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时候,调皮了要吃啥子炒肉?

成都发布 2024-06-04


经历了几场春雨
“雨后春笋”就华丽登场了
在南方
“春天不吃笋,枉为干饭人”
最近很多人的下饭“神器”
一定有大熊猫剥笋吃笋的视频
连国宝们都吃得嘎嘎香
看得小布也心痒痒:
这笋得有多好吃啊?


其实,竹笋在4000多年前就是席上珍馐,至今仍是大家桌上的常备菜。自古以来,笋也是蜀地的特产,清脆、甘甜,最适宜佐食荤腥。根据宋人的记载,唐代成都人吃笋子的方法和今天差别不大。苏轼、黄庭坚都曾对笋这种美食念念不忘。
而作为竹资源大省,四川种竹历史源远流长,从生活中的竹席、竹篱、竹筷,到生产中的竹筐、竹篮、竹筏,再到装点生活的竹雕、竹画、竹编,竹文化在四川留下深深的烙印。


笋之味,有多鲜美?竹之气节,有多荡气回肠?正值春天跟小布一起走进成都这个属于竹笋的时节
👇

笋之味,何其鲜

中国人吃笋由来已久,《诗经》中有一场关于王侯盛宴的描述,其中写道: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

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这便是国人食笋的最早历史记载。那时,笋子是上等蔬菜,用来招待贵客。
当时的周天子大约也是一名吃货,《周礼》中就曾写道:加豆之实,笋菹(zū)鱼醢(hǎi)
“菹”为腌制,“醢”是酱料的意思。周天子许是品出了笋中草酸较高,单吃不仅口感不好,还容易引起肠胃不适,便吩咐将笋加以腌制,再佐以鱼酱,鲜上加鲜。实乃高端美食家。

图据图虫创意


最早的古汉语词典《尔雅》曰:笋,竹萌也,可以为菜肴。单从“萌”字,似乎就能看出古代人对笋的偏爱。


四川,作为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竹笋品类非常丰富。四川人吃笋,除了会用来炒肉之外,还会用来做凉拌笋和泡椒笋尖等。
另外,在四川话中,“笋子炒肉”还是一句用来形容小孩调皮了挨打的谐语,费头子些,有几个小时候没挨过?
鲜笋炒肉
谈及此,四川人吃笋的历史代表人物有话要说了——


苏轼


说到吃,可少不了知名文学家、美食家、烹饪大师苏轼。从他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好似闻到竹笋的香味——就能看出他对笋的喜爱。


他还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又戏称笋为“玉版”,诗云:“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不怕石头路,来参玉版师。”自注云:“玉版,横枝竹笋也。”


苏轼还格外喜欢四川的苦笋,他在《春菜》一诗中写道:“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即是说,很久不问俗事了,就是特别想吃苦笋和江豚,这太让人难受了,明年直接辞官回家得了,不要等到牙齿和头发都掉了才回家乡。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乡味与乡情,从来让人念念不忘。古有莼羹鲈脍,苏东坡也有四川这一口鲜笋,你的乡情,何以寄托?


黄庭坚


同为苦笋爱好者的还有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他看到苏轼这首诗后,就给老师写了一首和诗《次韵子瞻春菜》,诗中说:“万钱自是宰相事,一饭且从吾党说。公如端为苦笋归,明日青衫诚可脱。”说您如果真为了苦笋而辞官,那明天就赶紧把青色长衫脱了。竹笋,还见证了两位文豪之间的一段有趣唱和。
可惜苏轼此生都没有再回家乡,品尝家乡的苦笋成了他的梦。神奇的是,黄庭坚却圆了苏东坡的梦。宋元符元年六月,黄庭坚贬居戎州(今宜宾)。戎州地域盛产竹子,笋也是特产之一。黄庭坚写了首诗,记叙了苦笋的美味。他在诗中写道:“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烦君更致苍玉束,明日风雨皆成竹。”说苦笋比肉还好吃,竹笋长势很快,风雨后就长成竹子了。


《苦笋赋》 图据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而他的《苦笋赋》则可谓为宜宾苦笋代言。他是这样写的:“僰(bo)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斑之梦永,又安得与之同年。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予亦未尝与之言,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竹有节,人有品


