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迈入中年的中国经济|徐瑾

徐瑾 重要的是经济 2023-05-18
👇关注徐瑾,和明白人一起学习
徐瑾私塾与读者群,咨询微信ashes-18

本文首发FT中文网


FT中文网财经主编、公众号econhomo主理人 徐瑾:数据看似好转,市场情绪却不乐观。症结在哪?经济未来会如何?投资如何把握?当高增长光芒褪去,中国经济也许正迈入中年阶段,这未必是坏事。


疫情后第一个春天,宏观数据的复苏类似火爆的旅行计划一样,让人觉得希望似乎已经回来。

但数据好转之下,市场情绪却难以乐观。经济症结在哪里?很可能,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不再青春如往昔,可以随时上演绝地反弹戏码,而开始进入下半场,也就是中年阶段,将阶梯下滑进行到底——这未必都是坏事,当高速增长的耀眼光芒褪去之后,经济开始进入平稳的中年经济。此时,我们才能真正心平气和地反思经济的核心逻辑,重新调整我们的认知与行为。

消费与出口拉动经济

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5%,超出市场预期,引发不少市场讨论。

我入行的时候,经济界流行讨论过热以及宏观调控,GDP两位数的增长,使得每年公布保八的目标显得如此保守。当时只觉得是寻常的境地,今天回头,感觉已是轮回。

比如眼下2023第一季度经济数据,这是今年中国经济各方尤其看重的指标,因为这是今年经济能否达标的重要指引,目前公布数据有什么看点?从数据来看,改善动力来自消费与出口。

首先,消费总额贡献了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超1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这其实并不意外,人挣钱是为了生活,满足活着的需求之后,消费升级其实是题中之意,憋了三年,大家也期待有自己的春天。疫情之后,热门餐厅涨价和网红旅行涨价基本是惯例。五一出行虽然不在第一季度指标之内,但是从其热度可以窥探一二。

根据媒体报道,各个旅行平台发布的数据来看,无论订单数量还是订单金额,比起疫情之前都有了不小提升:同程旅行平台上“五一”出行的云南、海南、四川、新疆等长线游目的地订单量环比增长超过15倍,出境游订单环比增长近5倍;飞猪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客单均价同比提升超30%;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超14倍。

由此而见,虽然遭遇经济冲击,套用一句常听到的话,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一直都存在。

其次,出口提升对于经济帮助也不小。一季度,中国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接近十万亿,同比增长4.8%。三月出口数据就尤其成为亮点,3月份,进出口总值3.71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3.4%,进口增长6.1%,一度引发了出口是否到达拐点的讨论。

出口增长比较快,一方是新能源汽车等出口亮眼,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一季度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22.3%、94.3%和23.6%;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南亚等国家的出口也有大幅提升。

坦白说,比起消费,出口更重要,它的变化,更能体现经济的脉动。更不用说,在过去三四十年中,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与世界接洽、缩小技术差距的最重要手段。

事实上,一季度出口顺差达到了14090亿元,而过去5年(不包含特殊的2020年)平均顺差为5821亿元,今年增加了8269亿元,占一季度GDP之比为2.9%。换言之,如果没有这一顺差增长,一季度经济增速将不及4%。

对于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分歧,不仅是关于经济复苏的分歧,更是映射了中国经济是否步入中年的内耗。

市场信心为何没有恢复

总体而言,第一季度数据已经超出预期,但是问题在于,超预期的经济数据,却没有引发超预期的反弹。

可以说,市场情绪并没有随之起舞,资本市场也没有随着数据公布而上涨。原因何在?也许,经历多次调整的资本市场,也更理性一些了——比起年轻人,即使曾经为《灌篮高手》青春热血而感动,中年人们毕竟还是更理性。或者说,中年人没有那么好哄,更看重切身的实惠与身边的机会,而不是依靠远方的诗歌与空中的楼台就可以画饼充饥。

十多年来,中国股市虽然依旧在3000点上下起起落落,但是经过多年成长,其代表性已经足够广泛,从中还是可以体现市场情绪以及大众预期。那么问题在哪里?就数据本身而言,除了亮点,隐忧依旧存在。比如投资以及工业生产的指标,明显不如人意,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07282亿元,同比增长5.1%,与上年全年持平,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同比增长3.0%,比上年四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这两个数据可以说第二产业或者经济根基,过去常年是接近两位数增长。

