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稿|基于中国SCI论文分析的科技期刊发展思考

2016-10-29 曾建勋 苏静 等 科技与出版
摘 要  

科技期刊是展示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以中国SCI 论文和JCR为数据源,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中国科技期刊评价标准体系、加强国家级开放获取政策研究、推进示范性平台建设、扶持我国优秀办刊机构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科研评价;刊群建设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是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科学传承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信息资源。据初步统计,2015 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 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2 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1]。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不仅推动了科研产出的持续增长,也带动了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目前,我国出版科技期刊约5 000 种,其中英文版科技期刊近200 种,虽是科技期刊出版大国,但不是科技期刊出版强国。尤其以国外核心期刊收录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激励和奖励机制的普遍应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国学者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成为国内科技期刊质量得不到提升的原因之一。为此,本文通过对2015 年中国学者的SCI论文进行统计①,结合2006—2015 版期刊评价工具《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就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科技期刊评价、开放获取、政策研究等方面提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方向


1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概况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2010—2014年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数量由4 936 种增长至4 974种[2]。虽然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数量较大,但期刊质量不高,特别是国际化程度不高。近年来,为了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科技期刊,我国多个部门和团体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提升科技期刊核心竞争能力的支持政策。例如,1999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2006 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教育部科技司联合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设立“中国高校精品• 优秀• 特色科技期刊奖”评选工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设立“十二五”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百强科技期刊和国家期刊奖等。此外,2013 年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委共同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该计划是以3 年为支持周期,并为各入选期刊制定项目结题时的影响因子目标和总被引频次目标,是国内迄今为止对英文版科技期刊资助力度最大、目标国际化程度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专项支持项目[3]。与此同时,2006—2015 年,我国进入SCI 期刊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2015 年中国SCI 期刊量为172 种(不含港澳台地区),尽管国际占比仅为1.96%,但已是2006 年的2.35 倍,这说明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显示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 基于中国SCI论文分析的科技期刊现存问


2.1 论文数量增长快,科技期刊发展滞后于科研发展

近年来,中国学者的SCI 发文数不断增长,2015 年中国共发表SCI 论文284 843 篇(包含非第一作者论文),连续8 年处于全球第2 位,并逐年缩小与美国的发文数差距,相较于2006 年78 593 篇论文,整体增长3.62 倍,全球占比达14.62%(见图2)。而同期,我国进入SCI 的科技期刊数量从73种增长至172 种,全球占比仅为1.96%,远低于美国(2 903 种)、英国(1 810 种)、荷兰(690 种)、德国(587 种)、日本(233 种)、瑞士(206 种)等国家。由此可见,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与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实力和科技创新进展极不相符。


具体来看,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办刊模式。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选择与国外知名出版商合作办刊的势头较为明显。2006—2015 年,中国SCI 期刊与国外出版社的合办数量由28 种增长至76 种,其中,2015 年中国SCI 期刊合作办刊机构数量最多的是SPRINGER和ELSEVIER(见表1)。但同时,国内的优质科技期刊布局则较为分散,仍以单刊模式为主,期刊运营缺乏有效沟通交流,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从中国SCI 期刊的出版机构来看,出版2 种期刊以上的机构仅有科学出版社(30 种)、高等教育出版社(8 种)、清华大学出版社(6 种)、中国物理学会(3种)、浙江大学(3 种)、中国化学会(2 种)和浙江大学医学院(2 种)。相较之下,我国科技期刊在着力以国际合作办刊模式提升信息传播能力和科技影响力的同时,也应关注科技期刊集群化办刊模式的运营价值。


二是语言因素。英语是当今世界上科技传播和交流的首选语言,以2015 年JCR统计结果来看,86.8%的SCI 收录期刊均为英文版。受语种限制,2006—2015 年中国进入SCI 的中文版、英文版期刊比例约为1∶4,而现有的中文版SCI 期刊收录年份主要集中于1997 年至2004 年。同时,其他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也存在如此现象,如2015 年日本进入SCI 的英文版期刊为215 种,日文版期刊为17种;韩国进入SCI 的英文版期刊为97 种,韩文版期刊为7 种。但也应注意到,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要整体优于中文版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如2015 年处于Q1 分区(23 种,占比13.1%)和Q2分区(45 种,占比25.6%)的英文版SCI 期刊比例高于中文版(Q1 分区:2 种,占比7.4%;Q2 分区:5 种,占比18.6%),原因之一即英文版科技期刊在国际信息传播与利用方面具有语言优势。因此,如何大力支持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认可度是需要考虑的课题之一。


