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书评】读隈研吾《自然的建筑》有感

一开始,读到“枕水而眠,眺望波光粼粼的水面,轻拂水面的和煦清风沐浴全身......”时,忽然联想到曾皙被孔子问到自己志趣是什么的回答:“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猜隈研吾想通过这座玻璃房表达的,正是这种洗澡吹风哼歌的畅怀自在吧。主体与世界的关联性,作为本书的主题,一以贯之。以后的设计,要多多思考,用心体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我学到了。



书名:《自然的建筑》(隈研吾 著)

索书号:TU-091/ZW277

馆藏地:四平路校区图书馆书库1楼、综合阅览楼1楼

 

 有一点让我极为佩服的,是隈研吾总是能在或建筑基地考察或贯通文化联系中找到设计的坚定的出发点。设计芦野石米仓,他把芦野石这种当地朴素的灰石头化腐朽为神奇;再如广重美术馆,他直接把广重的艺术风格映射到了建筑空间的多层次中,仿佛映出了森林中空气的质感和光的状态;还看到他阐释“竹屋”的设计理念,提到竹林七贤的孤僻哲学,我真的完完全全被折服了......他不光对本国文化参透要旨,还能对中国文人思想信手拈来,实在是高!



之后正好赶上“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展”来上海展出,于是赶紧找了一个下午去虹桥国际展会参观。这个建筑本身刚好也是他的作品。展览以各种材料的运用为线索回顾来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过去30年的作品。这些作品被归纳为10个物理材料类别:竹、木、纸、石头、金属、砖瓦、玻璃、树脂、膜/纤维、土。他综合运用这些材料做出的建筑让我看到了与环境有机的一面。用有温度的材料取代了钢筋混凝土,“自然的建筑”的思想再一次得到了验证与阐释。



书中说到:“当我们不再考虑看起来怎样,而是考虑怎样去创造时,才能了解幸福是什么。一定要以那片大地、那个场所作为原料,遵循适合那个场所的方法来生产建筑”。 通过具体的场所一一探讨这种方法在现代实践的可能性,是《自然的建筑》一书想要探讨的,也是展览《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想要呈现的。

曾经,我坚信建筑师的目的或者说任务,就是要以建筑的方式最大化地表现个人意志。但是,我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保存现存的人文与自然”。 读完、看过隈研吾的思想、实践之后,我收获颇丰:打造有温度的、以人为本的建筑,才应该是贯彻始终的设计思想。

供稿:建筑与城规学院 韩洁

审核/编辑:岳静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