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道医学堂丨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

2017-01-13 点蓝字收藏▶ 道医


中国道医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道家健康养生知识!


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




点击下面链接:

✎ 免费结缘2017丁酉鸡年道家春节对联福字,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道教医学养生术包括内修与外养两大类型,“内修”指行气、守一、存思、导引、房中以及内丹炼养之术。“外养”,即指服食酒浆药饵、金丹等。以下就行气、导引、存思、守一、房中、内丹等方面做出分析。以下择其要作具体阐述:


一、导引行气


导引一词也作道引,是一种以主动的肢体运动为主,并配合吐纳服气(也称行气)或自我推拿(也称按跷或按摩)而进行的一种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方法。导引行气这一派最为古老,《庄子•刻意》云:“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晋人李颐注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唐代道士成玄英疏云:“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行之术。”这是通常人门对导引的理解。《神仙传》、《淮南子》、《楚辞》中都记载了彭祖、王乔、赤松子等神仙方士导引行气的事迹。


导引术最初很可能是从古代先民的舞蹈动作演化而来,并与先民治病的医疗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古代先民发现对于伤风湿肿痛之类的疾患,可以藉“舞”而“导”、“引”之,除去“滞者”、“郁闷”,获得康复。导引的医疗作用也为《黄帝内经》所总结,《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早期方仙道所盛行的导引术与先民医疗实践密切相关,导引术实际上是一种医疗手段。上个世纪出士的汉初简帛如《张家山医简•引书》、马王堆帛书之《导引图》,阜阳都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张家山医简•引书》介绍了41种导引术式(其中9种论述导引术式名称动作及动作次数,32种只论术式之名称及动作)、导引方(即导引之应用),还论及四时摄生及道引养生理论。


这从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中也得到充分反映。帛画《导引图》,长约一〇〇厘米,高曰五十厘米。图中描绘了四十四个不同年龄、性别的人正在进行导引锻炼。其动作大致分为呼吸运动、四肢及躯干运动、持械运动等。值得注意的是图中还明确标明导引可以防治耳聋、痹症等疾病。在《导引图》中,还有许多模仿动物动作的导引术式,如“熊经”、“信”(乌神)、“蠪(龙凳)”、“沐猴灌”(猕猴喧呼)、“爰謼”(狷呼)、“鹞北”(鹞背)等。后汉方士医华佗“五禽戏”即是再此基础上创编的。道教创立后,导引即被纳入道教炼养方术体系之中,成为道教医学防病养生的重要手段。


《云笈七笺》卷三十六引“抱朴子曰”,从医学角度阐述了导引术的医疗作用:


导引之道务于祥和,俯仰安须,屈伸有节,导引秘经,千有余条,或以逆却未生之众病,或以攻已结之笃疾,行之有效,非空言也。今以易见之事,若令食即卧,或有不消之疾,其剧者发寒热,癥坚矣!饱满之后以之行步,小小作,务役肌体,及令人按摩然后以卧,即无斯患。古语有三疾之言,暮食既饱,便以寝息,希不生疾,故无寿也。诸风瘑疾,献不在卧中得之,卧则百节不动,故受邪气,此皆病。然可见近魏华佗以五禽之戏樊阿以代导引,食毕行之,汗出而已,消谷除病,阿行之,寿百余岁,但不知余术,故不得大延年。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谷水,三则排却风邪,四则以长进血炁。故老君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合,言人导引摇动而人之精神益盛也。导引于外而疾念于内,亦如针艾攻其荥俞之源,而众患自除于流末也。


上文对引导术的理论渊源、传承、具体运用方式、注意事项等均作了阐释,并从四个方面说明施行导引术的医疗作用,还与针灸之术作了对比阐明各自的特殊功能。


二、存思守一


存思守一方法与上古传统的祭祀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上古祝由术应该即是从祭祀演化而来。祝由术直接从人体形气神之最高层次“神”切入,在临床疾病诊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从而得到了继承。


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生化论思想出发,道教认为不但天地以“一”为其本根,人体亦然。就人体而言,其各个构成部分均有其紧要之处为本根,亦称人体神安居之处。神安则形体无病,因而存思守一的关键就是要从这些部位入手,既能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太平经》“修一却邪法”云:


