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带孩子解读俄乌战争?

维舟 2022-09-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真棒之选 Author 维舟

随着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开打,很多家长可能都遇到了和我一样的问题:怎样向孩子解释这场战争?

别看现在网上对此事的讨论沸沸扬扬,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多,大部分国人既不懂俄文,恐怕也没读过任何一本有关乌克兰历史、文化、社会相关的著作,对俄乌之间的恩怨更是一知半解。

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带孩子解读离我们万里之遥的世界时事热点?仅仅根据网上那些真假难辨的碎片信息,就能给事件定性了吗?


为什么要打仗? 

在背景知识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可以探讨这样的重大事件吗?回答是肯定的。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对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事件,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都是不完整的。

不说别的,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没多少人知道病毒传播和公共卫生是怎么一回事,甚至两年之后也可能仍然不太清楚,但这却又是人们生活中的重大现实,这就迫使人不得不根据不完整的信息来作出自己的基本判断。

可能看似奇怪的是,正因为对乌克兰局势普遍都不甚了解,这倒是一次极好的契机:因为既然家长和孩子其实对局势的无知程度不相上下,也就没必要硬去灌输一套“标准答案”,倒不如一起平等地去探讨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切入,通过不断追问,来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

在谈到这场冲突时,孩子们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是:“为什么要打仗?

对这个问题,通常的解答路径,是去追溯双方矛盾的根源,到底有什么历史恩怨,导致他们最终打起来了。

这确实有深远的历史背景。乌克兰裔美国历史学家浦洛基著《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就指出,乌克兰一直以来就是东西方之间的门户,既多元又分裂,而其历史也常常很难由乌克兰人自己做主。

保罗•库比塞克的《乌克兰史》在追溯这个国家的历史之后也突出了一点:它夹在各方力量之间,在追求独立时困难重重,尤其在冷战结束之后,它想要的独立就意味着排斥俄罗斯的影响力,这又势必会走向跟这个最重要邻国的矛盾不断。

当然,还得考虑到俄罗斯的视角,威廉•齐默尔曼著《统治俄罗斯》一书,就解释了俄罗斯这些年政治体制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普京决定开战。

不过,这些书可能对大多数孩子而言都不免艰深(连成年人也未必有兴趣读),何况我们在这些冲突中不难发现一点:往往各方都会利用历史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例如乌克兰可以说克里米亚半岛早就是自己领土,但俄罗斯却说它在历史上与俄罗斯文化紧密相连。由于欧洲很多地方的历史都错综复杂,像这样各执一词的情形极为常见。

简言之,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深远的背景,但却也经常被利用来为现实辩护。

对于“为什么要打仗”,还有另一个解答的路径:战争是最后的手段,就算双方有什么矛盾,如果有别的办法,为什么要打仗?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或许可以触及到这次危机更深层次的症结:之所以开战,是因为彼此的利益、诉求无法调和,协调机制又缺失或失灵,不能对话、谈判解决,也没有外部力量能干预、制止,导致和平手段统统都不奏效,才最终走向了战争爆发。

这种协调失灵,最初其实还不是出现在俄乌两国之间,而是在乌克兰内部:自从这个国家1991年独立以来的三十年里,内部对于国家的未来走向就一直有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西部主张融入欧洲,而东部则亲俄,双方非但没能彼此妥协,反而在2014年后走向摊牌,到头来内部的危机就“外溢”了,逐渐又从局部冲突演化为全面危机。

这不仅是乌克兰的失败,也是俄罗斯的失败:实际上,多少年来,俄罗斯一直试图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挽留住乌克兰,但都统统失败了。

在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当政时,“友谊”一度才是俄乌关系的主基调,双方在文化上原本也很亲近,更不用说在经济上千丝万缕的联系,乌克兰还特别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尽管如此,到头来乌克兰还是想要“融入欧洲”。

也就是说,战争手段也是俄罗斯阻止乌克兰倒向西方、并迫使西方回到谈判桌上来,重视俄方利益的最后一招。

在欧洲,比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那点矛盾严重的历史恩怨多的是,德国与法国、法国与英国之间都曾有过无数矛盾冲突,但现在恐怕没人严肃地认为它们之间会爆发战争了,至少,这些国家在经历了惨烈的战争之后,已经吸取到足够多的教训,相信这是协调彼此矛盾时最不可取的方式了。

在这一意义上,战争没有赢家——因为战争的爆发就是政治解决方案失败的结果,是谈判桌上谈不拢,才打起来的,如果能达成妥协,和谈、对话当然是代价更小、也更文明的手段。

反过来,战争也不是目的本身,恰恰是政治的延续,旨在“以打促谈”,因为如果开战不能为本国赢得更多政治利益,那这战争就是得不偿失的无效手段。

我们该支持谁?

