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实务|大型科技古籍的选题设计与出版实践——以《中国水利史典》为例

2016-10-26 陈东明 马爱梅 科技与出版
摘 要  

文章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中国水利史典》为例,深入论述了该项目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选题特色和编纂出版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大型科技古籍的出版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  

国家项目;选题论证;古籍整理;出版实践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我国珍贵的水文化遗产,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整理历史上的水利文献,编纂出版了大型丛书《中国水利史典》。该选题先后入选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十一五”“十三五”国家重大工程出版项目。2009 年12 月,《中国水利史典》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设立后首批资助项目,资助金额450 万元。2016 年,《中国水利史典》二期工程入选2016 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金额820 万元。


1 全面摸清文献资源,

研究确定编纂结构


《中国水利史典》所涉及古籍种类丰富,朝代众多,因此对我国古代水利典籍的摸底工作至关重要。为此,选题立项之初,首先成立了编委会办公室,并聘请了水利史方面的研究专家成立专家组,历时2 年到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图书馆等藏书机构进行文献摸底和版本调研。编委会办公室经过与图书馆及学术界等专业人员的多次研究、探讨和座谈,确定了《中国水利史典》备选书目500 余种。为全面反映历史上的经典水利文献,办公室结合文献的现实分布状况,将《中国水利史典》的文献收录内容确定为自大禹治水至1949 年的重要水利史料,以江河流域为脉络,设置了《综合卷》《长江卷》《黄河卷》《淮河卷》《海河卷》《珠江卷》《松辽卷》《太湖及东南卷》《运河卷》《西部卷》10 卷,编纂规模为50 个分册、5 000 万字。通过梳理整编不同历史时期记录江河湖泊自然演变、水旱灾害的文献、文书、奏疏、章程及修堤筑坝责任人之间的来往函件等,精选水文、地理、河工器物、词源、学术论著、年表、水系图谱等珍贵文献,将散见于各朝典籍中与水利相关的大量专著、章程、图考、笔记、谕旨、奏疏、纪闻、方志等文献汇编、整理、点校,客观反映出真实历史的各种技术发展、工程变化、水文水情、河道变迁、灾旱详情,再现兴修堵筑工程过程中的各种争议和困顿,全面反映当时的朝野状况、水系实情和水利工程全貌。因规模浩大,整个编纂工作分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先后实施,其中一期工程编纂规模20 册、2 000 万字,二期工程30 册、3 000 万字。一期工程于2010 年启动,2015 年底全部完成。二期工程于2014 年启动,将于2019 年完成。

2 深入研究文献特点,

规划设计选题定位


作为我国首次大规模系统整理出版经典水利典籍,《中国水利史典》规划设计选题的定位与特色是项目后期运作和实施的关键。为深入体现本项目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及数据资源价值,经专家及编纂研讨会的多次讨论,决定在编写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定位与特色。

2.1突出史料价值

收录的水利文献要以历朝历代官修典籍、名人名家以及河道官员的专修之作为主体。因为这类文献能够体现当时国家兴修水利史料记载的最高水准,具备较高的权威性和学术性,是目前科技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材料。如《钦定户部漕运全书》是清政府制定的全面记载漕运制度的官修文献。此书规模庞大,多涉及漕粮额征、督运职掌、选补官丁、漕运河道、随漕款项、京通粮储等一系列重要事项,文献价值极高,是研究清代经济、政治制度和漕运历史的珍贵史料。


2.2重视学术价值

侧重收录对当前治水兴水、防灾减灾和相关学科研究有极大学术价值的经典文献。《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再续行水金鉴》是一部记录时序超过2 000 年的综合性、系统性的资料汇编,涉及中国大江大河水系变迁、工程建设与管理历程,征引文献近400 种,学术价值不可估量。详述河工算例及做法的《河务初模》,首次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实测绘成的《三省黄河图》等一大批重要技术文献,对于研究今天的治河问题及了解江河变迁规律和制定防洪规划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水利、历史、地理、经济、环境等行业或专业从事规划、计划、环评、防务等工作必备的档案资料和大数据资源智库。


