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华名校寻访|成都理工大学,不只有“恐龙”

成华发布
2024-08-30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


成华发布推出“成华名校寻访”系列报道,带领大家走进我们身边的一所所名校,去感受他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蓬勃的时代发展脉搏


↓点此回顾前七期↓

成华名校寻访|“双一流”高校,电子科技大学
成华名校寻访|科创+人文,成就双林成华名校寻访|成华小学,美育的摇篮
成华名校寻访|成都英才学校:百年七中,青春英才
成华名校寻访|耕耘半世纪,49中厚积薄发
成华名校寻访|百年华西,历久弥新
成华名校寻访|百年名校,列五中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始创于1956年,2017年成为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进入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是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成都和宜宾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23亩,校舍建筑面积124.3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是读书治学的美好园地。






PART.01
从学院到大学,成理不只有“恐龙”


成都理工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成都地质勘探学院,是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三所地质院校之一,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于2001年正式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


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成都理工大学矢志报国、上下求索,风雨兼程、耕耘不辍,为社会培养了近30万名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批知名学者、专家和管理人才,其中两院院士就有7人



如今再说到成都理工大学,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二仙桥、恐龙化石、成都自然博物馆……而成都理工大学的建校发展史,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地质教育事业的探索——



1952年,借鉴苏联的教学模式,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和专业进行了全盘调整,机械制造、土木建筑、地质勘探、矿藏开采等成为专业建设的重点。这一年,毛泽东首次提出建设地质类专业学院的想法,将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进行了拆分。


在此背景下,时间来到195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以重庆大学地质系为基础,调聘西北大学、南京大学部分教师,建立成都地质勘探学院。由此,我国第三所地质院校——成都地质勘探学院诞生了。时任南京地质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的周道,从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处接过重任,负责领导成都地质勘探学院选址于成都十里店建校,并于当年开始招生运行。


▲成都地质勘探学院旧貌


1958年,成都地质勘探学院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这一校名沿用了30余年,其影响之深以至于今天仍有许多成都人习惯性称成都理工大学为“地院”或“地质学院”。


1960年,学院从建校初期的本科院校迅速发展成为拥有研究生点位的高等院校,开启了四川高层次的地质教育;1981年,学院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4年,学院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成都理工大学老照片


1993年,成都地质学院迎来了一次里程碑式的更名——校名变更为成都理工学院,学校由此从单一的地质院校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理工院校,是学院教育和科研方向的重新定位。




2000年,成都理工学院划转地方,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次年,经教育部批准,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与成都理工学院合并,正式组建为如今的成都理工大学,并开启了又一飞跃发展的崭新篇章——



2017年成为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进入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68年来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人才,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项1087次,博士教师占比居四川省属高校第一,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上榜数位列四川省属高校第一……




从学院到大学,在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体制双重改革的推动下,如今的成都理工大学,正大步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PART.02

优质的学者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328人,其中教授(级)572人,副教授(级)818人,具有博士学位1365人,博士教师占比居四川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获国家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241人次,获省部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601人次。


近五年,学校先后引进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珠峰人才 600 余名。学校教师先后在Science、Nature发表突破性科研成果,形成了相关领域前沿研究的引领态势。






PART.03
雄厚的学科实力



学校现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个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现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截至2024年6月通过工程认证专业数47个次,在四川省属高校中排列第一。


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项1087次,其中有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中国专利奖。







PART.04
领先的科研平台



学校现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省部级科技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坚实保障,学校科研水平逐年突出,为莘莘学子提供更优选择和更高的平台。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PART.05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对外开放布局,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18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获批实施英国牛顿基金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英合作项目等。


学校成功主办国际工程地质大会(IAEG),是最早参与“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单位之一,牵头成立“国际大型滑坡研究协会”“多灾害智慧减灾全球联盟”等国际组织,连续8年主办国际大滑坡协会国际博士课程。


▲多灾害智慧减灾全球联盟SIMR


此外,学校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地学成理行动计划”,参与“东盟地学学院”建设,加入“中巴经济走廊高校联盟”,与土耳其、厄瓜多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名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硕博士生。


现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合作开设工商管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4个本科专业。





PART.06
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积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坚持“稳运行 优结构 厚基础 重实践 强创新 提质量”的指导方针,通过人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学校实施“两制三化四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全面推进导师制。推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双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双导师在教学过程及日常生活中的引导与指导作用,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二是深入实施项目制。要求教师与企业联合,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建项目式课程,将科研课题、产业技术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实施学生组队式项目实践。


三是以“三化”(精英化、小班化、个性化)培养“四型”人才。依托一流学科专业开设创新班,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开设特色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针对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开设实验班,培养国家紧缺应用型人才;依托国家级/省级校企联合实习基地开办联培班,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以“全面建设优势特色更加显著的高水平大学”为办学定位;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及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以“通专结合、三提一塑”为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五位一体”(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个性化教育)的课程模块支撑“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一专一金课”思路开展了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四新”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持续5年推动了604门课程建设和改革,在中国大学慕课等主流平台上线276门优质线上课程,获批国家、省级一流课程12门和97门。


学校现有23项国家级一流专业、25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项国家级特色专业,此外,1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5个专业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个专业入选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还拥有地质与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核辐射与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PART.07
蓬勃的创新创业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培育立项4795项,其中国家级593项,省级933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400余篇,申请专利软著310项


学校组织动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奖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申报立项四川省教改项目71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立项数全省高校第二。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业项目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国赛金奖、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等奖项。



先后获评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2018)、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2022)、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2022)。





PART.08
良好的育人环境



【图书馆】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56年,由成都校区图书馆、宜宾校区图书馆和峨眉实习基地图书室组成。


其中,成都校区图书馆包括东区图书馆和水上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约8000个;宜宾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阅览座位约3000个,图书馆全年开馆超过350天,年到馆300余万人次。


▲东区图书馆


▲水上图书馆


▲宜宾校区图书馆


截至2024年3月,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约311万册,订购纸质现刊约500种,订购SCIE、Elsevier、CNKI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95个,其中电子图书约265万册、电子期刊约140万册,实现了实体馆藏和数字化馆藏并重发展。


【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建设并打造,前身为始建于1960年秋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博物馆于2019年2月开工建设,2022年11月23日开馆试运行。截至目前,累计接待观众已逾300万人次。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藏世界知名“合川马门溪龙”化石等6万余件标本,先后荣获全国及省市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科普教育基地、省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地学文化社科普及基地等称号,是西南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






校训

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记者/胡园春

部分内容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官网、官微

图片/赵霞

编辑/蒙婷

责编/姚瑶

主编/张媛

总编/刘蓄瑞


中共成华区委宣传部主管成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成华发布


往事老成都的记忆,新华公园的门票你还留着吗?
生态

骑车🚴、跑步🏃、遛娃👪、观鸟🐦……

纳凉
城东最大,纳凉、“充电”、吃饭一站式解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成华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