讲到这里,难免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双方的矛盾盘根错节、由来已久,那我们该支持谁?孩子常常还会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当然,谁都想支持“好人”那一方,但如果去网上看看,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无法作出这样的判断。人们的观点,往往取决于他在观战时代入哪一方的立场,这就很容易不假思索地形成单一化的观点。

在这一次,支持俄罗斯的人很多,他们给出的理由,往往不是普京在电视讲话中所提及的历史依据,而是一种地缘政治视角:“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一个大国怎能容忍隔壁的邻国部署北约导弹?

在这么说的时候,他们往往引用美国对古巴导弹危机时的反应,认为俄罗斯的诉求是合理正当的,其实隐含着对“大国”的认同和对西方的敌意。

1月24日开战当天 在顿涅茨克地区奥皮特纳前线的乌克兰士兵

然而,这样的视角无法在国家主权的基础上自圆其说,因为这势必涉及到一个问题: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有权决定自己的道路吗?它想要融入欧洲,也未必就部署北约导弹,按现在导弹的射程,也没必要非得部署得那么近,至于利益上的分歧,至少也可以进行谈判,你看不惯就可以打人家吗?

古巴导弹危机时美国的反应,我们以往可都是当作霸权主义的表现来看待的,古巴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美国觉得不舒服就可以入侵它吗?入侵是欺负对方弱小,如果比你强,你也开打吗?

在中国人心目中,常常很自然地就把乌克兰看作是一个“小国”,然而事实是:除去俄罗斯这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庞然大物,乌克兰其实是欧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相当于把德国和英国加起来,而人口也仅次于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

当然,更多人将乌克兰视为一个“弱国”,当泽连斯基总统宣称要保家卫国时,微博上一条高赞评论讥讽他“口气比脚气还大”。但试想一下,我们中国也曾尝过弱国的滋味,清楚边疆地区闹独立而邻国悍然出兵支持那种苦涩,如果代入的是乌克兰的位置,你的感受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乌克兰总统 泽连斯基

这不仅仅是道义原则的问题,还涉及到中国和中国人的利益:俄乌冲突可能转移美国人对中国的压力,被很多人看作是好事,但除了这点眼前利益,我们还得考虑长远利益——如果国家的主权不能得到尊重,国际秩序的原则遭到冲击乃至颠覆,这对我们也是好事吗?

战争爆发,对所有人的金融资产而言也很难说是好事——不仅乌克兰房价暴跌,俄罗斯也股市大跌、卢布贬值,如果连累全球股市下滑,我们口袋里的钱也变少了,那是不是有必要慎重考虑对战争的态度?这些不同的方面如何综合权衡利弊?

孩子可能无法具备深厚的背景知识,但这样的角色代入、理性分析,就能让人意识到,问题至少没那么简单。

恐怕也正因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已经声明:“对于那种非友即敌的冷战思维和拼凑所谓的同盟和‘小圈子’的做法,中方不感兴趣也不会效仿”,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更不会提供任何武器,相信“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有实力的大国,也不需要中方或者其他国家给它提供”。

现在,这场战争才刚刚爆发,谁都无法预料它将何时、以什么方式、在何等条件下结束,这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对我们所有人来说,这并不仅仅是围绕着“热点事件”了解一点知识,还需要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并作出理性判断,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那些知识点,只要我们问对问题,自然可以找到答案。

事实上,不仅国际冲突是这样,在日常争端中,道理也是类似的:我们不仅需要理解争端双方的诉求,还需要理解他们为什么走到这一步,为何不能通过协商对话来解决争端?

至于要支持哪一方,也需要权衡双方的说辞、理由,是否与我们的原则冲突、是否损害他人利益,作为负责任的第三方,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在这样的解读过程中,家长没必要装作无所不知,塞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而可以和孩子一同讨论。“股神”巴菲特在日前致股东信中说道,教学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思路,他引用了自己搭档查理•芒格所说的“猩猩效应”:如果你和一只猩猩坐在一起,向它仔细解释你所珍视的一个想法,你可能会留下一只迷惑不解的灵长类动物,但你自己的思维会更清晰。

当我们带孩子一起解读国际时事时,孩子或许未必能一下子领会,但至少也能有助于我们自己看清楚现实。在最好的情况下,这将是我们和孩子们的共同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