2.3 体现传承价值

收录整理几近失传的珍稀文献。如有关京杭运河山东段的水利专著《山东运河备览》,首载《山东运河全图》等图,其中的沿革表和职官表以年表形式分别记述元朝至元十六年至清朝乾隆四十年(公元1279—1775 年)运河的工程沿革和主管官员姓名及其任职年份,这在有关山东运河的多种水利专著里未有先例;几近绝版的《中国河工辞源》是研究中国水利史和了解河工水利名词源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系统总结潘季驯长期治河实践经验的《河防一览》,被视为16 世纪中国河工水平、水利科学技术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2.4析出实录文献

从大量散见于各种专著、章程、图考、笔记、谕旨、奏疏、纪闻、方志、诗词、报告汇编、资料汇编等文献中选录整理涉及兴修水利的实录、水利工程的概述、治理水患的经验、历代河官的事迹、水灾水文的数据等内容,如元代重要的水利文献《长安志图• 泾渠图志》、明代庞尚鸿所著的重要治黄文献《治水或问》、明代陈善所著的重要海塘文献《南湖水利图考》及乔拱璧所著的《续修海塘录》、清代靳辅所著的重要治黄文献《治河奏绩书》等。


2.5关注现实价值

注意整理具有指导现代水利建设现实意义的历史数据和资料,特别是有关河渠水利的地方文献,里面记录江河湖海的自然状况、反映河渠水利的修造过程、阐述治水防灾的方略,不乏精品,有重要借鉴意义,可为开展现代水利科学研究提供深厚的文献基础。如《天津海河工程局问题》对于研究清末民国初年的海河水利情况以及西方水利技术引进中国初期的水利大环境等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顺直河道治本计划报告书》是近代海河的第一部流域规划,等等。


2.6 旁及交叉学科的独特素材

由于收录整理的文献历史时序长,体裁及内容丰富,在文献整理过程中必然会延及其他学科,为更好地体现本项目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在旁及交叉学科时,要重视其中独特素材的选录整理。如详细收录了水利工程专业术语的《中国河工辞源》,是研究中国水利史和了解河工水利名词源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太湖备考》《东钱湖志》收录了大量的诗歌和游记,其中不乏白居易、苏轼、王安石等名家的名篇,文学价值极高;《水经注》采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等文学资料,可供研究文学和社会风俗参考。


3 发动行业内外力量,

建立权威编审队伍


为更好地体现选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编委会经广泛动员和遴选,确定了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松辽水利委员会、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7 个流域管理机构)以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近200 人的编纂团队。他们大多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领先者,不仅有着丰富的个人研究成果,还参加过众多国家级项目的研究、编写和组织,不少是古籍整理、文献研究、古地理考证、古汉语研究等方面的资深研究人员。如《长江卷》由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郭康松、张志云等10 余位教授承担点校整理工作,由水利史专家吕娟、王英华等专家承担审稿工作,由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李志江等担任外审专家;《黄河卷》由河南大学牛建强、清华大学郑小惠等20 余位学者教授承担点校整理工作,由清华大学科技史教授冯立昇、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利华等专家承担审稿工作,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副研究员杜翔等担任外审专家;《综合卷》由资深水利史研究专家郭涛、郑连第等10 位专家承担点校整理工作,由段天顺等专家承担审稿工作。10 个分卷的相关工作均由各方面的资深专业人员承担。


4 加强编纂机构建设,

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大型古籍的整理出版,没有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领导,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和模式,很难全面深入且高水准地完成出版工作。2010 年初,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向水利部呈送了《关于组建〈中国水利史典〉编纂机构的请示》,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批示指出:盛世修典,要下功夫把这件事抓实抓好,并同意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水利部办公厅专门向全国各流域机构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印发《关于做好〈中国水利史典〉编纂工作的通知》。在编委会领导下,水利部7 个流域管理机构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组建了10 个分卷编纂机构,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相关分卷主编,并确定了副主编和编办工作人员。编委会办公室设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由1 位副社长任办公室主任,2 位副总编辑任副主任,选聘了6 位专职编辑,聘请了3 位资深水利史专家参与编纂组织和审稿工作。编委会办公室同时组建了由中科院、国家文物局、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及有关水利单位知名专家近40 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编纂技术问题的研究处理。


