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一在家,孩子就不听话!”为什么孩子在妈妈面前,更容易任性不乖?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慢成长 Author 慢成长


经常有妈妈留言问:“孩子特别黏我,是不是太内向了?或者安全感不足?要怎么处理才好呢?


果仁妈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角度解读了黏妈妈的原因和重要性,同时告诉妈妈们要何处理孩子的“黏人”。
认真读一下这篇文章吧,你会明白孩子需要爱,特别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文章转自慢成长,作者元妈ID:manchengzhang123,已获授权



👩👩👩


前阵子约了闺蜜小聚,可这一见面,就看到她脸上耷拉着两个大眼袋。


眼见她这么憔悴,我忍不住问她到底怎么了?没想到,她都快把我聊哭了。

 

闺蜜说,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最近只要一回家,娃就跟长在了她身上似的,做什么都要妈妈陪:


  • 读个绘本,要坐在妈妈怀里;
  • 玩个积木,要妈妈在对面看着;
  • 甚至连上厕所,也要妈妈在门口等着。
 
而最让她崩溃的一次,是之前吃午饭的时候,一向已经学会自己吃饭的孩子,突然反常地要求,要坐在她怀里,让她喂着吃
 
她拗不过,便把孩子抱了起来,结果姥姥有意见了,叨叨起来: 
“你不在家孩子可乖了,结果你一回家,这都无法无天了。”“饭也不好好吃,觉也不好好睡,都是你惯的!”“你以后还不如少在家待着呢!”


听了这话,她一把把孩子推开,生气地说:“那我能怎么办?难道我还不能回家了么?”
 

孩子哇哇大哭起来,而她也难过地哭起来。
 
其实不只是她,很多妈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 本来好好地在洗澡呢,听到我回来了,吵着闹着要换成我洗。
  • 早上我上班都快晚了,结果孩子非哭着让我送她上学,真不知道是爱我呢还是害我呢。
    ......
 
妈妈不在家,孩子就是小天使;妈妈一回家,孩子就成了“作天作地”的小恶魔。难道孩子真的有两幅面孔吗?
 
不,当然不是!
 

 1 
孩子为什么会粘妈妈?
 
其实,孩子黏妈妈,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发展
 
3岁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阶段,而这个阶段也最容易出现黏人行为,他们会把妈妈看作一个安全城堡,当他们有安全焦虑或需求时,就会即刻需要返回妈妈的怀抱。
 
自我发展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6个月到3岁时,孩子大多处于个体化分离期。
 
随着他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母亲不是一体的,开始理解自己和母亲可以分离生活,也会更渴望对外去探索世界。
 

但同时,他又会容易生出更多的孤独感、不安全感,这种体验,远比之前完全依赖父母时要严重,所以,他又会非常希望返回母亲身边。
 
在独立、疏远、亲近的矛盾心理的整合中,孩子会更容易脆弱,敏感,一遇到挫折也会更迫切地想返回母亲的怀抱,对母亲的依赖大大增加。
 
这段时期,马勒称之为心境易感期,也叫做整合期。
 
一位妈妈曾跟我特形象的描述过这样的场景:
 

“不管是在我工作的时候,还是做饭的时候,她总是每过一小会儿就来打断我,有时我会抱抱她,但她却很快挣脱我的怀抱,然后就在我附近转悠。”

 
你瞧,既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又渴望享受母亲的亲密依恋,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情感非常“纠结”了。
 
但其实,她正是在这种“独立”“依恋”的反复中,体验与母亲从“共生”到“分离”的过程。
 

说白了,这事儿就和咱们跟老公谈恋爱时候一样,既想时时刻刻看到他,又想有点自个儿的独立空间。
 
这都是必经阶段。
 
 
 2 
好的“亲密”,对孩子有多重要?
 
