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实务|浅谈“互联网+”时代科技类图书新编辑的培养

2016-11-11 方子奇 徐秀澎等 科技与出版
摘  要

文章以石油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分社的编辑培养经验为基础,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科技类图书新编辑的入职特点,同时结合当前新编辑较多的情况,针对全编辑和执行编辑的不同定位,阐述了“师带徒+学习型团队建设”的培养思路,介绍了实践经验及培养效果。


关键词

互联网+;执行编辑;全编辑;学习型团队


科技图书是以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为内容的出版物,反映多学科、高层次的科研成果,涉及诸多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领域。因此,科技图书编辑应该具备较为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对科技图书的内容有较为全面 的把握。由于科技图书的专业性很强,科技类出版社一般招聘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编辑从事编辑工作[1]。同时,随着大众出版时代的到来,各出版社的图书出版量激增,由此需要更多人员进入出版行业,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以石油工业出版社为例,近几年每年的入职员工都达到两位数,这与前些年入职员工的人数有了大幅的增长。


众所周知,编辑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对出版行业知之甚少的理工科新编辑而言,必须接受系统的培训才能够胜任编辑工作。但是,随着出版社的新陈代谢和改革,一些部门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编辑较多,而老编辑较少的局面。因此,“一带一”的传统师徒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入职员工自身也明显带有互联网时代的印记。



1“互联网+”时代科技类图书新入职编辑的特点


(1)学历高,一般为硕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就业竞争的加剧,不少科技类出版社编辑职位的招聘门槛已经由本科上升到硕士,入职的人员中甚至有博士。以石油工业出版社为例,近些年入职的新编辑几乎均为硕士,还有一些海归人员。


(2)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近几年入职的新编辑多为“85后”和“90后”,他们很少有兄弟姐妹,合作意识较差,抗挫折能力不强,交流依赖网络。


(3)互联网思维活跃。年轻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特别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各种手机应用层出不穷,在老编辑还没有弄清楚情况的时候,他们已经运用自如了。


(4)对出版专业的认知几乎为零,但有较高的职业期望。以石油工业出版社为例,招聘的新编辑大都是石油相关专业的工科硕士生,对于出版,他们大都没有接触过,出于对图书的喜爱和对文化产业的偏爱,都期望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


2  新编辑的培养定位


要将这些新入职的编辑培养成为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编辑,需要根据各个新编辑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拟定不同的培养方向。根据石油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分社(以下简称“高教分社”或“分社”)10 多年的编辑培养经验,将新编辑定位于两大类—执行编辑和全编辑。


2.1执行编辑


执行编辑是指能够根据部门整体策划的选题思路和既定合作方案,完成一本书的所有出版流程的编辑。这类编辑人员可能因为性格等原因,不擅于社交,策划能力偏弱,但其在稿件的编辑加工、项目的整体运行和时间把控上能力出众,能按照策划编辑的预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图书的出版。例如,分社规划的一些大型丛(套)书、常规出版的教材,它们的合作方案和运作套路相对固定,执行编辑能够按照部门的意志完成相关出版工作。


当然,还有一些编辑的社交沟通能力很强,但由于专业背景、性格等原因,文案编辑功底相对薄弱。那么,他们可以多承担策划组稿、调研走访、组织会议等方面的工作。总之,执行编辑是指在出版的全流程中,能够胜任其中一部分工作的编辑。


2.2 全编辑


全编辑是指各方面都能把控的编辑。无论是策划组稿,还是项目管理,无论是编辑加工,还是调研走访,都能一人担当。全编辑即所说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这种编辑的人选要在编辑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发现,并予以一定的锻炼机会。当然,全编辑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有些执行编辑随着资历和经验的增加,也会逐步成长为全编辑。


3  高教分社新编辑培养思路


2015 年1 月,石油工业出版社进行了机构调整和薪酬改革。调整后的高教分社编辑力量极为单薄—部门9 人中,只有分社社长1 人为高级职称,其余人员中有4 名文案编辑,2 名新入职员工。为了充分激发分社每名员工的斗志,打造一支过硬的业务团队,分社推出了一系列培养思路。


3.1 提出分社出版理念


为了给年轻人树立理想和目标,分社提出要做有思想的出版,并为此制定了十字团队建设方针—“团结、纪律、共享、专一、专业”


“团结”和“纪律”是团队建设的两个根本,只有做到这两点,分社才有战斗力;


