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SD 8|不进步的旅行指南

btr 意思意思 2022-08-31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不再带着厚厚的旅行指南书出游了?大概是智能手机普及、各种旅行APP兴起之时吧。当我们谈论电子书(或以APP形式出现的、具有类似功能的东西)是否会取代纸书这个话题时,旅行指南无疑是最早取得局部胜利的小分支。与其要在纸书地图上分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不如跟着电子地图上的蓝色小圆点朝向目的地更直观;与其兴冲冲地赶到纸书上推荐的米其林星级餐厅结果发现连那栋大楼也早已拆迁,不如旅行APP上实时更新的实用信息及时可靠;与其听纸书指南作者的一家之言,不如博览旅行APP上众多资深用户的评价更客观综合……更决定性的是,相较于厚重的纸书,旅行APP在手机里没有任何额外重量,只要带好充电宝。


几乎完败。但终究是“几乎”——纸书旅行指南仍有最后一点好处:它可以不更新、不与现实同步、不活在每一秒如加速度般扑来的当下……它可以不升级(upgrade),或者说,不进步。


不进步的旅行指南是写给时间旅行者的。2015年的时间旅行者倘若要去1938年的香港,便需要一本1938年的《香港指南》。这样的“时间旅行者”未必只出现在科幻小说里,也存在于隐喻的层面上:读这样一本过去年代里的旅行指南,就好比回到了过去旅行,一切发生在读者的脑海里。过去年代的旅行指南,若以后见之明来看,是封存那个年代的一张快照或一个安迪·沃霍“时间胶囊”式的箱子;或用更IT、更电子化的说法,它是一套彼时彼刻的设定参数,足以复刻、定义并再现那个时代。


现实世界不够好,可预见的未来又皆是利空,人就难免会倾向于怀缅过往。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一本193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陈公哲编写的《香港指南》在近八十年后会以复刻版的形式重新流行起来,自2014年再出版后至今已四次加印,且不论其售价从当年的一元港币变作如今不菲的一百元。


1938年的香港虽已是英国殖民地,但彼时去香港却无需护照或港澳通行证。“华人之来港与离港者,皆甚自由,一如内地,无需护照。” 这本《香港指南》里的确有众多实用资料——从旅馆、茶楼、餐厅名录、公车时刻表到购物街、粤语摘要、街道中英文对照表乃至是否需支付小费的指导意见,可谓事无巨细一一列示——但更精彩的部分,却在文字。编者陈公哲乃考古学家、发明家及书法家,其文字功底相当了得,尤其在描述游览风景之过程时,往往寥寥数笔,已将场景勾勒无遗;读者按之脑补,仿佛身临其境。他这样写乘坐缆车、赴太平山顶(在那个时代,“太平山”已易名作日不落帝国殖民气息浓重的“升旗山”)游览的场景:“……逶迤而上,穿林越谷,而两旁园屋出现,眼帘葱郁可爱,至斜坡角度较广时,则凌空直上,御风而行,返看林屋有如下坠,其实车已升上云巅……”就好像已吹到了风;而云,已在脚下。


这本不升级的旅行指南里,还有对于当时风俗的鲜活描述,如茶楼里的“一盅一件”,又如为什么要将茶壶的盅盖揭起,来表示要伙计加水——殊难预料,竟在这样一本指南书里得到答案:原来在清朝时,满族旗人常藉势凌虐汉人,“有无赖某,携其所弄鹌鹑,安置于已泡茶而复倾净之局盅内,茶房不知,照例揭盖冲水,误将其鹌鹑泡死,相起理论,结果茶楼赔偿数十两银。”可见碰瓷设局,也是历史悠久。


1938年的《香港指南》里还附有好几张彼时地图:当时还没有MTR,广九铁路则并未在红磡终止,而是一路沿海、直通梳士巴利道旁的“九龙车站”——如今,这里已是香港文化中心及香港太空馆的所在。而对面的半岛酒店,那时就已经是最豪华的饭店了,只是旁侧Shopping Mall的寸金寸土,仍被差馆(巡捕房)和邮政局所占。至于西九龙,那时还是一片避风塘呢。所谓沧海桑田,大概远比我们所想象的发生得更快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