2.2 优秀稿件外流严重,无法支撑本土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

2015 年,中国发表SCI 论文284 843 篇,共涉及7 171 种期刊,仅有23 015 篇发表在中国大陆期刊上,占全年发文量的8.08%。此外,2006—2015年中国共发表13 529 篇ESI 高被引论文,其中的97.01%(13 363 篇)发表在1 251 种境外期刊。同时,将出版机构按2015 年中国论文出版数量排序,前20 家出版机构共出版188 933 篇论文,占比当年发文的66.33%,中国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物理学会虽然也位列其中,但主体均为国外出版机构(见表2)。由此可见,大量高水平科研论文首发于国外科技期刊和出版机构,这对我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支撑不足。因此,如何争取优质稿源刊发于本土期刊不仅需要科技期刊本身探索实践路径,也需要科技期刊管理部门、科研评价机构重新审视管理机制和评价导向。


2.3 中国已成为世界OA 论文产出第一大国,本土科技期刊开放获取亟待发展

2015 年,中国作者在SCI 的OA期刊中发表44 217 篇论文,OA论文发文数量跃升世界第1位,但约有80%的中国OA论文(35 225 篇)发表在128 种国外期刊上。其中,《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MEDICINE》发表中国OA论文2 619 篇,占该刊全年发文量的89.6%。此外,根据128 种国外开放获取期刊的论文处理费的调查显示,63 种期刊的论文处理费为1—1.5 万元人民币,41 种期刊的论文处理费为0.5—1 万元人民币,14 种期刊的论文处理费为0.5 万元人民币以下,7 种期刊的论文处理费为1.5—2 万元人民币,3 种期刊的论文处理费为2 万元人民币以上。据此,2015 年128 种期刊收缴中国论文处理费3.9 亿元人民币,平均每篇中国论文缴纳论文处理费约1.1 万元人民币,可估算2015 年中国向SCI 的OA期刊缴纳论文处理费约为4.86 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在全球开放获取趋势下,多国OA期刊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中国OA期刊数量也表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但是,以国际对比来看,2015 年中国进入SCI 的OA期刊仅有17 种(不含港澳台),占当年SCI 收录OA期刊(1 069 种)的1.6%,远低于英国(195 种)、美国(152 种)、日本(52 种)、印度(45 种)、德国(43 种)等国家(见图3)。因此,我国在推动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推进开放获取政策、吸引本土高质量开放获取论文等方面仍需不断努力。


3思考与建议


3.1 完善中国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合理引导科技人员的发表行为

近年来,我国一些科研机构在职称和考核评审中针对SCI 期刊论文制订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如某些高校规定,教授职务聘任条件的最低要求是发表3 篇SCI 收录论文、按JCR分区对SCI 论文给予0.8—1.6 万元的奖金、对《Nature》《Science》《Cell》论文的研究团队奖励5—30 万元等。由于我国学术期刊在整体上尚未形成国际竞争力,在利益驱动下,我国科研人员会选择将科研成果首发权、一段时限内的著作权无偿或花钱交给国外期刊,甚至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多数是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方式而受到世界关注[4],国家科技信息资源战略安全受到威胁。尤为注意的是,SCI期刊质量也极不平衡,例如,2015 年位于综合学科Q1 区的《Nature》《Science》和OA期刊《PLOSONE》的篇均被引频次分别为34.33、27.07、6.79,高被引论文数量分别为39、16、8,这说明《PLOS ONE》的论文关注度明显低于《Nature》《Science》。与此同时,我国有一些优秀科技期刊虽尚未进入SCI,但质量也能与SCI 期刊质量匹敌,如按SCI 中的他引影响因子计算,《Genomics,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可等同于JCR期刊分区中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的Q1 区,《Frontiers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可等同于工程学领域的Q2 区,《Rice Science》可等同于农业科学领域的Q2 区。因此,我国应优化科技期刊评价导向,给予优秀国内科技期刊等同于SCI 期刊的地位,吸引中国优秀科研成果首发到本土科技期刊,增强学术自信,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5]


