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有些时候,不要“做自己”?

张海露Eric 英语学习笔记 2021-02-10

读 Loserthink,分享一则阅读心得。


作者提醒我们要注意我们常说的话,不要陷入「word-thinking」——简单说就是玩文字游戏,而不是讲道理。



比如我们不喜欢某个人的想法、不认同一个计划,可能会说它「有问题」(problematic)。那怎么「有问题」了呢?能不能给出一些合理的预测?光贴标签,没有逻辑和证据支撑你的观点,这样的评论没有什么意义。


再比如我们常说的「做自己」(Be yourself),也有陷阱。


我越来越警惕自己脑中冒出这样的字眼:


  • 我只能......

  • 我就是......

  • 这就是我呀!

(不包括我的长相和出身这类)


因为:


1)我对自己的认知可能是错的;


2)这样说暗含了我是无法改变的(用 Atomic Habits 的话说就是我们的 identity 是会变的,会有a better version of ourselves);


3)如果明知道有更优的解决方案、更好的自己,那就可以试试去优化提升,而不是先给自己贴标签否定了自己。



比如我们常说我这人就是「说话直」。但是如果意识到「说话直」这个品质可能会伤害到别人、也意识到可以优化自己的表达方式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并且对自己和他人有更多帮助,那就不要 be yourself 了,better yourself 是更优的选项。


我们的决策底层是基础的经济学,即在 costs 和 benefits 上权衡的结果。


当我安慰朋友或自己 Be yourself 的时候,我可能是在说:如果你权衡了利弊考虑到了可能的后果,但还是决定这样做,那我尊重也支持你的选择。


再说回来,「说话直」这个品质也是权衡的结果,如果觉得这是自己的选择是更优的选项,没有任何问题。


You do you 也是 Be yourself 的意思呀(来自 Never Have I Ever


在恋人关系中,我们也常说我爱的是「你是谁」,爱的是「你做你自己」。这份爱是对品质、智慧的欣赏,这份亲密关系也是自我探索的土壤。如果真的爱,就用彼此的成长呵护它,一起笑昨天那个傻缺的自己。


Be yourself 的前提是 Know yourself。


我们读书、学习、生活、恋爱......除了活着,也是在一直找寻自己认识自己,不断重新定义自己。因此我们要问问自己,在我们说「做自己就好」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口中的这个自己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


另外,一定要提醒自己:还有一个更好的自己在等着我们——you are what you do.


写在后面:


Loserthink 是上个月看的书,昨天才刚看完。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要主动定义常见词,甚至也可以主动创造概念(比如 Loserthink 这个概念)。这几天我会写一篇有关 Loserthink 的完整笔记/视频,从它出发聊聊我的阅读方法和心得,敬请期待呀。


猜你还想读:

· 5月晨读|和我一起学口语

· 看最新美剧 Never Have I Ever

· 为什么我不建议读双语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