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识社区”背后的哲学|华语广播国际在线专题节目(下)

2015-11-23 钟磬 家园计划


  一对80后夫妻,在青岛崂山上修建房屋、养鸡种菜、织布造纸。而他们的目标,是想建立一个具有共同理念的、能够自给自足的独立社区,他们称之为“共识社区”。“共识社区”与传统乡村社区的价值有什么不同?他们要寻找的共同理念是什么?“共识社区”的建立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本期《成长你我他》,我们与“共识社区”的发起人唐冠华与邢振夫妇面对面,一同探讨: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理想生活背后的哲学难题是什么?


本期嘉宾:

唐冠华:“家园计划”发起人、广告艺术家

邢振:“家园民艺中心”负责人、理财分析师

高和然:环保工作专业人士

林志敏: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节目观点

1什么是“共识社区”?


邢振:我们是把这个计划分成三步来走:2016年之前,这个“自给自足实验室”只有我和冠华作为实验员,我们在这儿体验出生活必需品是哪些,生活的问题有哪些,有哪些具体方案可以去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就开始进行社区的营造。今年10月份“南部生活”计划就开始展开,在福建福州郊区的有一个500亩的农场,里面有大量的建筑材料和制作生活用品的材料,也有农田。现在我们找到了十几位“美好邻居”,也是各自怀揣技术的老师,可以分享给大家。


唐冠华:人的这种竞争意识,从小就会出现。而且,我觉得父母、亲戚、亲人的言传身教更重要。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周围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所以,我觉得“共识社区”就希望创造一种可能,大家都是愿意分享、乐于分享,不那么过度地追求物质的东西,有精神追求,喜欢艺术,我就设定这么一种社区。

在欧洲,包括世界上,这种“共识社区”的类型有很多。我提出“共识”这个想法,因为它可能更接近于深层理念上的一个共通,包容性更强,而我觉得如今在中国,这种包容性更重要。我们今天谈“共识社区”的理念,实际上是一个鼓励想象的概念,它希望人们能够探索更多不同的东西,并没有说“共识社区”本身是某一种社区的形式,它只是在说我们可以去探讨不同的共识类型,更多的形式,因此它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社区,而是各种社区的一个统称。


2.如何达成共识?理想的“共识社区”是什么样的?


唐冠华:为什么要达成“共识”?可能因为我从小就从很多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观念的差异是如此之巨大。小时候我奶奶家和姥姥家的生活方式差别比较大,比较典型的就是奶奶家那边一年洗一次澡,姥姥家是每天都洗两次澡,两边都认为自己没问题,都认为对方有问题。一开始我以为其中一方是对的,后来发现双方都有道理。这让我觉得没有事情是完全对的,都有自己的道理。还有一个事情,让我理解不一定多数人就是正确的。目前做这个事情也是,“家园计划”它叫“another land”,叫“另一块土地”,或者“另一种选择”吧。所以说,我们就强调“另一个”,没有强调是唯一性。


邢振:在共识社区遇到人际关系的问题,怎么办?其实我们在崂山上已经生活了五年了,每年我们都开放长期长住志愿者,我们会总结一些经验,看看哪些人更适合在社区里面?因为社区环境和外界是不一样的。我们希望来的这些人,是一种“减法生活”也好,是完全“利他主义”的一群人也好,应该是与现今社会大部分人是不同的,才能够确保这个社区能良性地继续发展下去,这个社区不能成为现在社会的另一个翻版,那样会出现很多问题,它也不会长久的。


高和然:“共识社区”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达成共识,无论是环境方面,或者是灵性方面,大家有一个“共识”的理念,并且愿意为同样的一个目标一起努力。国外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一些没有纪律、没有更高精神诉求的社区,它很容易就会消失,所以,对于一个社区来说,它本身里面人民的这种积极向善的、自觉自律、这种勤奋的这个态度,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没有一本——比如《圣经》或者《佛经》——这样一本用来指导伦理道德、行为法则作为参考的圣书,这就需要大家一起投票,少数人肯定还是要服从多数的意愿。大家聚在一起,需要一个行为的规范,但是,同时我们又不希望这个规范会限制你。


3.在“共识社区”中人们的价值感如何实现?