3.2 加强国家层面开放获取政策研究和示范性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开放共享

迄今,我国虽是OA论文产出大国,但开放资源分散于期刊自建平台和DOAJ、COA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收录平台,国内科技期刊是否为开放获取的认定标准并不统一,尤其是自身开放获取政策乏力,除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外,国家层面尚未制订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政策。近年来,许多国家颁布了政府资助科研成果必须向社会开放的相关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各自国家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6],我国也需顺应开放获取潮流,制订国家财政资助科技项目产出论文的开放获取政策。例如,明确要求国家资助项目(如国家科技计划、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等)产生的学术论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实行开放共享;重点支持我国优势领域的优秀科技期刊实行开放出版,重点资助精品科技论文的开放获取。同时,建设国家级科技期刊开放获取与海外推介平台势在必行,通过平台对内实现高水平科技期刊全文上网,加快科技期刊精品资源的知识整合、在线集成与网络传播;对外重点传播我国具有优势学科的英文版科技期刊,提高国际显示度和索引率。此外,也要关注中文版科研成果的推介,如日本的学术期刊国际发布平台J-STAGE 在向国际推广日本英文期刊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日文文献推广,逐年提升日文期刊或日文英文混合期刊在J-STAGE 所占比例,特别是兼顾国际性和本土化的日文英文混合期刊所占比例增长明显[7]。还需探索中国科技期刊与精品论文开放出版平台的公共服务机制,推动政府项目科研成果的开放展示。


3.3 扶持我国优秀办刊机构,营造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环境

刊群化建设是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形成合力、强化规模效应、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8],如国外的NATURE 系列刊、CELL 系列刊等。斯普林格和爱思唯尔作为全球前两大学术出版商,也正是得益于其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实现集约化发展,典型案例如2015 年斯普林格和自然出版集团的合并。近年来,我国虽然出现了如中国激光杂志社系列期刊、中国科学系列期刊、高等教育出版社系列期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清华大学出版社系列期刊等刊群化发展案例[9],但总体上,我国科技期刊仍呈现出办刊主体分散、办刊模式单一的发展状况,这导致集约化出版能力不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据此,我国应从政策保障、资金资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大力扶持我国优秀办刊机构、提升科技期刊资源的整合效益,营造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的创新环境。首先,鼓励科技期刊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组建具有较强实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给予有实力的出版机构更多优惠政策,如放宽科技期刊刊号限制,给予精品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创办新刊的优先权限;其次,完善科技期刊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支持优秀出版集团与国际知名期刊/ 出版社合作办刊,在投稿、同行评审、发行等环节与国际接轨,并选拔高水平编辑人员出国进修,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期刊同行的合作与业务交流学习,支持我国精品科技期刊主办或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最后,给予中英文版科技期刊不同扶持政策,增加英文版期刊数量,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部分优秀期刊引进高端英文编辑和国际编委,支持我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


脚注

① 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下载时间2016 年4月4日。

② 数据统计来源于2015JCR

(https://jcr.incites.thomsonreuters.com/JCRJournalHomeAction.action)

③一种期刊可能同时隶属于多个分区,统计中未单独去重。

④ 按照汤森•路透的统计标准,进入DOAJ 的期刊即视为OA期刊。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科技创新加力提速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状况[EB/OL].(2016-03-09)[2016-09-08]. http://www.stats.

gov.cn/tjsj/sjjd/201603/t20160309_1328568.html.

[2]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2014 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 2016-07-22)[2016-09-08].http://www.gapp.gov.cn/govpublic/80/965.shtml.

[3] 丁佐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因素分析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05-311.

[4]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1)[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 新华网.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EB/OL].(2016-05-31)[2016-09-0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6] 王星,苏静,杨代庆. 国外开放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情况分析及启示[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4(11):8-13.

[7] 任锦. 日本J-STAGE 期刊平台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3(11):98-102.

[8] 赵艳. 国外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动力机制调查与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5(3):16-21.

[9] 颜帅,付国乐,张昕.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中国科技期刊“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科技与出版,2016(1):27-38.


作者简介

曾建勋1 苏 静2 杨代庆1 李旭林1 丁遒劲1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00038,北京;

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430072,武汉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海量数字资源的科研关系网络构建研究”(项目编号:71273251)。

如何关注

请点击文章标题下“科技与出版”蓝色字体或者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如何投稿

投稿请登录《科技与出版》投稿平台http://www.kjycb.com/CN/model/index.shtml.

订阅及合作

订阅杂志请致电010-62770175转3411;与杂志联络合作请致电010-62770175转3411-3413/3419/34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