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城市保留乡村和中华传统文化 ——华道社区的探索

刘秋廉 华道生态社区 2022-01-06

本文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整理刘秋廉老师在胥岭的讲话



41-2日,在浙江建德市乾潭镇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与三生谷生态村在胥岭村的梯田油菜花间的帐篷中联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生态乡村建设研讨会。研讨会聚集了国内外一流的生态乡村建设和研究的专家、实践者共同探讨生态乡村建设的途径、方法和面临的问题挑战。以下是华道社区刘秋廉女士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和与会专家的解读评析:


   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来参加交流,我们社区叫华道生态社区,定位是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生活和教育基地。在座各位老师们讲到的几个点,其实都是我们正在探讨的点,包括温铁军老师讲到的市民走进农村、中产阶级众筹, 张孝德老师讲到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有其他很多综合议题等等,甚至略带神秘色彩的一些东西都是我们在探索的社区建设的元素。我们的定位基本上就是中华文化、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具体落实到两个点上,一个是生活,在生活中把中华传统文化活出来;第二让它成为生态与文化的教育体验基地。


一、华道社区简介

  大家都知道刘文彩在安仁古镇,华道社区离他的家乡有3公里多,在成都市的崇州和大邑的边界,是一个在10万亩良田中间的自然村,我们利用国家集体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设了这个旅游开发项目,周围一小时生活圈覆盖了青城山、三星堆、西岭雪山和武侯祠。



绿色建筑区有50亩的生活区,有机农业是200多亩,容积率是10。总体规划是一个七星伴月的设计,七星建筑对应天上的北斗七星, 大公建是一个月亮的造型, 包含一个可以容纳千人的华道大讲堂和酒店。七星公寓借鉴的是川西平原的合院文化。七星建筑有点像福建土楼,但是八卦型的,建筑一圈所有的房间都是一样的,使用面积60多平米,两室一厅,我们把走廊设计得很宽,在走廊的每一个角上还有一个类似小广场一样的空地,可以放两把椅子,中间是一个很大的院子,我们希望这样的一个空间创造回归中华传统文化中邻里守望相助的氛围,公共空间尽量扩大,私人空间尽量缩小, 让大家有更多互动的机会。可以在这儿聊天下棋,到吃饭的时候, 不管在一楼还是二楼一喊“吃饭了”,大家都去了。每一栋里边有一个公共食堂,每家有一个小厨房,那个小厨房就放一个电磁炉,所以基本上没有人在家里做饭。



我们一期建设完成了两栋七星公寓,供84户入住。建了一个小公建的会议室,有200亩的农田,养地养了三年,还沿农田规划了一个1000米的哲学步道,最近正在拓宽,拓宽到2米,随后会请进各位先贤哲人的雕像布局在这条哲学步道上,就像我们今天走油菜花径一样,我们社员会每天去走走这个哲学步道, 以后还可以坐下来和先哲们跨时空聊聊天。其次,我们还打了两口井,一口供饮用,一口来浇灌,叫量子水井,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它是一个非常超前的科技,这个在台湾是近几年刚刚开发出来的,把地下出来的水通过量子处理,变成小分子水,可以直接饮用。另外我们有两个农场,一个是200亩的社区农场,在双流机场那边还有一个150亩的诺爱农场,在生活区内还挖了一个荷花池。


二、华道社区的使命定位

说到信仰,我觉得使命和内在的价值观更重要,我们的缘起为什么叫华道,是从哪儿来的呢?实际上是有一个平台在后面,这个平台叫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这个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2005年成立,第一届可持续发展论坛是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很多中外嘉宾与会。有这样一群人,由于地球灾难的频繁发生,他们一直在关注着可持续发展,并且一直在尝试着各种落地项目去践行这种使命和信念。


