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相访 | 余琼 : 用奋斗的青春拓展人生的宽度

新闻宣传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022-06-10

文学院新闻宣传中心

2018全新策划  资深教师专访


如李太白一般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又似白居易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

感受老师们

高山仰止

又平易近人

亦师·亦友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相访系列访谈第二期又与大家见面啦,本期我们采访的嘉宾是文学院党委书记余琼老师,由余琼书记向我们讲述她与文学的二三事。



余琼专访


【相访】第二期






回顾与感悟


小新问

余琼书记您好,作为一个中文系人,您能和我们谈谈您在求学时的感悟吗?



说实在的,我是非常羡慕你们的,现在在学校学习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我们那时没有这么好的硬件条件,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有限,但我觉得那时候的大学本科阶段特别充实,特别快乐,特别难忘。毕业以后,就没有这样的时光了。我们那个时候学校还是中文系,同学的学习精神、钻研精神都特别强,同时,我们同学也都兴趣广泛,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都活跃着中文系同学的身影。


我们88级古文献同学特别活跃,在学校的各种社团和课外活动中我们同学都有出彩的表现。大家在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充分释放在中学阶段被压抑的个人兴趣爱好,并且在过程中也多方面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那段愉快、充实、富有激情的时光非常令人难忘。中文系给我们搭建了好的平台,老师们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对此我们同学都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感恩学校、中文系对我们的培养。




与古文献相遇


小新问

余琼书记您在刚开始学习古文献专业时有什么感受呢?



我们当时上大学的时候跟你们现在好多同学一样,对这个专业了解不多。我们那时候还没有网络,能得到的一些对专业的了解主要是来自家庭和老师。我是完全不知道这个专业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就进来了。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困难,一方面是不了解这个专业,没有准备,另一方面因为这个专业很难,古书原著本来就很难了,看不懂,注本也是一样难,也看不懂,大家都有过焦虑。而且我们专业的课比别人多,课后需要投入的时间也多,非常辛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好几位同学甚至有过动摇,考虑要不要转专业,但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最终一个也没有转。


到二年级以后情况就好转了,随着对专业了解越多,困难就越来越少,加上老师们及时给予了我们帮助和辅导,大家自己静下心来沉浸进去,就越来越能体会我们所学习的古籍博大精深,底蕴深厚。阅读古籍,我们能从中汲取古人的经验和智慧,获得精神充盈的丰富体验。整理古籍,需要严谨的学风与务实、科学的态度,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后来对工作的态度甚至是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




师恩传承


小新问

余琼书记在求学阶段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对那些老师或课程比较深刻呢?



上学期间有趣的事太多了,有学习上的,也有生活中和课外活动中的,要花时间好好梳理,总之我们上学时欢声笑语的时间多,所以毕业后不断地同学聚会,经常回忆重温那段美好时光。我们专业老师们各有特点,共性特点是学识丰富,风度儒雅,富有魅力。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特点,像外形上就不一样,像吴新江老师,调到复旦去的施谢捷老师长发飘逸,人家都会以为是学艺术的。老师们对我们同学都非常好。我们当时的班主任是吴新江老师,他带我们的时候是刚毕业,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我们是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我还记得我们最后实习考察,吴老师带队,我们去的四川成都、武汉、重庆,过程中有个同学突发急病,吴老师留在当地照顾,回来以后我们都发现吴老师瘦了很多。


吴老师平时对我们很宽容爱护,但让我们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所以同学们大学过得很精彩但不逾矩。在平时,吴老师也会在业余的时间,带我们去周边的地方去看看石刻或风景区,讲来龙去脉给我们听。我们同学有时候也会去他家聊天,有时候吴老师也会到我们宿舍来看看我们。那时候赵生群老师教我们的课最多,赵老师博闻强记,所授课的内容烂熟于心,听他娓娓道来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史记》、《汉书》、《左传》这些课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有方向东老师的《周易》课也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课内课外兴趣。何亚南老师要求非常严,他教的《论语》课我们每个人当年都会背会默写。还有不少老师,都很有特点,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每个老师上课都很认真,很敬业。同学有任何问题,都会得到第一时间的解答。老师在课余和我们的互动也很多。我想师生关系是非常单纯美好的,老师的付出同学们都会看在眼里,铭记于心。我前阵子在微信上看到王永吉老师跟吴新江老师周末带着同学们去镇江看古迹,当时就很感动,给吴老师发了信息,说:吴老师,非常感谢您,三十年前您那样对我们,现在又这样对我们的同学,一直保持到现在。大家知道现在的师生关系较三十年前有了一些变化,但我们的老师能够保持着初心,而且后来的年轻老师也能把这个好的传统继续下去,发扬光大,特别可贵。


谢谢同学们关心我。我是赵老师的硕士和博士。赵老师在学术上的权威和造诣我毋庸多说,赵老师同时也是严格要求学生和爱护学生的典范,能跟着赵老师深造,是我的运气。我在职读研、读博期间,有不少困难,工作任务重,孩子也需要花不少精力照料,而古文献又是特别需要投入时间精力的专业,遇到太辛苦又进展不顺利的时候,难免会焦虑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想法。赵老师对学生一向要求严格,但同时也非常体谅学生,为学生着想。看到我的困难后,调整了原先的指导思路,更细致地、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我,鼓励我化整为零地努力完成任务,并且一直不停地跟踪、督促我的进度,频繁地帮我审阅一段又一段的论文内容。经过几年的坚持不懈,我终于完成了论文,顺利毕业。如果没有赵老师的鼓励、督促、帮助我很难想像自己是不是能克服那么多的困难。而且我读博期间赵老师正在做《史记》的点校本,他自己一直在超负荷地工作,还要花这么多时间在我身上。