中国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中国人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然而中国人对竹的欣赏不在于其花,而是竹枝干青翠挺拔,风姿出众,傲雪凌霜,四时长茂的品格。
唐代是竹文化的兴盛时期,文人更是尚竹,以竹入题成为新的文学创作取向,被赋予了浩然之气魄,悠然之风度。此时咏竹诗数量大增,竹常与泉水、小径、寺庙、人物等组合,勾画出幽静恬然、淡泊宁静的独特竹之意境。“初唐四杰”杨炯的《竹》:“俗物不到眼,好书还上心。底事忘羁旅,此君同此襟。”以情怀取胜。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了竹的品格为本固、竹直、心虚、节贞。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仕郎咏竹》:“高节人相重,贞心世所知。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将竹与高贵品格作了相应比照。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浩然悠然,将翠竹推到文学顶峰。
在川西平原上,一笼翠竹不仅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也成为人们生活美学的取向。成都市区内的赏竹去处颇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望江楼公园。望江楼公园收集保护竹的种类约500种,成为我国重要的竹子收集保护地,已成为竹类专类公园。


望江楼公园的竹林 摄影 王效


生活在成都的唐代女诗人薛涛就十分喜爱竹。她对竹子的喜爱,体现在大量的吟竹诗中。例如——


《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春夜乍暖还寒,霜竹只顾春雨时节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并不斤斤计较于展示自己傲雪凌霜的优美风姿。“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是说人要像竹一样,不仅未出土时先葆有苍劲气节的初心,而且晚岁也要有“乔木上参天”守正的气节,一生都要磨炼人格魅力。 



竹林深处的薛涛纪念馆 图据新华社 杜静/摄

 

诗歌与诗人融为一体,读此诗如见其人,所以后世也将此诗看成她的自我写照。可以说,薛涛,给锦官城的竹子赋予了成都人精神,是成都竹文化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竹与城,和而美
千年易逝,时光穿梭,如今在成都仍有很多与竹相关的地标打卡地。独特的竹韵不仅为现代都市增添了一份自然之美,更涵养着成都的生活美学。

除了望江楼公园,崇州道明镇竹艺村也是“网红打卡地”。道明竹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道明镇中最“出圈”的建筑就是道明·竹里。道明·竹里是一座盘旋于道明镇乡郊田野上的青瓦建筑,掩映在层层叠叠的竹叶之间。从高空俯瞰,形似一个无限符号(∞)的形状。


道明竹艺村 摄影 陶轲


邛崃平乐镇的芦沟竹海有“川西竹海”美誉,森林、竹子的覆盖面积1.6万多亩,是离成都市区最近的竹海。徜徉其中,茫茫的竹林直直地冲向天空,站在成都首座玻璃栈道上,郁郁葱葱的竹海尽收眼底。
长得像竹笋的建筑你见过吗?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观光瞭望塔自落成起便是热门地标。从南而望,瞭望塔如雨后破土而出的春笋,从北而望又似一根“剖开的笋”,造型别出心裁。

摄影 陶轲
走在成都的街头巷尾,你也能探寻那些隐藏在街边建筑中的竹元素。成都东站与成都城市音乐厅,作为现代都市的标志性建筑,其幕墙设计上别出心裁地运用了“竹编”元素。
甚至还有一条街名字也有笋,那就是——石笋街。石笋街是一条古老而有名的街,因街上据传有巨型石笋而得此名。

图据金牛区地志办
时至今日,2024成都世园会已经开幕,备受瞩目的成都世园会主场馆也有满满竹元素。红环以四川特色竹编纹理为吊顶,有院坝可品茗,有步道可登高;蓝环以水为院、以荷为景,有休闲长廊、有浮岛咖啡厅;绿环以竹成山,营造出极具地域特色的原生态景观——这就是“环环相扣”的天府人居馆。站在馆前,建筑物四周被竹林环绕,巨大倾斜的屋顶与地面相连,三个圆环相互交织,构筑起一幅独特的艺术画面。


天府人居馆 摄影 王勤


当然,除了竹、笋、各种花草植物,在成都世园会,你能看见的远不止于此。成都世园会参展城市实现五大洲全覆盖,每个国际展园都是对其所代表国家和地区,独特风光与文化的一次深刻展现,一园便是一国风光,来一地便能饱览世界精彩。


不仅有竹,更有花、有湖、有月
不仅有清幽,更有繁花似锦、绚烂明艳未来6个多月,这场园艺盛会将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热爱自然、珍视生态的客人这场具有巴蜀风韵、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园艺盛会静候您的到来!



推荐阅读>>

○今天的主角,就是你!

成都“显眼包”,又火了!

○3比0!高燃逆转!赢了!

○逛完世园会去哪?不少人被这里“圈粉”

○雪山+日晕,今日份成都,美!

○客流预警!要去这两个景区的请注意


策划/文案 | 郑然 余小红 王映丹综合成都方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成都日报、成都市城市建设和自然资源档案馆
成都发布编辑 | 大橘

点点在看,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