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80后”王蒙重返母校讲述“永远的文学”

2017-06-07 狮小范&狮小薇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115周年之际,83岁高龄的1951届校友、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做客母校真知讲堂,讲述“永远的文学”。校长蒋春澜主持报告会,感谢王蒙先生为我们展开一幅幅极具魅力的文学画卷。


王蒙,著名作家、学者,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文化部部长。1948年,王蒙考入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学校河北省立北平高级中学。入学一个月后,年仅14岁的王蒙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月,王蒙组织“晨钟社”,与校内中统特务组组织的“暮鼓社”针锋相对,宣传革命,迎接北平解放。1951年从我校毕业。

  ◆  ◆  ◆  

永远的文学

王蒙先生以“文学给世界命名”这一话题开始了讲座。他从儿时读到的第一篇文章《秋叶》中“皎洁的月儿”谈起,讲述文学辞藻的美丽。他因徐志摩所赋予爱情的那些美好词汇—“欢喜”、“讶异”、“相遇”而欣喜,也为阿Q对爱情“困觉”的定义而感到遗憾。王蒙先生指出,文学可以改变行为的性质,没有文学就没有美好的情感表达。他还以《史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例,陈说自我从“别来无恙”这个词中感受到的款款深情。王蒙先生说“正是因为文学,世界对你不再陌生,如果没有文学,我们就不能像现在这样用美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

王蒙先生结合自身经历,叙说了文学的另一作用——文学编织生活。他从自己的处女作《青春万岁》切入,解释了自己创作的初衷,他说,文学可以作为“暂停键”,通过描写与记录将瞬间变为永恒,就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桃花与人面的辉映;苏联作品《青年近卫军》中作者对老领导形象的补充;以及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罗素悖论”。王蒙先生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通过《茶馆》、《红楼梦》、《一千零一夜》中的鲜活故事,指出文学表达了对生命历程的珍惜,展示了文学的魅力。他说,文学本身带有革命性,它能够克服暴力,感动豺狼,使生命得到依靠。

王蒙先生指出文学的想象给人提供了极致的可能性。以安徒生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通过生活中不可实现的情节,证明了文学可以创造出很多的绝对故事。他表示,这是文学带给人们的想象力,一切极致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是做不到的。如果没有文学,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将会极度的贫乏。

最后,王蒙先生用通俗化的语言阐述了“文学是思维的艺术”这一观点。他认为,人的思维很难离开语言的符号,文学虽是思维的艺术却缺少直观性,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去接触立体化、形象化的文艺作品,甚至有哗众取宠者声称“文学要灭亡”。面对传媒的不断发展与影视文化的巨大影响,王蒙先生相信,文学仍需要以语言符号为媒介,用语言符号阅读时的思维强度远大于直观欣赏,符号更加纯洁,对人类思维的发展影响至深。他激励同学们重视语言文字,希望同学们对文学的珍重和爱惜永远不会消沉。

◆  ◆  ◆  ◆  ◆  


来自校长蒋春澜

的点评 ———————

王蒙先生演讲的题目是永远的文学。开场的故事就告诉我们,文

学的永恒源于初始的感动,或许初始瞬间的感动就是文学啟蒙,此后,我们的铭记和追求就是从那刻的啟蒙开始。文学寄托了我们精神的纯粹性,我们的典雅,我们的高尚,我们的愉悦都在文学的语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王蒙先生谈永远的文学,是在喻用各种历史典故、文学作品展露文学的魅力,同时也有自身的人生历练和对生活的通透和达悟。

按王蒙先生的观点,文学的本身是对我们过往生活的重新编织,把我们的忆念镌刻在停留的文字上,他是对岁月的挽留,对生命的挽留,使我们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永恒,理解了生命中痛苦、欢乐、遗憾的真实含义。

文学如一枚酒曲,把我们的生活酿得多滋多味,醒时微醺,微醺时清醒,文学也是我们梦想归依之处,在整理我们生活的同时,我们的想象也飞翔得极尽恣意。

谢谢王蒙先生为我们展开一幅幅具有魅力的文学画卷,我们的收获不仅仅是今日所得,或许也是我们日后生活的路标,成为我们人生的财富。


来自文艺评论家郭宝亮的点评

郭宝亮,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王蒙研究专家。

王蒙先生的讲座针对当下消费主义时代的实用、功利的世俗主义倾向,深入浅出地、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文学具有为世界命名的能力,有令人感动的力量,文学还有挽留岁月和生命的能力,文学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数的可能性。王蒙先生旁征博引,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自身的体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文学世界。文学关乎世道人心,关乎存在的意义,是人的灵魂救赎的无用之大用。因此,文学不会消亡,图像不可能代替文字语言,王蒙先生以极度的自信告诉我们“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将永远是我们生活中的硬通货。” 


摄影|陈孤山            

编辑|谷文佳

责编|王运敏 王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