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欲致太平,念本根也。不思其根,名大烦,举事不得,灾并来也。此非人过也,失根基也。离本求末,祸不治,故当深思之。夫一者,乃道之本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当欲知其实,在中央为根,命之府也。故当深知之,归仁归贤使之行。人之根处内,枝叶在外,令守一皆使还其外,急使治其内,追其远,治其近。守一者,天神助之。守二者,地神助之。守三者,人鬼助之。四五者,物估助之。故守一者延命,二者与凶为期。三者为乱治,守四五者祸日来。深思其意,谓之知道。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永一者,气也。五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能坚守,知其道意,得道者令人仁,失道者令人贪。


上文从道的角度阐释“一”之微旨,并对守一之内涵及其与形体脏腑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深入的阐释。魏晋代以来,道教上清派继承了这一存思守一的思想,并成为该派炼养行为之一大特色。它主要通过其经典著述《上清大洞真经》与《黄庭经》确立下来。其中,前者把人身分为三十九户,每户各有主管之神,总领全身百神;若存念其神之名讳、状貌,即能够“招真辟非”,从而能达到“庆云开生门,祥云塞死户”的目的;后者其实有两部,即《黄庭外景经》(约出现于魏晋时期)与《黄庭内景经》(约出现于东晋时代),其存思之神以五脏一腑(即心、肺、肝、肾、脾、胆)为核心,具体又分为三部八景二十四真。


存思的要旨在于使得“智静神凝,除欲中净,如玉山内明,得斯时理,久视长生也”,从而恢复人体藏象之“潜神隐智的本能”,故能获得长生久视之功,守一其实与存思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其存守之功则在于“得一”,即采取“纯阳一气”,《上清大洞真品》称之为“帝一回风之道”,能够“泝流百脉,上补泥丸,下壮元气。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


三、房中术


房中术是道教一种重要的医学养生方法。我国古代对男女两性的性生活与养生健体的关系十分重视,房中术与行气、服食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养生流派。房中术原本是讲房中宜忌与祛病之术,是古代医学中关于男女性心理、性医学方面的知识,后来才被道教所承袭,成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术。


从现有的史籍来看,房中术始于上古时代,与先秦时期的神仙家、秦汉之际的方仙道和汉代的黄老道有着密切的溯源关系,他在两汉时期初步形成比较系统的房中理论和方法。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已专门将房中与医经、经方、神仙并列,并著录“房中八家”的著作一把八十六卷。班固云:“房中者,情投之投,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损命。”(《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房中》)这段话强调节情欲而求寿考,道出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并且说明男女结合是情性之极致,关键在于“乐而有节”,这样就会使人气血和平,延年益寿。反之,如果放纵情欲而无节制,沉迷荒淫,轻者伤生,重则丧命。


古代房中术的一大特色就是主张通过房事调谐以养生,传说素女、玄女、黄帝、彭祖、荣成公、务成子等都精于此道。因此传说彭祖携长房中术,著有《彭祖经》,故后世又称房中术为“彭祖术”;又因传说房中术是神人玄女与素女授与黄帝的,故后世又称房中术为“玄素术”。另外,房中术也称“补导之术”、“补导之事”。补,指还精补脑;导,指行气导引。房中家认为:男女交合,可运用某些技巧,与行气导引配合,从而达到还精补脑养生目的。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维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和部分竹简、木筏。经整理后,发现其中有医学著作十五种,这些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在这十五种医书中,计有《十问》、《和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方》、《杂疗方》等五种与神仙家、道家密切相关的古代房中著作。这些出土的房中术著作,含有丰富的性医学和性保健知识,认为“长寿在于蓄积”,指出房事应“动用必当”,以固精保精,详细阐述了房中补益之道和各种房中补益方法。


随着汉末道教的创立,古代的许多神仙方术相继被纳入道教庞杂的修炼系统中。房中术也不例外,在东汉末就被道教所吸收,成为道教特别是早期道教的重要修炼方士之一。早期道教流派之一“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及传人张衡、张鲁以“行气、导引、房中之事”为学道修炼的重要法术,这种三味合一的修炼术,成为“合气”,他们把房中术称之为“男女合气之术”。