“共享”是指部门同事之间的业务分享交流要常态化,以期共同进步,尽快成长,这也是打造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抓手;


“专一”是指业务范围和主攻方向的专一,分社出版范围专一于石油石化相关专业教材的出版;


“专业”是针对分社各编辑的业务水平,既要体现石油专业特色,也要展示出版专业精神。


3.2“师带徒+学习型团队建设”培养模式


鉴于部门年轻编辑偏多,成熟编辑不足;文案编辑偏多,策划编辑不足的特点,分社社长在提出“执行编辑”和“全编辑”概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出了“师带徒+学习型团队建设”的培养模式,给每位编辑一个成长的空间,激励分社全体编辑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师带徒+学习型团队建设”培养模式有以下两个要点。


3.2.1 给每个编辑成长和上升的空间

无论文案编辑还是新入职编辑,分社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发展机会。这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家都是“新编辑”。同时,分社会根据各编辑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意愿,量身定制每个编辑的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让年轻的编辑们有目标、有压力,有期望、也有动力。


以两位新入职的编辑为例,他们大学所学专业一个是石油化工,一个是石油地质。石油化工专业的新编辑,性格比较外向,善于与人沟通,分社就将化工方面稿件和需要联系的线索都交由他来负责,同时安排他更多地参与会议组织、走访调研等工作。石油地质专业的新编辑是位女生,性格比较内向,但专注单一,文案编辑这方面上手比较快,分社就将石油地质类的稿件都交由其负责编辑,同时负责这些稿件的项目管理和运行。这样,每位新编辑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而获得成长,分社也能因此而协调发展。


3.2.2 给每个编辑当学生和当老师的机会

新入职的编辑,依然按照传统模式,根据专业的不同,安排两位老师—分社社长和社长助理。毕竟他们对于出版还一窍不通,需要老师给他们答疑解惑。但是,由于分社年轻编辑占大多数,仅靠领导来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打造学习型团队,大家互为老师,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此,分社安排了一系列定期和不定期的业务交流,并形成惯例,大家分享工作中的各种心得体会、成功失败。分享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编辑出版实务。主要包括文案编辑加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出版项目运作的心得体会两个方面,这是编辑的根本,需要长期打磨。


(2)调研走访信息。每次分社有编辑到学校去调研,一般来说都会获得大量信息,一两人是很难将其全部吃透并反馈,与大家分享这些原始信息,能共同协商作出判断,有时还能碰撞出不少好的选题线索。


(3)组织会议心得。分专业召开规划教材研讨会进行集体策划是分社多年形成的成熟运作模式,让年轻的编辑参与组织会议,会后分享与会议代表的交流心得,能快速提高编辑与各校老师的交流能力,进而获得一批忠实的作者。


(4)时尚科技资讯。作为科技类图书编辑,了解时尚科技信息是必修课。引力波、石墨烯、量子卫星、网络课程、富媒体等都会出现在交流分享会上。



4 实践经验及总结


自2015 年1 月石油工业出版社机构调整以来,高教分社经过一年半的发展,团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员工积极性空前高涨。截至2016 年9 月1 日,已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的80%,同时各项重点工作也已基本完成。2016 年5 月,高教分社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授予“2015 年度直属机关青年文明号”。


这些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是以高教分社推出的一系列培养方案和理念为支撑,这些培养方案和理念使一大批年轻编辑迅速成为部门的骨干力量,也许他们还称不上全编辑,但是他们的执行力非常强,在他们各自的岗位上能够顶得上去,能够出色地完成分社的预定出版计划。当然,对于“师带徒+学习型团队建设”培养模式,分社也在不断地完善。


(1)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业务分享交流由线下搬到线上,分社的微信群、QQ群中经常就各种编辑实务展开讨论,就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进行分享。


(2)鼓励对数字出版有兴趣的年轻编辑考取数字编辑资格证书,同时提供机会参与石油工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工作。


(3)允许年轻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成本由分社承担,因为撞倒的都是金疙瘩,都是宝贵的经验。


人才的培养决定了出版社的竞争力。在“互联网+出版”的时代,只有根据新入职编辑的特点,在吸收传统新编辑培养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推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培养模式,才能为出版社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编辑人才,从而为出版社的永续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范春青,李长惠. 科技类图书新编辑的培养模式浅析[J]. 科技与出版,2012,(1):80-82.

作者简介

方子奇   徐秀澎   魏杰

石油工业出版社,100011,北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