高和然:“共识社区”非常符合咱们国家目前提倡的新农村建设。但是目前的新农村,很多地方没有文化的内涵,这个非常可惜。本来中国农村,从古以来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农村,农村里有私塾,有乡学,而且农村有着非常丰富、完善的文化生活,中国的儒家文明,其实就是建立在乡村伦理道德和文化之上的。我们想,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老师,就是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合适的人选,希望能邀请他们来,去开设一些工作坊等等,提供一些生活体验。所以,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知识青年返乡,大家能够用一种自给自足、并且是非常美好的生活方式,对乡村带来一些拉动的力量,它并不是一种外来的投资,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和一种文化上的,这样的一种注入。


记者:像古希腊的哲学流派伊壁鸠鲁派和犬儒派,有很多看起来和“南部生活”有相类似的地方,比如说像犬儒派,他们也认为人的痛苦分为两种:一种是源自物质,一种源自精神。犬儒派的创始人在晚年也放弃了上层社会的生活模式,过着简朴的生活。又比如说伊壁鸠鲁派,伊壁鸠鲁认为人能通过劳动获得满足感,所以,他在当时的雅典城外买了一块地,也是盖房子,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这里生活,小孩是由大家轮流照看。两千年前的这样的一个实验,与您的这个共识社区的探索是否有相同之处?

唐冠华:我觉得肯定是有共同点,人们对精神领域的诉求是一直在存在的,而且,像“共识社区”这样的探索和尝试,它是一直会存在的。尽管古希腊并没有环境污染、并没有高科技,但是,我们今天存在的问题,在过去也一样存在。我觉得,人性的特点,几千年来都差不多。人性的诉求中,追求幸福的心是共同的。但我觉得历史的借鉴性其实很小,因为几千年时间很短。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时空观,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站在很多角度,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方位,看到的物体可能都不同。


记者:您的“家园计划”提到希望关注贫富差距的问题,“共识社区”是否是一种途径?

唐冠华:贫富差距的原因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人性的一些特点决定了目前的现实状况,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过程,它肯定不是结果。我觉得一共有三种类型的人:一种我称之为“共存者”;另一种是“非共存者”;还有一部分是中间的,中间这部分是大部分人。非共存的人,他觉得自己可以占有更多的资源,比如用肤色、语言等各种差异,来分别不同的人群,所以古时候有奴隶制,包括现代以资本运作的一些方法,我觉得都是非共存的一个体现。共存,就是大家愿意分享资源,哪怕大家都少一点。但是,这些人现在比较少,而且,他们声音发不出来。“共存”的人与“非共存”的人是如何产生的?这是环境产生的,环境和人是互为因果的,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又改变人、影响人。因此,我们不一定要改变一个环境,我们可以创造新环境。



4.探索“共识社区”的意义?


林志敏:首先,我感觉唐冠华夫妇是一对有共识的夫妻,他们俩在社会批判这个领域里边,达成共识以后,他们愿意共同去创建一种全新的一种生活方式。


从形式上,他们和古希腊的哲学家有类似的地方,因为人类一直有内在的精神追求,所以,无论在古希腊的时代,在当今的时代,人们内心世界里追求很重要的几个特性的东西:比如公正,贫富差距问题就是体现社会是否公正很重要的指标;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冷漠了,老死不相往来,社会就引发一种动力,希望追求友爱;当我们看到社会充满贪婪的时候,我们内心又会觉得奉献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奉献、友爱、宽恕、公正这样一些品质,都是人内心深处很伟大的一种追求。


我们人类要追求公正,宽恕,友爱,奉献,但是往往人又是与之相背的,因为当利益来临的时候,就显得不公正;利益来临的时候,我们就显得冷漠了;利益来临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就变得很仇恨;利益来临的时候,我们显得就很贪婪。这个是跟人自己追求是相矛盾的,是一种悖论。所以,人类陷入到了一种没有答案的哲学性的困境当中。这是因为人性里,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这是矛盾的,而这一对矛盾推动了整个人类一直在矛盾当中寻求平衡,包括中国古代也有人一直在追问:到底人是善的?还是人是恶的?所以,在每个历史阶段里边都会出现许多的群族、阶层,不断地探索,推进人类去回答这个关于善恶的问题。


我反对善恶的天命说,人性本身是环境跟人自身结合的结果。这就是我们说的“建构主义”。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人的思想是一个建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说他的恶是遗传的,或者他的善是遗传的。善,恶,都是社会范畴里边的一个界定,关键是他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包括他的家庭环境,包括他自身接受,等等一系列的建构过程。所以,关键是要营造什么样的环境,使得人向什么样的方向表达,这是个管理的问题。


唐冠华、邢振他们的他们“南部生活”社区想要去除管理化,希望大家自己管理自己。其实我们在推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也是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口号,就是叫“自我管理”,但是,往往这变成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因为我们把人性里“非善良”的那一面看淡了,觉得“人性善”的一面可以自我引导,结果让人们去自觉地去调解自己内在的道德指向,或者是取利的价值观,结果往往会引发人更多的贪婪。人性是没有这种自觉的,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楚地认知到。所以,作为一个社区,如果要保持它的发展,那不能回避的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就是关于人性的一个哲学思考。


