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汉语教师志愿者:一个年轻人远方支教的故事从白俄罗斯开始了...

2017-06-01 狮小范&狮小薇 河北师范大学

远方人的汉语梦



文/白俄罗斯汉语教师志愿者 刘炎


语言是交流的基础,通过语言可以增进文化上的了解与认识。当下汉语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桥梁之一,学习汉语正在成为沿线国家形成热潮,我很荣幸成为一名传播中国文化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在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时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丝微薄之力!


初到异国,百感交集

2016年9月7日,在近20多个小时的飞行、转机之后,我终于到达了白俄罗斯明斯克首都机场。与伙伴们在异国机场分别的那一刻,我清楚的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有很多挑战等待着我,一个年轻人远方支教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了... 

(当地风光)

 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规模较大,教学点已经发展到明斯克各个区,我工作的地方沃罗任区中学是新设的汉语教学点,距离首都明斯克市区70公里,条件相对较差,作为孔子学院唯一一位男教师的我被派到了这里。当时正值白俄的秋天,蓝天白云下是绵延起伏的公路,公路两旁一片荒芜,我们的车越开越远,我下意识的预料到未来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小时后我来到了这座小城,看上去还没有家乡的小镇大,说实话当时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我被安排在一个免费的技校宿舍里,附近有一个大炕和一个垃圾堆,周围连一个小商店都很难找到,宿舍的五楼有一个公共的厨房,好多厨具已经用不了了。我来的那天楼道里挤满了人,大家都在好奇的看着我,那种只有寒带人才特有的忧郁的眼神,看的我一阵心慌。我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填饱肚子,一定要乐观的生活。


倾心相授,收获感动

(上课中)


我一共带11个班,每个班一周两节课,最小的班级4-5周岁,最大的班级12-13周岁。9月8号开始了我对外汉语教学生涯的第一堂课,孩子们一开始都很羞涩,一提问他们都羞答答的低下了头,然后用他们那双彩色的大眼睛偷偷的看着你。面对他们我既欣喜又担心,为了缓解初次见面的生疏,我在黑板上写了“你好”,然后主动和每一位小朋友握手,问他们的名字,向他们介绍自己。他们都很好奇自己的名字用汉语怎么写,下课后都很礼貌的排成队,拿着新买的作业本等着我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好多孩子第二次课没到上课时间就跑过来在门口等着,而正上课的学生下课了还不愿意走。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日子是最美好的,看着他们从对汉语一无所知到学会拼读、写汉字、说词组、说句子,我会因为他们小小的进步而感到骄傲、自豪!这一年里我不仅是他们的汉语老师,有时还要扮演班主任、家长的角色。这里的学生们爱抒发自己的情感、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性格相对活泼,有时太情绪化,有不少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孩子。作为一个非本土教师,我在课上时刻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和孩子沟通,并向班主任反应。时间久了很多孩子会把我当作亲人、朋友,和我敞开心扉聊天。有孩子经常会在下课后跑来吻我一下,然后说:“再见中国爸爸”。有时候因为课程太多肚子饿的咕咕直叫,附近的孩子就会跑回家把妈妈做的馅饼用饭盒装起来,包在羽绒服里送到教室,只为让我吃到热乎的饭菜。这一年论环境,真苦;这一年论经历,真甜!这座小城、这所中学给在异国他乡的我,带来了无限的欢喜与无尽的感动。

(与学生们在一起)



艰苦岁月,筑梦未来

     沃罗任区无论交通还是购物都极为不便。由于没有公交,每天我要背着电脑在小山城中步行40分钟到达学校。宿舍周围购物不便,只有上下班会路过两个小商店,卖的也只是简单的面包、香肠、牛奶之类等食品。如果想买蔬菜、水果只能到城边的一个大超市。由于路途太远,我只能每周末去一次,采购尽可能多的生活必需品。宿舍水龙头里的水杂质很多,定期在回宿舍的路上就顺便扛一桶水回去。有时候连续上了一天的课,在身体已经十分疲惫的情况下还要背着大电脑,再扛上一桶水,走40分钟的小山路,回到家已经累得吃不下饭了。幸运地是我得到了Катя老师的热情帮助。刚来的时候没有网络,无法和家人联系,她帮我办理了手机卡,还送了我一个二手的电炉。记得那天晚上我用这个电炉煮了一袋方便面,那一刻,我觉得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面!九月末的白俄已经开始下雪了,非常寒冷。我从国内带了两个皮箱,最大的皮箱里都是给孩子们准备的礼物和教具,过冬的衣物几乎没有,宿舍里的供暖设备效果很差,晚上一边备课,一边用Катя送我的电炉取暖。白俄的冬天几乎每天都在下雪,漫长的雪夜真的是一种折磨,每天下班大概六点多左右,回宿舍的路上漆黑一片,在这样风雪交加的夜晚除了醉鬼几乎很少碰到路人。就这样我整整走了九个多月...


       或许是我的真诚、热情、坚韧感动了这里的人,沃罗任区当地的记者还有明斯克的记者相继而来,中国新年期间,一篇标题为《一位中国青年不远万里远赴白俄只为教白俄孩子汉语》的文章刊登在“明斯克真理报”,白俄一套电视台也对我的事迹进行了分期报道。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采访结束后一位叫萨沙的记者问道:“炎,我在其他大学采访时,那些已经学过两年汉语的大学生刚刚学会说句子,而你教的小孩子已经会说句子、写汉字了,这么艰苦的环境你依旧这么乐观,你这个年轻人真的让我很佩服、很感动!”渐渐地,我成了小山城妇孺皆知的“小名人”,无论走在街上还是逛超市,都会有好多热情的男女老少主动地向我问好、和我聊天,最后连经常嘲笑我扛水的当地青年都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有时候看到我走的太累,还主动用摩托车带我一程。


以下是白俄罗斯明斯克的报道:


(白俄一套电视台报道)



(明斯克真理报报道刘岩教学事迹)

(明斯克真理报网络报道)

(沃罗任区工作荣耀报报道)


(沃罗任区信息快报报道)


(沃罗任区工作荣耀报网络版报道)


独游偶影思故人,桑弧蓬矢阻归程。冬去春来,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城了,内心真的难舍难分,从孩子们不知道中国在哪到现在可以说出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可以背诵几首简单的古诗,自己也感到无比的欣慰!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与进步,离别却成了我们永远都不想提及的话题!衷心的祝愿孩子们在未来的路上披荆斩棘,拥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远方的孩子们有一个汉语梦,他们渴望多年以后的某一天可以到古老而富饶的东方国家—中国收获知识,丰富自己,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也有一个汉语梦,那就是在祖国“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以语言为桥梁,促进中白两国民心相通,让丝路精神在沿线国家得到弘扬和传承。



笔者简介:
姓名:刘炎
专业:汇华学院2016届俄语专业本科生
驻在国:白俄罗斯,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
任期:2016年9月-2017年9月
教授课程:明斯克区中学零起点汉语课


责编 | 王泽如

审核 | 王泽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