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作家公开课》| 汪惠仁谈中国古典散文的精神与趣味


2021年4月16日下午,“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著名作家、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小说月报》《散文》主编汪惠仁题为“散文里的中国”的专题演讲。黄悦教授主持该讲课程,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薛印胜,北语汉教学部宋红芳、李文等老师全程参与了课程并现场对谈,北语百余名师生到场。

黄悦教授介绍了汪惠仁主编的写作风格和主要成就,并通过对中国古典散文的界定和回顾引出了当天的讲座主题。汪惠仁主编首先从世界文学大格局着眼,指出汉字作为唯一一种没有中断的古老文字,成就了中国散文的独特魅力。他提出汉字具有全息性,其字形构造、音义关系、历史演变、语义语法等特点都值得深入体味。

随后,汪惠仁主编简要勾勒了中国文学流变的历程,并指出发达而深远的散文传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世界要理解中国,必须从散文入手。”他认为,在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之前,中国文学的主体实则由散文构成,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散文教科书是国民教育的主要载体,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文人士大夫的广泛创作也使得这种文体日臻完善。概而言之,丰厚的古典散文中始终贯穿的是“以道自任”和“人生解放”两个主题。

汪惠仁主编重点围绕古典散文的两大主题进行了梳理与阐释。他谈到,从古到今,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追求和人格理想,无论是身居显要还是身陷逆境,他们一直以“道”提升自我,将社会理想与抱负放在首位;与此同时,文人群体还拥有超越实用主义的理想追求,将审美理想视作通往人生解放与自由的通道,在散文创作中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性”色彩与思想追求,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精神结构。此外,汪主编举例反思了中国散文曾经遭遇的迷途事件和自救方式,强调优秀的文学创作必须蕴含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汪主编的演讲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从《报任安书》到《出师表》,从老庄思想到魏晋风度,不仅透视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独特魅力,也勾勒出中国知识分子一贯的精神传统。

谈到散文的当代发展和文学的未来,在场的同学们与汪惠仁主编展开交流,开启了一场有趣的代际对话。陈洁仪同学提出的新媒体时代数字化出版给纯文学期刊带来的冲击与新变这一问题在现场引发了热烈地讨论。陈巨荣同学分享了平时阅读散文的感想与收获,认为文学的美育价值能够一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赵靖怡同学认为数字化时代阅读方式的转变使得阅读日趋多样化、社交化,与此同时也要警惕文学的泛娱乐化,作为青年一代,更要沉下心来在文学的土壤里深耕。朱昕夫同学认为文学传播媒介的转换更广泛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大众传播作为美学精神的一种传播载体,与当下视觉化的美学诉求息息相关。

同学们主要就数字媒体时代传统出版如何借力新媒体发展、当下年轻人文学创作的交流平台选择、泛娱乐化时代的纯文学发展困境、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话语权等多个话题展开讨论,北语严谨而不失开放的学风、学生的思考能力获得了汪惠仁主编的高度评价,他从文学的创作与接受、图书载体的变迁、数字化时代的出版与阅读等角度一一回应了同学们的问题。讲座后,汪惠仁主编还为“中国作家公开课”现场题字。

4月16日当天,我校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黄悦教授与到场的师生分享了这一消息,鼓励有志于进入出版传媒行业的同学,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争取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发挥北语学子的力量。

推荐阅读:

北京语言大学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中国作家公开课】汪惠仁 | 散文里的中国

《中国作家公开课》 | 中外非虚构作家云端对话:真实是故事的力量所在

【中国作家公开课】线上链接 | 嘉宾对谈 | 梁鸿:非虚构写作在中国

“中国作家公开课”首期成功开讲

【中国作家公开课】刘大先 | 当代文学的表里内外

新课推荐 | 北京语言大学线下公选课《中国作家公开课》开课啦!


来源 |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文 | 刘泽胤 张潇尹图 | 万国松 张潇尹编辑 | 张潇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