东晋葛洪则集前人之理论和经验,从宝精贵生的角度较全面的阐明了房中术在道教求仙长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道教房中术的发展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首先,葛洪反对绝欲、禁欲,认为“人不可阴阳不交”,否则就会“坐致病患。”其次,葛洪认为房事得当可以固气保精,还精补脑,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延长寿命。他说:“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功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成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此法乃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虽服名药,而复不知此要,亦不得长生也。”


葛洪那时就有“房中之法十余家”、“房中之术近有百余事”,说明当时房中术在道徒中颇受青眯并广为流行。虽然葛供认为修炼房中术有益于养生,但他也清醒地看到,房事正像水火一样,既可以使人健康,也可泛滥成灾。他在《抱朴子内篇》中就发出警告:“玄素谕之水火,水火煞人,而又生人,在于能用与不能耳。”房中术的关键在于掌握房中技巧和房中禁忌,切不可纵情恣欲,否则就会“伐年命”。


继葛洪之后,齐梁时期的道教医学家陶弘景在其著作《养性延命录》卷下《御女损益篇》中辑录、整理了大量的房中术著作,其中授引了《彭祖养性篇》、《仙经》、《道林》、《子都经》等已失传的著作,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后代孙思邈对房中术有过专门研究,孙思邈认为房中术不是淫秽之术,二是节欲养生、补益遣疾之法。其不朽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卷二七《养性》中有《房中补益》一篇,是孙思邈在总结前人房中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医学实践系统研究房中术的一篇专论。孙思邈在《房中补益》中明确阐明了“房中微旨”:“然此方作也,非欲务于淫佚,苟求快意,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非苟欲强身力,幸女色纵情,意在补益以遣疾也。此房中微旨也。”孙思邈对房中术的理论、方法以及种种宜禁都有详尽论述,进一步发展了道教房中术。


道教房中术自魏晋发展到隋唐五代,其房室养生的主要指导思想已从早期的节欲宝精遂渐演变为闭精纵欲,出现了以“采阴补阳”为目的的所谓“云雨双修”、“三峰采战”等修炼法。道教房中家认为,人体内的精液为人身至宝,外泄则有损健康。在房事中应闭精守一,交而不泄,配合行气、导引之法,令精液上行,就可达到还精补脑的养生效果。不仅如此,道教房中家还认为,草木、金石这些异类药物虽然可以治疗人的疾病虚损,但终究不如同类物质,如异性的“阴气”来得更灵验。因此,男子可以通过与女子交合而汲取其“阴气”,从而补益阳气,即所谓“采阴补阳”。这也是道教房中术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就“采阴补阳”之法云:“采气之道,但深接勿动,使良久气上面热,以口相当,引取女气而吞之,可疏疏进退,意动便止,经息眠目,偃卧导引,身体更强。”在“采阴补阳”这一思想指导下,房中家甚至认为通过多次“采战”、“数数御女”,就可以采阴补阳,达到消病、长生的目的,甚至得出“御女多多益善”的结论。


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竟说:“但能御十二女而不复施泻者,令人不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能自因者,年万岁矣。”还说:“黄帝御一千二百女而登仙。”诸如此类的东西都是道教房中术的糟粕,是反科学的荒谬学说,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需要。因此,道教房中术在历代多遭非议,如元初李道纯所撰的道经《中和集》就将房中术称为“泥水丹法”,并斥之为下三品的旁门邪道、大乱之道。这恐怕也是房中著作被视为诲淫之书而湮没不传的一个内在原因吧!


元代李鹏飞所撰的《三元延寿参赞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房中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欲不可觉”、“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欲有所避”、“嗣续有方”、“妊娠有忌”等房中养生思想。


综上所述,道教房室养生家从养生保健的目的出发,十分讲求阴阳和合的技法,不仅把古代仿生学原理应用于房事生活中,而且把阴阳交合同气功紧密结合起来,以求在交合过程中,能运用行气、导引等功法来固精勿泄、还精补脑。道教房中术士深信这样不仅提高了交合技巧,合利于两情相悦、增进情感,而且还可以达到所谓“阴阳双修”、“采阴补阳”的目的。所以,讲求方法,注重技巧是道教房中术的一大特色。现代医学也表明,房事技法的提高、改进有助于房事生活更加和谐,这不仅能增进夫妻双方感情,而且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四、内丹炼养书