这个群体、这个平台每年都在举办活动,后来叫“汉旺论坛”,像爱尔兰的前总统玛丽.罗宾逊, 现在是联合国气候变化特使,像复杂学之父布莱恩.阿瑟先生,还有很多国际的高端人士都是我们的嘉宾和参与者,12年走下来,初心不改,使命必达。去年是一个比较大的转折点,我们全体人员去到北极最远的城市, 被托管给挪威的斯瓦尔巴岛,那里边有一个全球种子库, 全球大部分的植物种子都储存在那里,以备地球遇到劫难的时候使用。哪怕是再大的地震甚至核武器都不会影响到它, 所以也叫末日种子库。我们在那儿举办了一个国际性的论坛,这次论坛的意义就在于,把这些人比喻成种子,也是星星之火去影响这个世界,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让它成长。



在这次会上查尔斯王子、联合国副秘书长杨•艾利亚松,还有拉脱维亚的前总统瓦伊拉.维基耶,这些人或者到场,或者视频发言,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老先生也参与了。这个会有两点让人印象深刻,第一点就是大家深深地意识到“It’s  time”,时间到了,我们必须要做点什么。第二,我们跟国际团队在一起,他们说看到了希望,他们说看到中国人就看到了地球的希望。布•艾克曼是一个在政界和文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瑞典的知名人士,他之前对这个世界已经非常非常的失望,他总说地球要死了,但是在这次会上,通过和这群种子团队的交流碰撞,他说他看到了希望,希望在中国人身上。



就是这样一群想做点什么的人,3年以前, 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民企传承与中国影响力”论坛上,大家开始思考我们做点什么才真正能够把理念落下来,才真正能够去影响更多人?由此发布了一个宣言《华夏文化传承倡议书》,十位联合发起人在成都边上找到了这样一块风水宝地,政府用招挂牌的形式给了我们,并且被列为崇州市重点发展项目。



三、华道社区的建设和运行

我们的运作机制很特别,就是大家关心的众筹的形式。我们共有十位发起人,成立了五只基金,由五只基金的持有人代理后续吸纳进来的社员参与决策。开始的工作组主要由发起人组成, 设立秘书长作为会议召集人,不是领导人。我们的决策机制包括提起动议、集体讨论、咨询老师、达成共识。逐渐我们发现这样的机制真的会影响效率,因为什么事儿都得拿出来讨论, 而且必须每个人都同意,没有领导者,大家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因为是要共享共建。这样的机制到后期发展到接近八十户社员的时候,问题就越来越突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真的历经了各种挑战、各种追求和谐当中的不和谐。为推动项目的进展,我们后来引入了董事会机制,在建设中的决策效率上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我们的资金来源于众筹,作为一期的启动资金,每只基金众筹560万人民币,一共五只基金,这可能是全中国最大的一笔基金众筹的项目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推动完成了一期建设工程。


我们的社区到底怎么定位?它既不像大多数自然生态村那样,几个人、几家几户走到一些山清水秀的地方,去追求一种田园生活,也不是现在主流在推动的乡村重建的项目。我们的定位是做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实际上是汉旺论坛也就是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一直以来秉承的“7+1”原则。“7+1”包括了新能源、医疗卫生、农业、食品安全、民间交流、政府合作、信息技术、生态社区,而文化是贯穿所有的核心。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生态社区里面尽量让这几项主题和内容都有机会去实践、去尝试、去创新。她就像一个实验室, 同时也是一个公共产品的平台,,各种形态的生态尝试都可以到这里来了解、实践和体验,选择你所需要的方式和方法。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和基本定位,我觉得她更接近于国家最近讲到的田园综合体。




我们对社区的设计总体基于这样三点,第一是生态生活,绿色建筑和有机农业。我们的目标是粮食和水可以自给自足,能源争取做到自给自足。第二是教育,在这里要办国际论坛,要做生态教育, 办启迪心灵的教育。第三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有文化课程,比如华道讲谈。尤其强调敦亲睦邻, 和谐共生,希望成为生态文明的新地标。这是我们的规划和设计或者说是我们的理想。