经过两年多扎实细致的调研和前期准备工作,2012 年水利部召开《中国水利史典》编委会扩大会议,全面启动编纂工作。陈雷部长对《中国水利史典》的编纂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要求各参编单位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收集文献资料,认真做好遴选甄别,扎实做好编纂工作,严格把好质量关口。编委会副主任、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代表编委会与10 个分卷主编签订了《〈中国水利史典〉编纂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编纂任务、工作进度和质量要求。编委会办公室随即召开各卷编纂工作布置会,与各分卷主编签订技术服务委托合同,卷主编与点校人签订技术服务委托合同。与此同时,《中国水利史典》编委会办公室建章立制,制定了《〈中国水利史典〉编纂工作手册》《〈中国水利史典〉点校工作细则》《〈中国水利史典〉编辑工作细则》《〈中国水利史典〉稿件一审、二审、三审工作要求》《外审专家审读工作要求》《< 中国水利史典> 资助经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水利史典> 廉政建设管理办法》《<中国水利史典> 绩效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水利史典> 文书档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为项目的整体实施和质量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严控编纂进度质量,

打造文化精品工程


编纂工作全面启动后,编委会办公室及时跟踪了解各分卷工作进展情况,帮助各分卷联系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协调解决版本查找、选择、复印等问题,派出专家和编辑深入各分卷指导工作、督促进度,在水电知识网开辟“《中国水利史典》编纂动态专栏”交流信息。在编委会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在各分卷编纂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4 年1 月,一期工程20 个分册全部交稿,编纂工作整体转入出版环节。


各分卷交稿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在编辑加工、三审三校工作中下足了工夫。《中国水利史典》所收书目时间跨度长,区域跨度广,所以书稿字体不一、文风各异,且存在字迹漫漶的现象,想要读透理顺非常困难。编委会办公室的编辑们专门为此配备了《康熙字典》《辞海》《通用规范汉字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随时查阅,比较异体字的字形差别、辨析形似词的义项异同,把握近义词的语法范畴。明清时期的稿件,谕旨和奏折居多,编辑们必须熟悉古代行政制度和古代公文的发展脉络、族群体系、程式术语;民国时期的稿件,中英文混杂、数据密集、图表繁复,编辑们必须熟悉英文的书写规则和各种符号、计量单位的使用规则,也要了解近代翻译套路。对于行文中的句读处理,编辑在审读稿件的过程中随时与作者保持联系,及时将存疑的地方反馈给作者,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经过查证、比较、讨论等一系列思想的碰撞,最终将敲定的最佳方案落在纸面上;对于插图残缺、模糊、污损且修图效果不理想的地方,编辑奔走于各大图书馆逐一查找,仔细核对版本,确定为原版遗漏或找到完好的版本后将插图补齐,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古籍的文献价值。为了提高出版质量,出版社还聘请了20 余位水利史、古籍质检等领域专家进行了印前通读工作。


《中国水利史典》的封面要经过烫银、压印等数道工艺,内页也需要印刷、锁线等工艺。在拼板、晒版、印刷、锁线等工艺全部完成后,为确保印装及编校质量,印制人员、全体编辑、编辑室主任和总编辑分别查看了一遍蓝样才开机付印。一期工程20 个分册全部出版后,我社把样书提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中心作了专业质检,质检结果表明印刷和装订的各项指标均合格,印装质量精良。


在水利部领导下,《中国水利史典》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实施。《中国水利史典》既是对我国治水历史的回望,也是对中华水文化的传承。读史明今、鉴往知来,汲古润今、嘉惠万代。

作者简介

陈东明 马爱梅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00038,北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