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SD 5|文盲美食家

btr 意思意思 2022-08-31


这位美食家有发现的热情和开放的心态。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他总是格外兴奋地投身于对当地美食的探寻之中。他将之视为一种历险。面对陌生文化的历险。有时候,他明明知道自己可能不会喜欢某类菜式,但依旧待之以同等的热情。甚至,这是他更愿意的:相较于那些“因为你喜欢A,所以你可能还会喜欢BCD”的推荐,他更希望听从“因为你喜欢A,所以你可能不会喜欢BCD”这类指引。“旅行,不就为了这个吗?”美食家思忖道。“在巴别塔上吃饭,至少风景是美的。”


所以韩国很适合他。美食家不懂韩文,韩国人的英文也说得结结巴巴,这样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文盲美食家。“理性让位于偶然性,并没有什么损失,”文盲美食家又陷入沉思。“盲是一种专注。”他望着菜单,又蹦出一句名言。


这是一家热气腾腾的餐馆。文盲美食家正是为这腾腾热气而来。在这海滨城市,初秋的夜已有明显凉意。他需要热身:字面意义上和比喻意义上都需要。点菜的过程极其迅速:文盲美食家只是指了指隔壁桌上的那个锅。“这个世界如此之新,”文盲美食家默念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句,“很多事物还没有命名,提到的时候需要用手指指点点。”他一边指点一边向服务员微笑,服务员问了他一句什么,他虽然不明白但仍然自信地点了点头。


Wifi、智能手机和相对论的组合使一个人吃饭时的等待阶段变得不再尴尬。文盲美食家感觉只过了几分钟(事实上,25分钟过去了),热气腾腾的锅就摆在了眼前。汤还在沸腾,文盲美食家的眼镜镜片上顿时蒙上一层雾气,仿佛在尝试一个不成功的滤镜。然而视觉的暂时消失带来了活跃的听觉,韩语的交响像弹幕一样构成一种靠垫般的和声,让人安心。


原来是鱼汤锅。汤色纯净透明,第一口的口感是鲜:一种完全自然主义的鲜,与味精的“过”鲜相比,这是略略“不及”的鲜,离文盲美食家通常定义的鲜差之毫厘——这就加强了第二口的迫切性。需要一点点叠加,在印象中构成一种完整的鲜。于是一口引来另一口,文盲美食家看见了一根优美的曲线,愈来愈切近那条名叫“鲜”的直线,永远差一点,但几乎已经相切了。


再望汤锅,已是退潮后的海岸。水(汤)位下降了,岛屿(鱼肉)显现。不是一种日常的鱼,文盲美食家尝过一口之后如此判断道,鱼肉显老,但又有几分嚼劲,带着一些残余的鲜,仿佛就是先前那永远相差的一点。鱼汤锅的精华在汤,文盲美食家以一条并非日常的鱼印证了这个颇为日常的结论。


文盲美食家直到这时才意识到满桌附送的小菜。在韩国吃饭,这是一种常态。买一送五式的惯例,倒不是用来招徕的,而更像某种仪式。几天之后,文盲美食家将对此作更深入的思考(那是在一家烤肉店里,那里的免费小菜中竟然包含了三只炝蟹——文盲美食家想:这究竟是地理位置不同带来的价值观差异的浓缩,还是这间烤肉店老板的某种营销策略?他还需要更多经验,才能作出评断),但此刻,他只是在每盘小菜中夹了一小块尝,只是为了弥补被忽略的前戏(菜)。


既然文盲美食家感觉身体已经暖和起来,店堂不再像先前那般热气腾腾,他决定在买单前做一些研究工作。他打开Google Translate,切换到手写输入模式,试图将点菜单上那几个由横、竖、圆圈和斜线组成的字(图形)依样绘出。第一次,他画得太慢,以至于手机将字的部分识别成了整体。“还Smart Phone呢。”文盲美食家一边抱怨一边开始试第二次。


最后他成功了。文盲美食家终于搞明白:他吃的是河豚鱼。


离开河豚鱼汤店的时候,文盲美食家还有两个疑问。第一:因为没有事先知道这是河豚鱼、而丧失的“拼死吃河豚”的冒险感与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鱼而盲尝的冒险感相比,究竟哪个更强烈?(他隐约觉得:两者有类似的虚无性。)第二:用河豚鱼炖汤,将原本浓烈的鱼鲜稀释进汤里,作为一种料理选择(如相较于红烧或者清蒸),背后是否隐含着某种文化意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