研究新诗与当代艺术。曾获十月诗歌奖、胡适青年诗集奖、北京诗歌节银质奖章。


在丰茂中生长

——评玉珍的诗

杨碧薇


玉珍是我近年来一直在追踪阅读的诗人,其诗歌面貌可以用“丰茂”来总括。她的题材涉猎到个体(如《我并不知道》《最后的我》)、家族(如《朴素的美人,我的母亲》《1966》)、现实(如《杀鱼的人》《不正确》)、艺术(如《杰出音乐》《琴手》)、形而上(如《毫无选择的美》《不知其名的神性》)等方面。在具体的文本里,这些题材普遍有着交叉和勾连,它们与变化着的技艺一道,使玉珍的诗在探寻多样性的同时,也葆有饱满的质地。

沉甸甸的饱满、多汁的丰茂,充分展现了玉珍的文体自觉:她在追求一种谱系性的写作。谱系性的写作是“大写作”,在其中,诸多的枝蔓是有根可循、诸多的脉络是有源可溯的。更难能可贵的是,玉珍能做到思辨驳杂而不凌乱,情绪充沛而不失气息的均匀。我认为,这种写作正是中国当下新诗园地里的稀缺品,是探索型的,能持续生长的。与之相反的自足式的、侏儒式的写作则是:很多诗人虽然能靠某种风格迅速地确立自己的形象,但总因缺少变化而显得单薄,明显缺乏后继力,让人感到余味不足。

在“丰茂”的映照下,再来读玉珍的这组诗歌,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些诗只能呈现出她写作的某个侧面。然而,对侧面的窥视,亦有独到的意义。这是三首以性别为母题的诗,始终在强调女性这一性别角色。自上世纪80年代的《浮出历史地表》至今,女性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因此,要如何跳出狭隘的性别观制约,将性别题材写好,不落窠臼,对于有抱负的写作者来说就尤为重要。熟悉玉珍诗歌的人都知道,她的诗里几乎没有(性别上的)自恋态度,对于性别带来的优势(实则是隐性的歧视),她是拒绝和警醒的。在写作中,她始终保持着真诚与敬畏,雌雄同体的直觉帮助她精确地调和雄辩与细腻;她追求的,是中正磊落、悲悯高洁、奋勇直前、充满光芒的境地。

因此我看到,这几首以性别为基调的诗,内部充满了反性别的张力。一是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的张力。作为全知者的玉珍是在用启蒙式的眼光看待笔下的女孩,她的看有着隐微的俯视感——因为她基本可以猜测到这些(未经启蒙的)女孩的未来。“在那敞开迎客的班车前/命运早已经发动/提前冒出些黑烟”(《女孩已经长大》)一句,看似没有点明人物的具体命运,实则已经给出了足够的暗示,即“黑烟”。限制视角则源自于诗人本人的代入感,正如《灌木丛中的女孩》所示,诗人把自己也放入了“我们”这一群体中,强调“我”与“我们”的同一性,此处的叙述视角有一种平视感。“我”的代入充满了对群体的同情与悲悯。当然,作为叙述者的“我”是清楚自己与这一群体之间的不同的:“我”是启蒙了的对象,“我蹲在河边的灌木丛中/瞬间长成了大人/不知什么时候起开始陷入美神”。启蒙必然带来叙述视角上的转变,诗歌也将从“我们”变成“我”,最后一句“有时我没有性别,我是个人/看上去有一具灵魂”,让我想到索德格朗的“你寻找一位女人/却找到一个灵魂——/你失望了”(《冷却的白昼》)。

二是叙述方式的张力。关于怀孕、生育,经典的写法莫过于《生死场》,萧红在《生死场》《王阿嫂的死》等小说中用一种极有代入感的方式去正面描绘这一题材,写得血肉横飞,令人读来战战兢兢。而玉珍在《怀孕者》中并未沿用传统写法,而是放弃了身体性的观看,采取了一种保持距离的观看姿态,语调里也呈现出相应的疏离感。比起身体性的直击,这种“冷眼旁观”更利于探讨孕妇的心理状况及社会角色。“一团不确定的亲密正在生长/这让她多少有些慌张”、“想起那薄薄肚皮里/全是未知,她几乎感到严重”稳当地抓住了孕妇内心对未知的恐惧;“她像个西瓜那样平常,/甚至滑稽地走着,/伟大的西瓜/同时像地球那样在家庭的宇宙中踱步”一句,带着些冷幽默的色彩,形容孕妇在家庭里的尴尬位置,字面上滑稽,实则有深深的无奈。