内丹炼养术是自上古时代以来历代无数炼养家智慧的结晶,“开宗于伏羲、黄帝、王乔、赤松,祖述于老子,阐发了汉末魏伯阳,弘扬于唐末五代之钟离权、吕洞宾、陈抟,盛行于宋元之张伯端、王重阳、邱处机、刘永年等人。”胡孚先生首先历史上的内丹修炼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称之为“内丹学”,指出它古代哲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有其明确的修炼对象(即精气神三宝),并以独特的符号系统表达其修炼过程(一般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与炼神还需四个步骤),明确的修炼目标(即性命双修)与境界的要求;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家四派(即自身阴阳、同类阴阳、虚空阴阳三家,其中又分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四派。清静休养自身阴阳,虚无丹法炼养虚空阴阳,龙虎丹法和彼家丹法属于同类阴阳功夫,都要给鼎器的。)


在近年出版的《丹道法诀十二讲》中,胡孚琛先生对内丹炼养术之基本原理、炼养程序及其不同阶段的境界,作出了详尽的解释。鉴于此书代表了现当代内丹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并且书中所述对于内丹炼养术(以清修为主)的入门修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故介绍其入门要旨如下:


首先,丹道修炼入门之核心在于精气神。《答疑辩难第十一讲》指出,“人体是由形、气、神三重结构,其中形是人的躯体结构,是物质层次;气是人的生命结构,是能量的层次;神是人的心理结构,是信息层次。”这样,以形、气、神三层次为丹道修炼核心,则种种丹道练功之法门,包括丹家所力辟之旁门,都能够找到自己目标,归入修炼核之正道。作者具体说明了三个不同层次入手功法与目标效应的关系;“丹道修练功夫以动功、导引、站桩为佳,其目标在于‘通经活络’;丹道之炼气功夫从调息入手,进而启动橐蘥至胎息,其目标在于‘开关展窍’;丹道炼神功夫由‘心息相依’而‘止念’,直至元神呈现,其目标在于‘采药练丹’”明了上述三个层次,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书中所介绍的各种入门方法的运用。


他又进一步指出,“丹道对形、气、神修炼之精义,全在真正理解鼎炉、火候、药物三要件。鼎炉的真义是什么?说到底就是‘玄关一窍’。火候的精要是什么?实际上是指‘元神之妙用’而已。药物的实质指什么?实质是指‘先天一炁’。学者只要将‘玄关一窍’、‘元神妙用’、‘先天一炁’三句话真正体悟出来,则千百丹经可以一览无余,丹道之修炼仙术亦可拾阶而登。”需要指出的是提倡从动功、站桩入手,这是有针对坐功的弊端而设计的;书中指出:“殊不知作势炼功,禁忌尤多,特别是打坐数个时辰,血液流通滞塞,易在腿部血管中产生凝聚瘀滞的细小血块,这些淤血成块后一旦沿血管流动而没溶解,在脑部和心脏发生堵塞,会引发瘫痪或心脏病猝死。这种心脏细胞不可逆性突然坏死的病理由于事先征兆,会被宗教家称为尸解或坐化,误作成仙成佛的效验。”(《净化身心第二讲》)因此,丹道修炼需要讲究“房虑危险”,从正法入手。


其次,内丹修炼进程的基本要求。《理事兼备第二讲》指出,入门要诀是“端直其体,空洞其心,真一其意”,“盖因‘端直其体’则邪不能干,‘空洞其心’则气机必调,‘真一其意’,则气机必调,‘真一其意’,则正心诚意而神得凝炼,如此身心意三家皆得修炼,必有效果产生。”此诀可谓深得全真龙门派之真传,闵一得重撰《上品丹法节次》中就指出,“三道(指:任脉、督脉、中黄之脉)蹊径如此,而其得名之由,世鲜知之;其实身心意三宝是也。”从身心意入手,则任、督、中脉得以渐开通,而能入丹道之门。《究竟境界第十讲》又通过王重阳的丹诗《四得颂》揭示了丹道入手要诀,诗云:“得汞阴消尽,得铅阳自团,得命颠倒至,得性见金丹。”指出王重阳之《四得颂》,为三家四派丹法的总纲,凡丹道之真传无能背离者。又云,其实万卷丹经,之要抓住“铅、汞、性、命”四字,便可入丹道正途,不必再受盲师、故纸之累。


