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这门课超值!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4-09-09


北大有门创新课

它以创新创意设计为核心主题

2010年开课至今

举办了130余场讲座

嘉宾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春季学期

“对话全球创新大师”课程聚焦于

“人工智能与未来设计”

12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

将与同学们探秘人工智能

走进课堂,即刻与全球大师对话


课程大咖
为你揭晓


01 在北大,与全球对话





3月8日,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的教室里,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正在激烈地进行着。

当我们探讨近期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时,不得不提到其背后的多样化模型架构。在这样的背景下,您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何期待?


OpenAI仅提供对其模型的API访问,并不公开模型本身。如何看待这种开放式和封闭式的两种现象?


最新的AI工具哪里找?


这是“对话全球创新大师”系列公选课本学期的第三次课程。来自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孙凌云教授,从基本概念、发展趋势、领域变革和行动建议入手,为北大学生讲解关于AI大模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而在这学期伊始的首次课程上,关于未来设计的讨论也同样精彩。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从智能空间走向人工智能》的精彩报告。

 △唐克扬(上图)、孙凌云(下图)老师授课现场 

今年是“对话全球创新大师”课程开设的第14个年头。正值北京大学建设设计学学科、工学院筹建工业设计研究所之际,春季学期的课程主题聚焦于“人工智能与未来设计”邀请12位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创新者、塑造者和思想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技术前景和应用场景,展望新技术将如何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能为用户提供哪些智能和便捷的体验,又将给社会、经济和伦理带来哪些挑战和话题。


02 关于AI:来自全球大师的答案





认知及AI的启示、物联网助力智能制造、科幻与交互创新……自2010年创办至今,“对话全球创新大师”的课堂邀请了不同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创新创意设计为核心主题进行讲授,举办讲座130余场。在这里,关于前沿新技术的探讨从未停止。


 △《对话全球创新大师》课程合影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知识将面临新一轮的整合。人工智能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神经科学、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领域。因此,宽阔的视野、创新的灵感、跨学科的知识储备都是创新的基础。关于AI、关于创新,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余位嘉宾,给同学们带来了各自的答案。

精彩课堂
那些智慧的火光

科幻与交互创新

2021年4月23日,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史元春教授,带同学们进入科幻世界,解析早期科幻电影中出现的人工智能身影,而这些科幻场景如今已经在我们这个时代实现了。

△史元春教授课件

史元春提到,在未来,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将极大扩增用户规模和应用场景,自然人机交互的技术挑战,是如何从传统的“人适应机”到自然人机交互的“机适应人”。


控制论、科智与融合策略

2021年3月19日,80多岁的国际新媒体艺术之父、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Technoetic Arts(科智艺术) 教授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在他英国乡下的书房通过视频讲授科技艺术,身后的中文书法让人倍感亲切。

△Roy Ascott教授直播画面

罗伊表示未来社会的性质、机遇、危险和需求是无法预测的。为了让自己获得全球眼光和大局意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跨网络的整合创造力,就需要寻求物理现实、虚拟和人造之间的平衡,使每一个人对个体、物质和空间的认知能力达到最大化,对生物、生命体和科技的理解得以强化。


点亮大脑深处的灯火

2012年9月27日,英国牛津大学神经科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毛科林(Colin Blakemore)院士给大家展示了几组数据,人的大脑的神经元大概有1千亿,基本上是1011个。每一个神经的细胞都有跟其他细胞通过神经纤维的各种各样的连接,每一个大概要连接的是104个,所以人的头脑组成的神经元连接的可能性,就是1015个,这甚至超过宇宙中星辰的数量。

 △讲座海报及讲座现场 

毛科林生动地解释道,有时候人类的感觉是非常不靠谱的,我们经常会认为,看一个东西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事实却正好相反,它需要非常复杂的计算。而我们觉得需要特别努力去学的东西,比如数学、下围棋或者下象棋,实际上动用的神经元却少之又少。


认知及AI的启示

2023年3月3日,南加州大学金雁教授在线上讲座中表示,未来是一个超级智能社会,不断的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和谐,相互协作,人们在社会和工作中实现新的构建与整合,更多的人工智能机器将融入我们的生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在一切的发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你”,带着自己天生的能力、通过学习而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历经万千而得的智慧以及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的理解,通过学习建立广泛的情境模型,成为创新创意的源泉。

 △往期课堂上,金雁教授指导同学们设计实践 

金雁鼓励同学们打好扎实的基础,提问、合作、自省、提高,先认识机器,而后超越机器,未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来自信息管理系2021级的本科生吕东炫浦皓天两位同学都选修过这门课程。在吕东炫看来,课堂上与“大师们”的互动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帮助很大,而课程重点之一是强调创新和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这让他意识到,要想在人工智能这样快速发展的领域中取得进展,单打独斗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团队合作,将不同领域的智慧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真正能改变世界的产品和服务。这门课给了我很多灵感,也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浦皓天认为人工智能在他的学业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信息管理领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他回忆起讲座中老师亲自演示如何使用大语言模型辅助阅读论文:“这足以说明大语言模型的诞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挖掘数据中的信息。”


03 超值2学分:历时15年的教学创新





“对话全球创新大师”的课程源自北京大学工学院在2010年创立的系列演讲,2013年成为了全校本科生公选课,邀请各行各业的创新大师进校园,分享创新的方法和成果,用校企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负责人、北京大学工学院助理院长、创新教育中心主任李咏梅表示,科学和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学的教育模式也需要为此做出调整,教育者需要拥有的教育共识是打开边界。


这门课就致力于“打开边界”:打开院系和学科的边界,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院系之间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合作;打开学习边界,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打开学校边界,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和平台。


在课程设计上,本学期整合了4个不同的学习版块:大师讲演、动手实践、实地观摩、成果表达。“新”早已渗透课堂的方方面面。这里没有白纸黑字的教科书,学生以数字和实物媒介进行创新表达和沟通。

课程鼓励同学们动手实践,提供资源和条件,帮助同学们学习基础的建模、制造和加工工具,比如学习PS、Perplexity、Chat With RTX 等软件、用乐高组件体验虚实之间的交互和新型媒体;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来到不同的场地观摩、现场体验,实地走访特色空间和名家工作室;鼓励同学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记录课程学习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

△选课同学展示他的创意成果

选课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包括工学院、医学部、元培学院、物理学院、艺术学院等,还有来自心理、教育、经济等学科背景的本科、硕士和留学生,在课程搭建的交叉融合的平台上,大家相互启迪智慧,探索创新 。

△课程图书和线上课程

课程紧跟数字化脚步,制作MOOCs课程,还通过B站、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将课程向社会直播,让更多人共享北大优质教育资源。

课程助教、工学院2021级博士生李天志在与选修课程的同学交流过程中,也时刻体会着与大师互动和对话的乐趣,“也使我从助教这一‘助力学习者’的角色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药学院2019级本科生高佳蕾认为选修这门课程是自己在大学期间的一次宝贵经历,她说:


人工智能将继续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业和职业。作为一名医学生,在这个人工智能到来的时代,我将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冲浪者。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工学院

编辑 | 李加逸

制图丨叶琳

图片 | 北京大学工学院

排版丨史童月

责编 | 黄昭华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