我个人认为人性不是从善、恶来推论,而应该用“性缺论”来推论。什么叫“性缺论”?就是说人之初,人性有缺陷,我们应该通过正面的引导来唤醒人性的善的一面,而不是假设人是有自觉的,让他自然地发展。


关于自由——人类总想找到自己的自由,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但是,人类一直就像唐冠华所描述的,笼子里的鸡想要出门,它又要回家的情形是一样的。这扇门永远出不去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到最终的终极,死亡就是一扇门。人的“自由”和“独立”,相对于“死亡”这扇门来说,它是相对存在的,而不是绝对性的。所以,我们都想抓住活着的那一刻,让我心灵得到自由。但是,怎么样才算一种自由?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


大家都认为只要拼命赚钱就可以获得自由的想法,其实是把物质跟精神对立起来了。其实他没有明白:吃得好,穿得好,这个“好”字,本身是属于精神范畴的,所以,我们人类就是在这纠缠不清,说到底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其实两个是一个整体,人的存在就是精神的物质和物质的精神。真正的自由,跟钱是没有关系的。回到古希腊伊壁鸠鲁派,好像在追求精神,其实他也未必在精神上真的有满足,他只是造成了一种社会对峙而已,好像你有钱,我没有钱,就比你更有精神一样,其实不然。只是怎么正确地解释“精神”,才能够让我们在物质界里边正用所有的物,正用所有的资源,真正地去扼制人类的掠夺现象,那么,这样人跟人之间在精神上等同了。


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唐冠华夫妇所做的尝试,它的意义就在于他在探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把环保的意义,精神追求的意义,都放在了里边,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尝试。但是,如果要上升到哲学层面来看,是否能解决人类社会里边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贫富差别的问题,人性贪婪的问题,公正、公平的问题?假如说关于人性的哲学命题没有得到正确解决,去引导这个社区的成长与发展的话,它就不能变成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所有的关于这种社区的尝试,最终的指向都要探索人性。人性的归结在哪里?人性的归因又在哪里?得出哲学方面的答案以后,再一步一步来引导整个社区的发展,或者说,我们边尝试边探索,再反过来反馈到社区,对它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够有一个比较有意义的结果。所以,作为我个人,如果有条件,我真的也很想参与到共识社区的建设当中,一起来进行一种很善意的、很健康的探索,大家一起来关心“家园计划”,一起来支持,我想这个结果一定是非常美好的。




》南部生活 背景:

“南部生活“是中国第一次共识社区实验,全国各地20余名参与者已经抵达福州闽侯县关中村故乡农园,至今已进行近一个月的社区生活实验。大家居住在一起,开展了自然农耕、生态建筑、手工日用品、可持续能源及集体议事等一系列价值观实践。目前正在接受参与者免费报名,参与者生活3天后可申请成为居民,需由全体居民投票表决通过方成为正式居民入驻社区。


南部生活面向全社会开放,所有市民、学生、媒体、机构均可食宿自理,免费参与到建设与筹划中来。2015年10月15日-2016年1月15日期间,海纳百川,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三个月后,谁真正留下并决定在社区生活和工作,谁就是社区真正的主人。到时社区将重新命名和订立相关制度及签订土地协议。


家园计划(AnotherLand)团队作为公益服务组织,负责活动报名、土地和社会资源整合、活动传播和资金筹集以及技术和专家支持等。未来将不参与社区实际管理和发展。家园计划的工作重心是在大陆广泛推广和鼓励共识社区理念的实践,并长期协助各地不同类型社区进行探索、集成和服务。



》报名方式


联系人:小凡

微信:xiaofan2218

电话:18623955070



》赞助方式


1.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进入在线支付


2.支付宝赞助账号:18561558975


3.汇款中国建设银行,账号:6222 8023 9218 1005 393,姓名:唐冠华

希望您汇款后将姓名、金额信息发送至+86 18561558975



点击这里了解南部生活详情



点击顶端[家园计划],关注我们的新动向

-----------------------------------------

“家园计划AnotherLand”是一个涉及生态环保和人道主义的民间公益计划. 该计划致力于对科技、经济、文化、教育领域进行反思,并为因次衍生的贫富差距等问题展开实际行动


Email:
anotherlandorg@gmail.com
guanhua75@163.com

Web:
http://www.anotherland.org

Tel:

另一个工程AnotherX:

139-6426-2729


家园民艺中心AnotherCenter:

186-6979-0705


中国自给自足实验室CSSL:

185-6155-897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