无论是在求学还是在工作期间,我看到我们学院(不仅仅是古文献专业)的不少老师都非常无私地关爱学生,对学生有着仁爱之心,特别尊敬和景仰这些老师们。教育就是一项“仁而爱人”的事业。


在和同学谈话中我了解到,现在选课的时候有的同学有一种倾向,就是要选那些要求松的、打分高的老师,那些老师的课都是秒光,很快就抢光了。最容易剩下的可能都是要求严格的老师的课。其实我觉得这是对暂时的分数得失考虑太多了,把学习的目的异化了,真没必要这么做。从长远看,老师严格要求,你得到的更多,在今后的的时间里会受用更多。




经验传授


小新问

余琼书记您学古文献有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呢?古文献专业和其他文学院专业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扩大到整个文学院的角度来讲,我们文学院的学生基本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呢?



因为古文献专业比中文的其他专业,我觉得更难,需要投入的时间更多,需要大家更定心、更静心地读书,要原原本本地读古书原著。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浮躁、人心急躁的时代,阅读碎片化,我们学古文献的同学是绝对不可以的。选择了古文献,你就是选择了辛苦和吃苦,这点必须有准备。我们要读的书比别人多,比别人的难。除了精读专业书籍,我们还需要广泛涉猎其他多领域的书。这不仅是我们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们文学院的学生应该具备好的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我们学习文学,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别人多。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涵养好道德品质,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工作了二十多年,我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其今后的人生发展中占最重要的一个比重。只有有一个好的道德品质,加上好的学业修养,一个人才能成功得持久。这就是我们讲的三观要正。三观正了以后,无论是在你的事业发展中,还是在你的家庭维系、朋友交往中,你都能立于不败之地。专业素养这块主要是学习能力,不管是哪个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都是要有的。


现在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事情。对我们文学院来讲,我们主要从事的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工作,我们的专业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听说读写”。“听”和“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说”和“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输出是展示,来源是我们的“听”和“读”。“听”对我们学中文的,不太成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这个“听”,要比我们平常的”听“更深一个层次,要求对听的内容迅速理解、记住、分析、提炼,迅速地在听清楚的同时做出系列高强度反应。“读”这一块,我们学中文的同学主要任务就是读书,读比别人多得多的书,这是专业要求,也是我们的专业福利。另外输出这块的“说”和“写”。这是我们专业能力展示,无论你在哪个工作岗位上,这两个都是非常重要的。输出和输入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会为你加分不少。我们是文学院的学生,看家本领应该就是“写”。我想我们古文献专业或中文其他专业的同学,基本功还是非常扎实的。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大家只要用心一点,把工作的业务学习好并和我们在学校打下的牢固基础结合起来,多写多练,一定都可以写出好的文章。




欣赏与期望


小新问

余琼书记您觉得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文学院的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更好地与社会相容?



我们是学文学的,我们应该从文学中汲取的是文化的修养和底蕴,学文学的人,身上应有一种独特的文学气质。实际上我觉得这种气质正好可以培养出我们平稳良好的心态。学习阶段会遇到成绩不理想之类的挫折,到了工作岗位上这样的挫折会更多。或是你自身的能力所限,或是一些外部原因,这时候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心态,去对待这些人生的困难和挫折。今后大家会越来越多地面对名利的问题,一定要有正确的应对态度。


名利是对个人积极进取、诚实工作的奖赏。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是选择了收获。在当今社会,每个人的个性和合理利益都会得到尊重,但过于强调个人得失,不但不能真正体验精神充实的幸福快乐,也难以拓展人生的宽度。刚才我们讲到文学院的同学应该有更多的家国情怀,我们应该在为社会为国家奉献中获得应有的人生回报。



小新问

展望新时代,余琼书记对文学院学生有什么期待吗?



我参加了我们同学的一些活动,比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各种演出,也和一些同学谈过心、谈过话,我觉得我们的同学都很棒。像在十佳班级的汇报展示中,其他学院的和学校一些部门的领导向我竖起大拇指,和我说我们同学很棒,我听了心里由衷地开心。


从去年到今年,我也找了一些同学个别沟通过,倾听了他们的一些想法,包括对学习、对老师、对我们管理工作的一些看法,我觉得我们同学都很棒。在新时代,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同学胸怀远大理想,能从文学作品和文学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养分,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和毅力,将奋斗的青春投身新时代的学习和实践中,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赢得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祝同学们成功!



余琼书记寄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632c6wxfr&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特别鸣谢

余琼


采访&录音稿&整理

洪娟 曹舒涵 梅铃悦 倪立华 沈雅婷 

肖颖 邹雨蕾 王柳依 糜琼


编辑 | 魏宵宵

审核 | 张鹏 曹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