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作家公开课》 | 弋舟:耐心地“状物”是文学的根基

2021年9月17日下午两点,“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小说家弋舟题为《黏了福米加塑料贴片的桌面——跟高特罗学习短篇小说的技术》的演讲。作家由文本细读出发,带来了一堂关于短篇小说创作技法的生动课程。课程由黄悦教授主持,《小说月报》副主编徐福伟等校内外专家参与讲座,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伊朗德黑兰大学、伊朗阿拉麦·塔巴塔巴伊大学、伊朗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伊朗伊斯法罕理工大学、埃及英国大学、埃及明亚大学等国外多所高校中文系学生,以及来自“新汉学计划”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中国文化笔译工作坊30个不同国家的学员们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了课程。

黄悦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弋舟的写作风格和主要成就,并通过分享阅读感受引出了当天的讲座。弋舟从他与《小说月报》的渊源谈起,指出优质的文学刊物能映照和见证一个时代,几十年来《小说月报》以专业的标准及时准确地展示广袤世界,是当代文坛最重要的文学刊物之一,也是文学界公认的精品刊物,是同学们学习写作的样本。

弋舟首先谈到国内外蓬勃兴起的创意写作课程已经培养了大量成熟的写作者,这表明小说在技术层面有一些经验是可以传授、可以传递的。他以美国作家高特罗的短篇小说《合法偷窃》开头为例,用逐字逐句细读的方式带大家体会短篇小说的写作奥秘。弋舟认为好的小说首先需要耐心地“状物”,需要用具体、真实的细节去建构空间,这是文学的根基。为了实现这种效果,小说家就要像博物学家一样钻研,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小说透过“黏了福米加塑料贴片的桌面”在不经意间创造出独特而坚实的物理世界。小说虽然是一门虚构的艺术,但创作者必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阅读的耐心,参考别人的经验,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再加以精准的专业知识,尽最大程度去耐心地“状物”,就能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当然好小说也应该能为读者带来陌生感和音韵上的美感,作家的灵感往往正是由这种细节所触发。

在谈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时,弋舟指出中国文学界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外界对我们的理解,翻译与传播的规律值得深入探讨。他以格非先生的作品为例,指出一流作家对自己的作品保持着近乎苛刻的严谨,虽然风格可以多样,但好小说里内含着好的结构、好的细节,还有非常真实的画面感和触感,这些都是实现成功跨文化传播的好小说的内在特点。通过细读格非的小说,弋舟表示,作家要以一种博物学家的严谨在作品中耐心地“状物”,搭建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在结尾处凌空跃起,以实写虚,以期达到一种对小说艺术的本质性追求。这或许正是格非的作品获得跨文化传播的魅力之所在。

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就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传播、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文学创作的经验与构思、作者与读者的双向关系等多个话题展开提问,弋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作与思考一一予以具有启发性的回应。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

相关回顾:

北京语言大学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新学期 | 北京语言大学线下通识课《中国作家公开课》又开课啦!
《中国作家公开课》第二期重装亮相
《中国作家公开课》 | 弋舟:黏了福米加塑料贴片的桌面——跟高特罗学习短篇小说的技术
《中国作家公开课》 | 李玲: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流变
来源 |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文字 | 张潇尹摄影 | 万国松编辑 | 张潇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