三是日常性与反日常性之间的张力。乍一看,这三首诗歌都涉及到生活场景,以日常性“打底”:《灌木丛中的女孩》中写到孩童的玩乐,如爬树、跑步;《女孩已经长大》中写到女孩站在门前沉思;《怀孕者》中写到女人“驮着巨大的肚子走来走去”、“站在厨房里生气”。实际上,玉珍笔下的日常性并非底色,而是“浮色”,其目的是为了反日常性,是为了将诗歌拉到某个不及物的、形而上的高度。而不及物、形而上正是玉珍诗歌一以贯之的隐性准则,正如草树所说,“在玉珍的诗歌中,若隐若现之间,有着宇宙意识、死亡意识、神灵意识和哲学意识在场”(草树《恒久与时变————论玉珍的诗歌》)。她几乎没有一首诗真正地陷入琐碎的庸常;她一开始,就在为自己的诗歌设定一个高度,不断地攀爬它,超越它,接着继续抬高它,继续去攀爬……正因有着对高度的追求,玉珍的诗才能显示出今天我们所能见的完成度。也正因有着这种持续的动力,她的诗才能不断地顽强生长,始终处在可期待的生成过程中。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她早已将一大拨写作者远远地甩在了脑后。


2020-3-22 云南昭通

2020-2《十月》

中篇小说

敦煌 / 005  艾 伟


新女性写作专辑

重提一种新的女性写作(主诗人语)/ 035 张 莉

关于四十年来中国女性文学与性别文化的对谈/ 036  贺桂梅 张 莉

白貘夜行(中篇小说)/ 051  孙 频

寄居蟹(中篇小说)/ 076  文 珍

宥真(短篇小说)/ 097  金仁顺

她(短篇小说)/ 106   蔡 东

我只想坐下(短篇小说)/ 114  张天翼

对岸(短篇小说)/ 129  叶 弥

山河(短篇小说)/ 135  淡 豹

小瓷谈往录(非虚构)/ 148  乔 叶

灰阑记(诗歌)/ 168  翟永明

花寒(诗歌)/ 172  林 白

独角兽父亲(诗歌)/ 173  周 瓒

看那浓妆多感伤(诗歌)/ 175  戴潍娜

灌木丛中的女孩(诗歌)/ 176   玉 珍


散  文

宣礼塔上的呼唤 / 178  熊育群

布衣歌者 / 191  龙仁青

杀牛记 / 198  黛 安


中国科协  中国作协主办

科技工作者纪事

小宇宙的探秘者 / 206  陈启文


诗  歌

鹿城书店第六章/ 220  童 蔚

动物集/ 223  龚学敏

自画像及其他/ 226  周所同

时间与星空/ 228  陆 渔

从家乡,到故乡/ 230  任剑锋

洛江诗章/ 233  叶延滨 梁平 李琦 胡弦 等


艺  术

封  面 受刑的竹(绢本设色)  曾志钦

封  二 你的眼神(油画)  吴 威


封面设计  赵平宇

篇名题字   汪 政

悦-读

十月杂志

女性写作:她们说——“新女性写作专辑”作家微访谈

2020-2《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主诗人语)∣张莉:重提一种新的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她们说——“新女性写作专辑”作家微访谈

2020-2《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①∣贺桂梅、张莉:关于四十年来中国女性文学与性别文化的对谈

2020-2《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②∣贺桂梅、张莉:关于四十年来中国女性文学与性别文化的对谈

2018-6《十月》·中篇小说(选读)︱孙频:河流的十二个月

微信·专稿︱顾奕俊:李鸣玉与孙频,两个作家的“前史”——读孙频中篇小说《河流的十二个月》

2020-2《十月》·中篇小说·新女性写作专辑∣孙频:白貘夜行①

2020-2《十月》·中篇小说·新女性写作专辑∣孙频:白貘夜行②

微信·专稿∣行超:“到底什么是独立、自由”——孙频《白貘夜行》及其他

微信·专稿∣弋舟:一片承接泳姿的水面,终于席卷而来

2020-2《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诗歌∣翟永明:灰阑记

微信·专稿∣周瓒:你如何区分舞与舞者?——读翟永明近作

微信·专稿∣何同彬:“结尾将走向开放 或者戛然而止”

翟永明:女性写作答辛梧

2020-2《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诗歌∣戴潍娜:看那浓妆多感伤

微信·专稿∣彭敏:邪道走不通,大不了改走正道

微信·专稿∣张宗刚:戴潍娜诗歌的颜值与气质

2020-2《十月》·中篇小说·新女性写作专辑I文珍:寄居蟹①

2020-2《十月》·中篇小说·新女性写作专辑I文珍:寄居蟹②

微信・专稿|李云雷:《寄居蟹》与文珍的另一面

微信・专稿|季亚娅:三个女性文本和作家位置——读文珍《寄居蟹》

微信・专稿|黄平:三和大神情事

2020-2《十月》·短篇小说·新女性写作专辑∣张天翼:我只想坐下

微信·专稿∣张天翼:夜车——《我只想坐下》创作谈

微信·专稿∣罗雅琳:迎向浪漫消逝的时代:读《我只想坐下》

微信·专稿∣聂梦:最重要的时刻——从张天翼《我只想坐下》说起

2020-2《十月》·非虚构·新女性写作专辑(选读)∣乔叶:小瓷谈往录

微信·专稿∣乔叶:她为什么有意思——《小瓷谈往录》创作谈

微信·专稿∣张艳梅:如何讲述“她”的生活——我读乔叶《小瓷谈往录》

2020-2《十月》·短篇小说·新女性写作专辑∣金仁顺:宥真

微信·专稿∣李晓晨:那些日常中訇然作响的裂纹——由金仁顺小说《宥真》所想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