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棺材板上有什么?厦大团队揭秘!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2024-04-16

在古人的棺材板上做研究?

仅凭几颗颜料就能还原古代人绘画的奥秘?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

但在厦大的一支文物保护团队眼里

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几个月前

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的朱展云研究员团队

对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画的制作工艺研究

取得了新进展

将这件重要文物的绘画工艺揭示在世人面前


朱展云


做指导修复的“逆向工程师”

走进朱展云的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摆放整齐的显微镜和光谱仪等实验设备。他的学生正和往常一样忙碌着,精心配制文物保护实验所需要的各种溶液。


但与传统的理工科实验室有所不同,他们的研究对象,常常是一堆粉末、几颗颜料、一点儿纤维。这些取自文物身上的小小样品,就藏着整件文物,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工艺密码。

团队师生对文物颜色进行精确分析与匹配

谈到团队在文物保护中扮演的角色,朱展云将他们比喻为文物的“逆向工程师”。正如在高端制造业领域,逆向工程师通过分析现有产品来创建设计指南一样,他们通过研究,深入理解文物的本质和损伤机理,设计出恢复文物原貌的修复方案,确保每一件文物都得到最科学、最精细的恢复与维护。


“文物保护像一条链条,公众熟悉的通常是考古发掘和修复操作这两个过程。但在它们之间,对文物本身的研究——包括材质工艺和保护技术的确定——同样至关重要。我们的工作正是集中在这一环节,为文物的最终修复和价值阐释提供必要的科学支持。”朱展云说。


因此,每一次对文物进行成分检测时,朱展云和学生们都保护文物蕴含的价值作为首要研究目的。这件文物曾经经过几次处理?它所使用的材料现在还能获得吗?是否有更加科学的替代材料?修复工艺应该怎么斟酌?这些问题都是他们所关心的。


完成检测后,团队会依据结果,制定一份详尽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指南,深入分析文物的损害情况,提供修复材料和技术工艺的选择建议,堪称“保姆级别”。在这份指南的指导下,文物修复师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文物进行修复,还原它们本来的面貌。


朱展云团队密切关注馆藏文物的劣化情况,并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进行了唐卡保护项目。通过采用X射线显微断层扫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他们从分子层面对西安大兴善寺收藏的“二十一度母”唐卡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这组唐卡的画布在绘画前都曾使用高岭土、草木灰等进行表面处理。因此,修复人员对画布采用了相同的预处理方法,让修复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这组唐卡已经得到了妥善修复,满足展陈和研究的需要。

团队师生对二十一度母唐卡进行无损检测

保护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

除了唐卡,朱展云的研究团队还将目光广泛地放在了棺板画、漆器、纸张、纺织品等多种类型的文物上。


棺板画,就是古人在棺木表面绘制的图画,它的工艺反映了丧葬习俗、社会结构及经济制度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考古学研究价值。


考古学家们致力于通过棺板画揭示古代社会的风貌,解读画中隐含的时代特征。要想获得更深入的制作工艺信息,科学检测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朱展云团队专注于研究保存状态良好、研究价值显著的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画,期望能够通过科学分析手段,探究它在制作工艺上的秘密。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画

面对这件遭受漫长岁月侵蚀的文物,光凭肉眼很难看出它的本质信息。但要是从文物上取下一块样本来做检测,又会不可避免地损害到它,违背了“保护”的初心。


为此,团队采用了多种无损与微损分析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无损,就是以不接触的形式对文物信息进行提取,不对文物本身造成损害。师生们首先选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等设备,原位检测棺板画的颜料成分。但由于棺板画使用的颜料十分复杂且多层次,也会碰到部分成分无法确定的情况,此时再选择采用微损分析技术,取极微量样品进行深入分析。

团队学生对棺板画进行无损检测

“我们一直追求的就是平衡文物完整性与信息提取之间的关系,毕竟保护才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朱展云说。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微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颗粒,也成功检测出了有效的成分。经过检测,朱展云团队确认了这幅棺板画使用了六种颜色,其中包括朱砂、副雄黄、石膏、炭黑等颜料。这些发现能够为文物修复师提供宝贵信息,帮助他们准确还原原始颜料的使用情况,为这件珍贵文物的修复工作消除了一大障碍。


无论文理,都要学习

“我们这个团队里发生什么都不意外!就连大学教授指导文科生学有机化学,引领理科生剖析历史背景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朱展云团队成员,文博专业研三学生秦雅玲笑着说道。


在朱展云看来,每位成员无论文理背景,都需要掌握跨学科的知识,独立完成自己的研究内容。文科生应该打下化学基础,理科生也要补充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为此,文科背景的秦雅玲几乎从零学起了有机化学。


研二时,她结合化学专业教材和网上的视频讲解,一页一页地填补知识的空白。长期的自学也让她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困惑,于是她将听不懂、学不通的知识点积累起来,再向朱展云一一请教交流。虽然常常被那些陌生的结构式难得想放弃,却又很快会在老师的点拨下醍醐灌顶,收获满满。

秦雅玲的自学笔记

面临研究中的难题,转而有针对性地学习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再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一个“从做中学”的循环里,团队成员们逐渐学会将课本上的知识和实践融会贯通,对所得的实验数据与文物的历史背景也能够更加自如地解读了。


“在文物保护领域做研究,能够保持谦虚谨慎、好学深思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我期待我的学生们可以文理兼容、多面发展。”朱展云表示。


如果要用一种生动的方式来形容这支年轻的团队,一棵大树或许是最贴切的选择。以朱展云的指导为主干,14名本、硕、博学生如枝桠一般向四面八方伸展,繁育果实。


从彩绘漆器材质工艺的精确鉴定,到纸质文物健康评测与修复研究,再到文物降解残留物提取分析方法探索,团队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要独立承担起一个特定的研究课题。除了大方向上的指导,朱展云还在选择研究主题、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到论文撰写的每一个环节里无微不至地为学生们提供帮助。


在厦门大学文物保护方向,朱展云是目前唯一的专任教师,但这一路上,他们并不孤单。除了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所提供的宝贵平台,校内的材料学、化学、生物医学等相关学科始终积极与他们共享仪器设备,对团队成员展开培训;国内外许多一流高校与研究所都同他们进行项目合作。来自各方的支持都让这支团队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不断壮大,走向成熟。

朱展云团队师生合影

“文物保护不仅需要历史学家与艺术家的独到眼光,还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专业素养。这个领域有待更多的力量加入,通过跨学科合作,共同推进研究。”朱展云说。 

未来,朱展云团队希望能够继续以“保护”为初心,不断优化现有的科学分析方法,深入探究文物劣化机理,研发更多有效的保护技术,帮助更多文物焕发新生。

厦大这项行动,一图读懂!

@西安交大,厦大约你上࿐春࿐山࿐

3月,____刷爆了厦大人的朋友圈🤩

文:雷子歆
图:雷子歆、受访者提供
责编:张火火、曾浣浣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快给厦大团队点个 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