再次,丹道实修过程对火候的把握。历来丹经著述对火候法的传授及其繁琐、晦涩,使人难于猜透。胡先生则使用大众化的简练语言,明确阐释了火候之秘:“丹道修炼之火候分为‘内火候’和‘外火候’。内火候为体内精气神之运用,要行‘中孚’卦••••••功夫深入,火候变化,都在一个‘化’字上着眼。至于外火候,则如体外之站桩、辟谷、闭息、炼睡魔等,则行‘小过’卦,即在自己的承受能力之上再稍过一点头,才能将人体的生命潜能真正激发出来。”如此简易的火候法,已经完全生活化;难怪张伯端说,“说破人须失笑”。


如果以上三个方面作为我们内丹实修的指导原则,就可以避免误入歧途。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内丹炼养术基本原理,以提高自身关于丹道的理论修养;特别是通过弄通丹道与医道之间的融通关系,从而更好指导自身的炼养实践。内丹炼养术的命功修炼在唐末五代之时就形成了两个比较成熟的内丹炼养模式,即心肾相交与交通任督二脉的清修模式。同时期出现的内丹先后天气与玄窍理论,使得上述两种模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后天返还先天的理论修仙模式。以下就这两种修仙模式的由来作简要阐述,从中可以发现其对传统医学经脉、藏象理论的阐发与贡献。


1

从还精补脑到开通任督二脉的长寿观;东汉时期张道陵就在《老子想尔注》中论及“还精补脑”之术,云:“道教人结精成神,今世间伪伎诈称道,讬黄帝、玄女、龚子、容城之文相教,从女不施,思还精补脑,心神不一,失其所守,为揣悦不可长宝。”后世相关文献具体介绍了这种房中养生术,《医心方》卷第二十八“还精第十八”引《仙经》云:“还精补脑之道,交接精大动欲出者,急以左手中央两指却抑阴囊后大孔前,壮事抑之,长吐气,并喙齿数十过,勿闭气也。便施其精,精益不得出,但从玉茎复还上,入脑中也。此法仙人吕相授,皆饮血为盟,不得妄传,身受其殃。”经过两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发展,上述还精之术逐渐演化成为逆修督脉的内炼模式。司马承祯在其著述中最早确立了任督二脉为内炼之要,《道枢》“归根篇”转述司马承祯《天隐子》存想之法,云:“存想其身,从首至于足,自足至于丹田,泝上于脊脉,入于泥丸,所想黄气纷然如云,直贯于泥丸••••••气从于脊上砌于泥丸矣。此修养之大纲也。”


真精之气••••••逆流于双关之道。双关者,夹脊之二路也。运气朝于上宫。上宫者,脑也。入于华池,炼之成霜,达于碧海。碧海者,丹田也。以兴真火,锻之斯为玄珠之胎焉。然则,玄珠者,元宫之真气,聚而为精,精复为形,玄珠久炼则还童矣。此黄河逆流之道,非常道也。


上文中真精之气沿督脉之双关,上行至上宫,下入华池,降下丹田,而结成丹胎,形成了任督二脉周流,成为“黄河逆流”之术。


宋代真元门生李景元在《渊源道妙洞真继篇》亦非常明确地论述内炼家把握内景图的意义,指出:


背输看其五藏之景,有出入死生之道,乃圣人般运黄河逆流之法。唯行此诀,乃得长生之理。观其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有肾两枚,亦自各有黄脂包裹为一块,各有带二条,乃为肾之大经也。过屏翳穴后,趋脊骨之下,有一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其间有两穴,是肾之经。经过上行,夹脊至泥丸、脑户中,脑者是髓之海也。若人得其术搬运,不妄漏泄,而泝流至于泥丸,为大丹,可以长生久视。


上完显然认为通过把握人体任督二脉内景,对深入探讨延年益寿之道是十分必要的。


2

(交通心肾的长寿观:心肾相交作为一种延年养生的观点,在六朝时期的《中藏经》中就明确地提出来,“阴阳大要调神篇”引古书《金匮》云:


