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城通讯 | 文脉越千年 风骨今犹在——浙江绍兴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纪实之二

颜晗 中国建设报 2024-03-22

在绍兴,宋韵不必刻意去寻。出门跨宋桥,举杯鉴宋茶,入巷闻宋酿,那角落里不起眼的一砖一瓦一块青石板,或许皆历宋时雨雪风霜。


除了宋朝留给绍兴(北宋称“越州”,南宋始称“绍兴”)的历史文物、遗迹,更重要的,是宋朝那些爱国爱民的文人武士流传的悠悠文脉与风骨气节,如今已融入越地儿女的骨血,在越州大地回荡千年。


一眼泉水流淌清廉文脉


进入越城区府山公园,一眼就能看见一棵屹立着的古柏,因形如龙头,被世人称为“龙头古柏”,据传为宋高宗亲手所植。经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如今的古柏已不再发新芽,只有树干底部翠绿的青苔和缠绕的藤蔓无声讲述着它的沧桑岁月。
路过龙头古柏,便是越王台。拾级而上,越王台后面有一堂、一亭、一泉,那便是清白堂、清白亭、清白泉。只见泉水清澈、鱼翔浅底、树影摇曳,带给人一种心灵的宁静。清白泉旁则是清白亭,柱上刻有一联:“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出自南宋著名政治家王十朋的《清白堂》: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清白堂
“范公”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一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让后人铭记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而在《岳阳楼记》问世的8年前,范仲淹在越州任知州时就写下《清白堂记》,文中所述为官之志、清廉之道,可谓其“忧乐思想”的雏形: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当时,越州郡府坐落在卧龙山(即府山)南麓,山上荒草凄凄。有一天,范仲淹命仆役清理杂草时,发现了一口废井。范仲淹请人把井中泥沼清除掉,那井中泉水色泽清白,于是在井旁建清白亭,改凉堂为清白堂,并坚定为官不辱其名。
近年来,绍兴修复了清白堂,重建清白亭。2014年,绍兴正式提出将“清白泉”作为清廉文化品牌,总结提炼出“清白廉洁、润泽廉政”的时代精神。“清白泉”不仅是清廉之泉,也是文化之泉、精神之泉,涌动着历史对现实的关照,积淀了越文化中的清廉思想。
据了解,范仲淹在越州只待了一年多时间,但在他的大力倡导下,越州在卧龙山麓建设了稽山书院,延请知名学者石待旦、李泰伯前来讲课。自此越州学风鼎盛,处处书声琅琅,家家以耕读为乐,村校学童竞习歌咏,山民村妇出言常有古训。
“虽然范仲淹在绍兴任职的时间不长,但由于他笃于忠亮、体恤民情,时至今日,绍兴人民仍然感念他对绍兴所作的贡献。”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说,范仲淹离开越州后,人们曾建“希范亭”、立“百代师表”牌坊、建祠堂,以纪念这位父母官。
时光流转,清白泉始终甘甜清冽,不曾改变,一如范仲淹的忧乐天下与清白德义,留给绍兴的,正是那一缕流淌千年从未间断的清廉文脉。

清白泉

一座园林传颂真挚爱情


在绍兴,有这样一座园林,因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而闻名,这座园林便是沈园。
沈园位于鲁迅中路,为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故有“沈氏园”之名,在1963年被确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沈园沿袭了传统的江南园林布局,整体风格典雅幽深,古朴庄重。园内亭台山石错落有致,板桥横跨古池塘,巧分烟波,曲径通幽。在美景之间,一块刻有两首《钗头凤》的石碑引得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引出一个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

沈园大门
陆游与表妹唐琬成婚后夫妻感情至笃,怎奈其妻难得母意,数遭谴之。陆游无奈,但母命难违,遂至仳离,泪洒青衫,两情远隔。后来,唐琬另嫁文士赵士程,陆游娶王氏。
数年后,在游沈园时陆游偶遇唐琬,一时百感交集,想起当年夫妻被迫离异,离情别绪涌上心头,挥笔粉壁,写下了一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石碑
唐琬回到家中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遂提笔和词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不久唐琬在忧郁中去世,此后陆游多次重游沈园,写下数首诗作怀缅唐琬。