数据的打架,也映射出经济自身病症,换句话说,这是两种未来不同逻辑的对决,复苏与低迷,悲观与乐观,通缩与通胀,哪一种数据代表了经济的未来?也许都有。从企业以及投资层面,显然对于经济还没有表现出足够乐观,或者说被凯恩斯所谓的动物精神所束缚,在复苏面前表现得比较保守,有所迟疑。

经济学不是物理学,在真实世界之中自有其规律。其中,有比较理性的一面,亚当·斯密定义的“看不见的手”是一种,也有不那么理性的一面,宏观经济学鼻祖凯恩斯喜欢谈的“动物精神”也是一种。动物精神解释人性中本能一面,导致了个体对于经济的预期难以保持理性,在亢奋与消沉之间往复,当经济周期向好的时候,大众乐观情绪高居不下,不少人都觉得自己很快财务自由,而经济萎靡的时候,大众的悲观挥之不去,不敢花钱成为主流。

这种情况,有点时空倒错的感觉——前些年大家一直讨论中国经济特点之一是宏观乐观微观悲观——如今看来,经历过至暗时刻之后,宏观有所改善,而微观依旧悲观。原因在哪里?对于外部环境的担忧自然是其中之一,对于中国经济自身的原生动力来自何处也是其中一端。

毕竟,时代不同,无论对于宏观还是个体,下一阶段的中国经济,显然更类似一位中年人。

迈入中年经济

个体的命运,单独看看起来多是个人奋斗,其实很多时候凑在一起才发现,所谓人生,不过是大时代的机缘凑巧与浮浮沉沉。

前些年,越来越多朋友开始感叹一个现象:自己能力增加,但是赚钱并没有同步。如果他们多了解一点宏观知识,就能理解这背后的自然逻辑——当经济从接近两位数增长阶梯减速,自然就意味着机遇降低,无论对于个人投资还是公司创业都是一样。当下,当中国经济走过喧嚣青春期,进入了相对寡言的中年时代,很多基于过去的认知和逻辑不复存在。

与经济类似,中国人口社会也已经进入一个中年,三个人中大概就有一个中年人,在整个社会的成长与转型巨浪中,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默默承受了不少。

推崇青春,是消费时代一大特点,也会带给多数人一种错觉——掌握经济话语权是年轻人而不是中年人,似乎唯有青春才代表着无尽消费力,年轻人生活方式才是潇洒和潮流的趋势。当考公务员门槛带头设定在35岁,企业职场的35岁现象自然跟进,公共环境的年龄歧视可想而知。对年轻人卖力歌颂之余,其实充满了对于中年人的嘲讽,在中文互联网上,往往和油腻、爹味以及35岁现象联系在一起。这种看似推崇青春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捧杀,既抹杀了多数年轻人为了就业攒钱买房的艰难,又忽略为年轻人买单的,其实多数是中年人——更不用说,多数台上活跃的年轻人无非是台下少数中年人的提线木偶。

所以,比起少年强则国强的口号,更合理的逻辑应该是中年富则国富。职业的天花板临近之后,投资的天花板也可能就不远了。未来两三年会如何,个人如何把握?多数中国中产家庭都面临这一问题,在上海车展FT与路特斯的论坛现场,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两位在市场中搏击多年的老友,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与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

洪灏表示,对比过去四十年市场的单边逻辑,未来是一个宏观波动时代,这意味着随便投资就可以有不错收益率的时代过去了,未来的投资真的应该考虑分散化,合理配置资产;付鹏则表示,那么多年资本市场中,各类题材炒作不休,大家应该抓住少数能够从题材落地到产业链的机会,未来尤其要注重现金流第一的逻辑。

两位的建议,不约而同地其实都回归了投资的两个基本原则: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及现金为王。看来,当经济进入中年时代,也许更接近一个回归常识的时代,保守不失为一种更好的策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徐瑾亦为公众号“重要的是经济”主理人,读者微信ashes-18


50本好书,一生的通识课

你和别人的差距在认知

👇阅读原文报名徐瑾私塾,咨询微信ashes-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