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


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


文中指出“水火通济”即所谓心肾相交乃是延年长寿的要诀。但是,把心肾相交发展成为一门养生技术则迟至唐代才出现。


内丹道所阐述的心肾相交具有多个层次,首先,心肾交媾其实就是心、肾、肝、肺之气液于脾土之位的和合过程。唐《真龙虎九仙经》云:“‘火中有神,水内有金气,水火五脏交,来往不离土。’••••••从闪火下入肝,肝为木,木色青,故为青龙也;水入肺,肺为金,金色白,故为白虎也。龙火从左下入肝,穿右出,却来入左;虎水从右下入肺,穿肺左出,却入右者,五脏气交也••••••耕种脾上生黄芽,为命根。”其次,心肾交媾合形、气、神为一体。崔希范指出:“心者,神也;肾者,气也。神定气和则真人降焉••••••神气之和,会成于还源还旧朴也。神不足,气不和,则真人不降矣。”又云:“神从气、气从神,神能守气,则气能生神矣。二者相守,聚而成形,是所谓鼎也。”


崔希范明确指出心肾交媾乃是心神与肾中元气的交媾,“神气”之相从、相守即是所谓立丹鼎,从而能够采取身体内之“本元”即丹药,进入炼丹结胎的程序。因此,内丹心肾交媾是形、气、神三者和合相交,共同完成。因此,宋明间丹经《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金液还丹直泄天机口诀”就通过炼养过程中的征验来阐述心肾相交的进境,首先指出:“坎中一点热气,上冲心,以意顺下贯尾闾,由黄道、过玉枕,上泥丸,游九宫,自上腭而下。即把这一心肾相交初阶作为筑基立鼎阶段,称为“小坎离交媾”。又云:“天根机动,坤宫如震雷之声,腹中如裂帛之响,膀胱如火热,两肾似煎汤,以神息沉归海底,轻轻然运,冲透三关。


其势如雷烈火,默默然举,周流六虚,滃滃然升上泥丸,月窟风生,眉中涌出圆光,化生玉液。如冰片之美,如薄荷之凉,降下重楼,送归土釜”,实为心肾交媾的持续,称为“大坎离交媾”。又指出:“神潜虚危穴,鼓动巽风,方得二气交于黄道三华,混一元宫,金木自然交并,龙虎自然降伏,忽时天地清朗,四五云翳,惟见规中现一黍米之珠,悬于北海之中,光明垣赫,运用天符,火数足,金液流酥,形如,形如黍米,状若水珠,忽然一点落于黄庭之中乃乾坤交姤之妙丹。”故所谓“乾坤交媾”实际上是心肾交媾进一步持续而已。因此,宋代以来心肾相交的作为长寿延命的内丹炼养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


前述关于逆转交通任督二脉与心肾交媾养生技术,在唐末五代时期即合二为一体,是内丹炼养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丹家还运用图式以表达内丹炼养术之蕴意,五代烟罗子四幅图(《烟萝子首部图》、《烟萝子朝真图》、《内境左侧图》、《内经右侧图》,见《道藏•修真十书》)最早全面地表达了内炼要旨;南宋李駧进一步把它集成于一张图上即《内镜侧面图》(参看:附录4附图)。至清初,高攻道士在对以往内炼图式作全面继承的同时,更突出其艺术性,创制了彩图《内经图》;先藏于清宫,后流传于世,成为传世精品。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内容

✎ 免费结缘2017丁酉鸡年道家春节对联福字,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 泡脚水里加样宝,胜吃人参和补药


✎ 冬天手脚干燥裂口?教你一招就搞定,让你的手脚细腻又滑嫩


✎ 一天一个鸡蛋升胆固醇?真相竟是…


✎ 5种食物味道很难闻,但对女性健康很有益!


关注道医,学习正宗道教医学!





问诊咨询/投稿 

微信号:w18901234567

邮箱:89928269@qq.com

中国道医

◎ 中国道医微信平台由武当山道医传承基地、中国道医研究院创办,秉承太上仙道贵生,济世度人之教义,以传承道医精髓、弘扬道教文化及道家养生文化为己任,使道医文化更好的为现代社会服务,减少人类疾病,提高健康水准。


宗旨: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又援道入医,以道治心,以术治身,行道施医。


如何关注中国道医微信平台

① 点本文标题下方蓝字"道医"一键关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号:cndaoyi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END·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中国道医订阅号

微信号:cndaoyi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