沈园内景


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72岁高龄的陆游再游沈园,来到罗汉桥时,想起自己与唐琬之间曾经的恩爱情形,悲从中来,便写下一首《沈园》七绝: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后人有感于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以陆游《沈园》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为元素,将沈园北侧的罗汉桥改名“春波桥”,将桥南的一条巷弄称为“春波弄”。
记者在沈园实地探访时正值周末,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使原本幽静的园林热闹起来。“沈园不定期举行投壶、点茶等活动,带领市民、游客体验宋朝时期百姓的娱乐生活、民风民俗。晚间还有《沈园之夜》演出,以越剧、莲花落、绍剧、平湖调等绍兴本土剧种演绎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沈园工作人员介绍说。
正因为这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催人泪下的诗篇,人们现在到沈园,除欣赏古典园林之外,更多的是去那里感受人世间的爱情,如今,沈园已经成为了绍兴的爱情主题公园。


一条小路铭记忠勇之士


南宋时期的绍兴,作为陪都迎来了它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但是与“绍兴”之名取意于“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一样,在许多爱国的文人武士心中,收复北方依然是心中不灭的理想。
绍兴古城的西小河西侧有一条名为“武勋坊”的道路。南宋时期,“武勋坊”为绍兴府城内的坊名,后来演变成了路名。
这条不过几百米的小路,与南宋名将李显忠的故事有关,这位与岳飞、韩世忠等齐名的抗金名将,曾在绍兴府城西小河旁居住,淳熙四年(1177年)初,孝宗为李显忠府第赐名“武勋”,以彰其功。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绍兴知府汪纲将绍兴府城内的行政区域作了重新编制,共设五厢九十六坊。“武勋”府第所在的地方,被命名为“武勋坊”,属第四厢。
明代神宗万历年间,城内坊数并减,武勋坊始作为路名保存至今。旧时,武勋坊为一条临河道路,河东端与西小路相连处建有武勋桥,河西端建有思桥,其地名出典均与李显忠有关。
据历史记载,李显忠出身将门,其父名永奇,为宋军巡检使。李显忠17岁时就随父出入行阵,抗击金兵,颇有胆略,积功至武翼郎,充副将。后在陕西陷入金人之手,父子商议伺机南归宋朝。途经延安被金人告密,全家200余口,惨遭兀术杀害。
当时,夏、金不和,李显忠带26人奔走西夏,投奔夏国,李显忠生擒久为西夏之患的金将“青面夜叉”而归。夏主十分高兴,即派出20万骑兵,出兵攻金。因李显忠身在西夏,心在宋朝,夏人大为不满,就以铁鹞子军进攻李显忠军,被李显忠打败。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李显忠自西夏率旧部及所招募的万余兵马回归宋朝。宋高宗在宫中亲自接见李显忠,表彰他的赤胆忠心,奖赉甚沃,并赐名“显忠”。
宋孝宗即位后,积极准备北伐中原。李显忠又率宋军奋勇杀敌,收复虹县、宿州等地。当时,南宋将领邵宏渊与李显忠共同主持隆兴北伐,但邵宏渊心胸狭窄,忌显忠之功,耻居其下。
在采石战中,因副帅邵宏渊忌李之功绩,按兵不动,倡言惑众,涣散军心,李显忠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使宿州城得而复失,导致“隆兴北伐”失败。此战宋军损失惨重,李显忠纳印待罪。不久,朝廷知晓李显忠兵败的原因后,让李显忠来到绍兴,官复防御使、观察使、浙东副总管等职。来到绍兴后的李显忠,爱上了这片土地,便向圣上提出归老于绍兴的请求。
如今,在武勋坊这条路上,已不见李显忠府第等建筑的遗迹,但武勋坊之路名,尚能引导人们了解这条街巷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绍兴之于北宋,是富饶安定的江南水乡;而绍兴之于南宋,既有偏安一隅的求全,更有北定中原的祈望。虽然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遗愿最终也没能实现,但是这一时期文人武士的爱国思想以及由此诞生的许多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




摄影:颜晗
编辑:杨鑫悦

更多新闻 · 推荐阅读

“最美公务员”评选结果公布


读报 | 《中国建设报》2月5日


早安,新闻早班车来了 | 2024-2-5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