在一次心理课堂上,说起这个话题,一位妈妈竟忍不住哭起来。
 
她有一个女儿,小时候,女儿特别喜欢坐在她怀里,可她担心会娇惯坏女儿,于是就经常推开她,甚至当着外人的面儿,会对女儿说:“这孩子,动不动就黏人了,真是让人烦。”
 
虽然她是开玩笑的,可女儿却放在了心里。
 
到现在,女儿不过7岁,却很不愿与她交流;晚上睡前,她想过去陪陪女儿,女儿也会很不耐烦地拒绝她。
 

无法享受亲密,成为她和女儿之间最大的障碍。
 
美国心理学家Anisworth,曾通过大量样本的研究,把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依恋模式划分为这样三种: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
 
  •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会在妈妈离开时表示不安,但也会在妈妈回来后,迫切投入妈妈的怀抱,寻求妈妈的关注,并很快恢复平静,再继续对外界进行探索。
  • 焦虑-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则会面对妈妈离开不哭闹,妈妈回来好像也不太关心,有点像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一样。
  • 焦虑-反抗型依恋的孩子呢,会很担心妈妈的离去,在妈妈离开后也会非常难过,但妈妈回来时,却好像“赌气”一样,拒绝亲密,很难被安抚。
 

所以,孩子对妈妈的“求关注”,和妈妈对孩子的“依恋反馈“,正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必须通道
 
它会帮助孩子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我的基本信任感,当孩子之后再面对压力环境时,这种依恋系统就可以被再次激活,从而使孩子更能积极的面对压力,并解决问题。
 
我们常说,安全感高的孩子,会更自信,而安全感差的孩子更容易自卑,自我否定,也是同样的道理。
 

 3 
我们该怎么办?
 
没有妈妈不喜欢和孩子亲密,可再爱孩子,老母亲也要喘口气呀。每天被娃各种花式搂抱,我有时候真忍不住怀疑,难不成生的是条蛇。
 
可直接推开他,看他嗷嗷大哭,我们心里也难受的很;但要是时时刻刻的陪伴他满足他,老天,我们也真的做不到呀。
 
面对一个突然“黏人”的孩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反客为主,粘他!
 
不需要一天24小时的守着他,但是在我们有可能的时间里,使出浑身解数的去粘他!
 
  • “宝宝,我好想你,让妈妈抱抱。”
  • “宝宝,我想让你陪我玩积木。”
  • “宝宝,我困了,你要陪我睡觉。”
 
别小看这些看着”二了吧唧“的话,这可都是直戳孩子内心的”情话“,让他感觉到,你也真正的爱他,离不开他,他内心对你的信任和安全感,自然会得到增强。
 
这个方法看起来很奇葩,但其实说白了,就是咱们之前常说的”高质量陪伴“。
 

偶尔跟你撒娇、求喂的,只要你当时有空,就120%的满足他。
 
就像在娃心中建立一个情感账户一样,每一次的高质量陪伴,都是向这个账户里存款,当存款够多,也就意味着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爱,那他对你“爱的主动索求”,就会减少。
 
 转移娃的注意力 
 
当你真的很忙,又无暇顾及他时,就可以尝试转移娃的注意力。
 
要是有一个能唱能跳还能陪娃玩的爹,一定要赶紧薅过来。可要是当时只有你自己,我也有个小绝招。
 

我常会私藏一点新的小贴纸或者小玩具,可别小看它们,危机时刻可是能帮我们续上半小时的命。
 
 千万别粗暴地推开娃 
 
你看他不停地“淘气”,可这不过是孩子在渴求我们的关注和陪伴,他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再闹妈妈就走了”
 
如果这样粗暴的推开娃,只能让娃更担心失去你,而变得更加黏人。
 
所以,比起推开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反而可以传递给孩子更多安定的力量。
 
“亲爱的宝贝儿,妈妈也非常想抱抱你,亲亲你。无论你怎么做,妈妈都很爱你,也都在你身边。”
 

哭闹不过是孩子的本能,没有什么比妈妈温柔的怀抱,更能安抚孩子的了。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孩子需要爱,特别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的确如此,吃饱了孩子不会喊饿,抱够了的孩子不会无端哭泣,那些看似“撒娇”“任性”的行为背后,不过就是孩子对妈妈爱的呼唤。
 
我们与孩子终将会走向分离,今时今日的“黏人”,不过是这场过程中一个必经的小插曲,本以为帮助的是孩子,但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在帮我们,重温一份“不会被拒绝”的亲密关系呢。你说,是吧?
 

每日话题

你家娃粘妈妈吗?欢迎留言区分享!


- END - 

作者元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愿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人间烟火。

文章来源 |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教育讲师)的公众号。分享亲身实践经验和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绘本阅读、亲子好物,让育儿更轻松。


 热文推荐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喜欢,别忘了戳“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