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消失的古城 | 成都与我

甲骨文 2020-01-09

甲骨文ioracode

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刘易斯·芒福德(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



  成都与我


历史学者王笛是成都人,直到赴美深造前都在成都生活。去去美国之前,他并没有专门做过关于成都的研究,但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博士时受到了启发。那时候,美国已经有很多关于中国城市的研究,但大多数都在讨论北京和上海,关于成都的研究很少,因此王笛就选择了自己的家乡成都作为研究主题。

2003年,王笛写作《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一书,从学术的角度来写晚清到民国初期,从公共空间的角度来看成都文化的变迁。在这本学术专著中,王笛只讨论历史,讨论抽象的概念,讲公共空间,讲大众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冲突,讲国家对人的控制,等等。

在新书《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中,王笛更注重把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大众真正关心的话题。


“我在一篇文章当中专门讲了邻里关系,以前大家住在街的两边,铺面房里,你要和你的邻居相互接触是非常容易的,同样在大院里也是一样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小街小巷被拆除,大家搬进了高楼里面,高楼里面的邻里关系被新的居住模式所改变了,这点大家可能都有体会——你住进了单元楼,你不会和邻居发生很多的交集,哪怕是隔壁,哪怕住一层楼,哪怕是楼上楼下,上电梯大家经常看得到,但是没有过去的邻里关系。当我看到过去成都是那样的一种状况,而现在是这样一种状况,我们日常生活模式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习惯在改变,我们的文化也在改变。


虽然地图上成都满城的城墙已经被拆了,但是蜈蚣虫形的街道布局还没有变



  成都的包容性


在王笛看来,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到成都来务工的农民工或是初来成都读大学的学生,他们对成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和看法。但是,一个城市怎样能够包容不同背景、不同地方来的人,这是考验城市文化包容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觉得成都的包容性是非常好的,真的是非常好的,这和成都原来的传统一样。

“成都,在晚清、民国时期,茶馆里面可以是穿长衫的知识分子、教书的,也可以是短衣体力劳动者,坐在同一个桌子边上喝茶,大家摆龙门阵。抗战的时候,由于内迁,很多人逃难,到了重庆、成都,特别是到了成都以后,简直是不得了,怎么各种人都在熙熙攘攘的、条件很简陋的茶馆里面生存?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这就是包容性,包容性最重要的是对一般人、对生活在底层人的包容性。不能说城市实现发展,他们做出贡献,现在就该驱赶他们走了,城市不应该是这样的。成都包容性就做得非常好。城市要多元化,文化要有多元化,才有包容,千篇一律就成了冷冰冰的城市,没有人性化的城市。

“成都非常有人情味!


1914年,成都郊区龙泉驿的茶馆


1941年《华西晚报》描绘的街边小吃系列:

卖抄手和小面的摊子



  成都的过去和现在


王笛家位于成都大慈寺附近,就是现在特别繁华的太古里。在太古里改造之前,这片区域里都是老平房,并不是很适合居住,因为实在是太老旧了。那时候的成都,⼤部分地区都是这样的平房,也有许多晚清和民国时期留下来的老房子。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成都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王笛每次回家,他的父母都会告诉他哪里修了新的东西,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新鲜事物非常重要。王笛家就住在大慈寺的对门,对门就是太古里,他的父母亲眼见证成都的新面貌,心情自然十分兴奋。但从事历史研究的王笛更加在意过去的事物。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希望看到的城市是能够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不仅仅是在现代化、商业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城市的设施、外观要更快地发展,一方面我们也要让它的传统、它的文化、它的生活方式能够完善地保存下来。当然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也是必须要做的。我们不能说现代化、商业化以后就把传统统统丢掉了,原来的格局完全不要了。

在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到成都,他们在游记中都写到成都,一个日本人就写到‘成都特别像京都’,那种氛围,那种样子。我去到京都以后觉得他的描述特别恰当,就是我小时候成都的那种格局,街的布局真是像极了,但是像京都的这些东西,现在我们基本上是看不到了。”


大慈寺,王笛摄于2017年秋



  消失的古城与我们


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但城市文化的保护、城市景观的保护、古建筑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还非常欠缺。王笛认为,为避免古城继续消失,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贡献一份力量。普通市民通过阅读、交流、旅行来了解一座城市。民间的专业人士,如设计师、策划师等也可通过与政府合作,在城市改造和修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笛的朋友王亥就帮助政府保留下来了离太古里不远的崇德里。王亥目前还在准备一个更大的项目——把耿家巷也保留下来。日后,政府将会对耿家巷进行整修,并把其打造成一个综合的文旅项目,同时还会专门设置公共空间来展示耿家巷社区的历史。


“作为一个学者,我通过书写历史的办法,还原历史,还原历史的记忆。历史过去了,但是在各种不同的形态下留存下来了,可以是绘画,可以是照片,可以是崇德里,可以是《消失的古城》这类书。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拍电影的通过影视作品来表现,写小说的有文学作品,比如巴金,比如李劼人,来展示过去。不需要一个宏大的、每个人都影响的历史,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到一点一滴,大家汇聚起来就会影响历史。因为我重点研究的就是民众的历史,我们不要小看民众的历史,也不要小看自己所能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我们就会改变历史。


1909年,成都东大街


本文基于“腾讯大家:成都与我——王笛新书《消失的古城》发布会”现场访谈及《The New York TImes Travel Magazine 新视线》杂志对王笛的采访所作。




推荐阅读



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

王笛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 2019年3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