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来讲,希望它符合绿色、节能、环保的要求,不用砖,少用水泥,对环境友好,利于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我们的设计是一家台湾公司做的,在整体的设计里边体现了绿色建筑的九大指标,每一个都考虑到了。但都在过程当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主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它的建筑材料。这个建筑材料叫TCK绿能建筑,它有几个优势,我们现在已经体会到的比如说它是一个保温性能很好的材料,TCK材料是一种可回收、可降解的材料,同时它是可移动的。本来它的建筑方式像搭积木一样,有点儿象传统木工的榫卯结构。操作上它是电脑设计完以后直接工厂化生产,到了现场一装就可以了,像我们这样的一栋楼两个月就可以完成。不过因为我们是第一次尝试,没有完全使用这种安装方式,它的抗震特别好,能抗九级地震没有问题。此外它的保温和隔音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在尝试类似这样的一些材料。



社区的宗旨是什么呢?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谐共生。说到宗教也好,信仰也好,我觉得信念更重要,更普适。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说里面有宗教,但也不用讲宗教,就像天地君亲师,像民俗中那些仪式感的东西,是有信仰在里面的。真正的传统文化在哪里?很多是藏在我们的风俗、民俗和仪式里边的,这些可以说是信仰,也可以说是信念。走进台湾我们可能感触会更深一些,像这种仪式感的东西就很普遍。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本身也是可以拿来作为树立信念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比如我们入住的时候要有暖房仪式,有琴、有花,有供品,有娱神活动。春天我们有播种仪式,叫奉种仪式,很郑重地感恩天地,对种子给予祝福。秋天我们有秋尝仪式,大家在一起感恩天地带给我们的丰收、给与我们粮食。这些仪式让大家很有一种对天地万物的敬重、敬畏和感恩。


有机农业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的,我们用了三年养地。现在社区旁边是200亩地,还有另外一个诺爱农场,那边有运作比较成熟的150亩地。诺爱农场的地已经养了七八年, 去年开始尝试量子水浇灌,生产的稻米不但非常好吃,更重要的,在台湾经过欧洲农药残留标准的400多项检测,全部为零残留。还有就是在肥料上做尝试,一种方法是活力农耕,用堆肥的方式去生产有机肥。与此同时在做的也有最新科技的运用。这个机器也是台湾生产的,它把秸秆、厨余垃圾放进去, 几个小时内就可以变成有机肥,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尝试的。


我们在教育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首先有一个《地球妈妈》的工作坊,保守统计有500人以上参加过这个工作坊。主题是保护地球,唤醒自己的家人和周围更多人为保护地球过低碳、环保、简朴的生活,我们已经培训了几十位引言人。”生态社区建设”的培训我们也做了几次,有请全球最早的生态村,苏格兰芬虹(Findhorn)社区的老师们来上课。举行了多次华道讲谈,主要探讨什么是华道?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怎么样去践行传统文化?探索生命本源、习字问道这些课程都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念和心灵成长的,还有金刚经誊写,中医课程、传统文化诵读等等这些活动我们一直在做。


通过这两年半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历练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真的是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磨炼意志。我们也唤醒了更多人的内在心声,“唤醒”这个词在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里边是一个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唤起对地球母亲、对天地的一种崇敬、尊重, 并且从行为上去改变自己,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大家都开始自觉地用这些来要求约束自己。我们正在准备的是一些系列课程,这里边包括社员的教育、生态从业人员的培训、青少年夏令营。第三是心性成长工作坊,还是以唤醒为目标、为目的去影响更多的社会人员,尤其是企业家。



我们的二期会把生活与建设分开,一期以入住的社员为主导,重点是如何把华道的理念活出来。二期建设我们会聘请专业的队伍专职搞建设,更多采用商业运营模式。要想让大家能够住进社区, 在这里生产生态生活, 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孩子的教育, 二是健康医疗, 再就是多种业太。有了这些, 就做到了少有所学, 老有所养, 壮有所为。这是我们二期发展的目标。讲到健康医疗, 实际上在这个群体里面已经培养了一批中医和能量医学的人才、调理保健的人才,我们希望进入社区以后能够把他们带进来。我们也在尝试一些自然疗法. 比如正在做的疗愈花园,就是用跟自然对话的方法去疗愈身心。在这样一个社区里, 实际是打造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结合起来,让老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 同时让他们能够有所作为, 这是最好的养老方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